阳光司法,“拉”近了你我的距离
作者:李冉 发布时间:2019-01-14 浏览次数:3035
微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媒介载体及传播方式的改变,社会大众对司法公开和司法透明的新需求更加迫切,这给司法公信力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年来,江苏法院顺应“互联网+”的时代要求,大力加强融媒体建设,通过微传播,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展示法院工作,以不断创新的举措拉近法院与大众的距离,深入推进司法公开。
阳光庭审
让群众在了解中触及司法公正
“走啦走啦,我回去直接看直播写新闻啦。”这是江苏高院一个热门案件庭审现场的镜头。对媒体记者们来说,往年热门案件庭审报道要提前排队,“挤”进法庭,现在随着庭审直播的出现,这种拥挤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
2011年起,江苏法院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庭审直播,全程透明化的直播逐步成为江苏法院司法公开的新平台、新趋势,有效实现了社会公众直接参与观庭与监督的作用。
“法官水平高不高、案子判得公正不公正,只要鼠标一点,坐在家里就能看得清清楚楚。”一位司法作风监督员这样说。可以说,“一刀不剪”的直播、完全透明的司法、身临其境的庭审、触手可及的正义,让江苏司法公开透明度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018年3月28日,省法院下发《关于全面开展庭审网络直播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法院坚持“以直播为原则、不直播为例外”的原则,全面推进庭审直播,实现所有案件、所有法官、所有法庭全覆盖。不需要预约、不需要到场,即可通过中国庭审公开网或江苏法院庭审直播网对江苏全省法院直播案件。据中国庭审公开网统计,2018年全省法院共直播案件庭审402269场,庭审直播数量高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国法院庭审直播总数的23.05%;公众观看量达4.2423亿人次。庭审公开,开拓了江苏司法公开的新视界,提升了江苏司法公开的新高度。
如今通过小小手机、几寸屏幕,即可实现“现场”观审。与此同时,人们也有关于庭审直播是否会对“法院、法官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的议论与担心。
“实践证明,直播,可以有效避免负面舆情的产生,尤其是群众关注度高的案件,公开就是最好的监督。只要没有不适合直播的情形,我们一律实现直播。”江苏高院审信处的刘坤谈到,一方面,庭审直播的案件,对法官产生倒逼。庭审直播的法庭,集庭审记录、证据展示、影像采集、处理一体化,这就要求法官对于每次案件开庭都要全力以赴投入,注重案件审判质量,注重自己仪表仪态,注重法庭言谈举止。另一方面,审务督察人员可在不打断庭审的状态下,即时进入案件督察,无形中落实司法责任制有了良好的抓手。
江苏高院新闻办负责人回忆最初开展庭审直播的感受:“法官最初都有压力,而且不愿意被直播的当事人太多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逐渐体会到直播带来的好处。庭审的仪式感,让到场的所有人都会注意自己的言行,法庭的不良秩序得到遏制,审理效率有效提升,最重要的是,这种公开带来了群众对于公正的信任,有力提升了法律的权威性。”
融媒传播
与群众在互动中重塑司法公信
“夜色中,光身老赖爬墙逃跑,被执法民警追赶后抓捕。”“一脸无辜装穷的老赖,在干警找到暗门、搜出厚厚几沓现金后,哑口无言。”这不是电视剧,这是江苏法院直播抓老赖的现场。网友在下面不停留言:“这打脸打得啪啪的……”“这样抓老赖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大快人心”……
微传播时代,传播场景由“大屏”转向“小屏”,由众人收看变为个人选择,人民群众对司法需求的“升级换代”倒逼全省法院的“司法供给”也必须推陈出新,与群众在互动中重塑司法公信。
截至目前,全省122家法院全部开通网站、微博、微信,并保持更新,全年拍摄微电影、微视频共275部。各地法院又相继开通了网易号、抖音、知乎等,充分实现了优质信息的新媒体化和碎片化。
2016年7月,江苏高院创造性地开创了全媒体网络直播抓老赖的方式,并被最高法院推向全国,由此在全国掀起了执行直播的浪潮。开创执行直播至今,江苏法院共直播218场,在线人数共2.3亿人次,其中南京的直播吸引超过5000万人次网民围观,各类评论留言超过120余万条,创历年全国法院网络直播围观人气之最。全媒体直播执行“抓老赖”活动中曝光的“奢侈‘包包女’拒不执行判决被搜查案”,被最高法院与中央电视台联合评选为“2017年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
直播后,有媒体纷纷报道:首尝突袭式司法执行直播,以攻克司法执行难问题为议题,凭借专业的报道组织和直播这一强大新闻载体的实时性和互动性优势,不仅成功为司法信息发布和交流找到有效突破口,更为网友关注和了解司法提供了全新途径。
柔情普法
润物无声中传递司法价值
“这首MV令人感动,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法官形象,还看到了在生活中拼搏奋斗的自己。我希望当我老了、想到那个莽撞的小伙子时,不会遗憾,不会后悔。”“词写得不押韵也这么好听,听得我要放弃辞职了……”网友的留言,让人看到了一首歌温暖的力量。一首法院的“机关民谣”,传递出“初心、坚守”的价值,并被大众顺利接受,歌曲的力量得到了真正的展现。
这曲MV是2018年江苏高院出品的《宁海路75号》,一经发布,就在法院系统引起巨大反响,随后在各政法系统转发,网民也在MV中找到共鸣,纷纷自发予以转发扩散。《人民日报》连续两次发表评论推广,还被中央政法委评为“2018年十大微视频”之一。
“小切口、大法治;小故事、大情怀”,江苏法院以“审判一案,教育一片”为目标,以影视普法切实承担起“谁执法谁普法”的重任。法院案件是微作品创作取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垃圾跨省倾倒太湖西山二审案”被中央电视台两度报道后,苏州普法教育片《太湖垃圾》顺势推出;无锡梁溪区“常回家看看”第一案化身微电影《回家》,感动了常年在外工作的为人子女者;徐州垃圾池老太案成为微视频《不弃》,“体验式执行”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配合“破解执行难”,《无法上映的人生》《别让亲情偿还亏欠的良心》真诚呼唤社会诚信。没有太多“法言法语”,甚至没有太多法官的审判办案场景,但是,承载在友情、爱情、亲情中的法治元素就这样渗透到观众的内心。
“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江苏法院借助微作品力量深化司法公开,向社会传递着核心价值观。一次次传递中,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影响受众实际生活的实践原则,强化了受众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法制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