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与智慧铸就正义防线
作者:刘艳涛 发布时间:2010-01-22 浏览次数:1984
陈燕萍,江苏省靖江市人民法院园区人民法庭副庭长。一个典型娇小的南方女人,乍一看去,柔弱、单薄、手无缚鸡之力,声音温柔、含蓄、有礼貌。但她做事却是如此干练、执著。她主动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基层法庭工作,一干就是14年;她关注弱势群体,“能动司法”,维护农民权益,审理3000多件案件,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上访。
有百分之一调解的可能,就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实现百分之一的调解可能,用最大的耐心去为百姓排忧解难,而不是一判了之,这就是陈燕萍的办案之道。
陈燕萍说:“城市人可能认为是不足挂齿的小事,但对农民来说也许就是大事,他们也许一生就打一次官司,但却能影响他们一辈子,所以在基层不能简单的追求依法断案,还要注重案件处理的社会效果,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双赢。”
采访中,一位叫叶爱平的老人告诉记者,以前她的儿子对她和老伴拳脚相加,很不孝。忍无可忍,彻底心凉的她把儿子告上了法庭。陈燕萍说:“如果按照法律判,这个案子再简单不过。如果儿子不赡养就判他给付赡养费,如果有虐待情形就要赔偿,甚至要负刑事责任。如果我这样判了,可以肯定,她和她儿子永无和解的可能,那样可真就变成彻底的悲剧了。”陈燕萍接过案子后,没有一味地审判,而是先了解情况,然后在当事人的住地开庭,邀请村干部和村民旁听,用法律、社会公德和公众舆论等多种手段对她的儿子进行感召,多次进行调解,最终唤醒当事人的良知,使这个远近闻名的“忤逆子”改邪归正,承担起了该承担的责任。叶爱平说:“陈法官不但没惩罚我儿子,还让他变好了,我真是感谢陈法官啊。”
“人与人,心是相通的,只要做到公平与真诚,就没有化解不开的疙瘩。”在陈燕萍所办案件中,70%以上是调解结案,婚姻家庭类案件的调解率更达到了90%以上。
“坐堂审判”省了法官的力,“能动司法”得了百姓的心
陈燕萍办案,很少单纯坐在法庭里断案,每个案件尤其是农村发生的案件,她都坚持现场必去、四邻必访,即所谓的“能动司法”。
2007年9月的一天,林华娟骑电瓶车撞了农民施桂英,两人当即去了医院,拍X光片进行检查。医生的结论是,施桂英身体无异常。双方当时以800元了结此事。但施桂英回到家中,一连几天感觉身体疼痛不已。她再次到医院拍片检查,发现右股骨颈骨折。于是她向林华娟提出赔偿。但林华娟认为,事故当天,施桂英没有骨折,现在骨折不能排除事故之后造成的,因此拒绝赔偿。
当时正值“秋老虎”天气,炎热难挡,但陈燕萍带着X光片去医院跑上跑下,请骨科专家进行鉴定,自己还查阅有关骨科方面的医学书籍和资料,最终由专家鉴定,两个光片都存在股骨颈骨折现象。“既然两张片子都出现骨折,为什么医生的读片结果不一样呢?”陈燕萍又找到了第一次给施桂英读片的医生,原来是医生读片时粗心和草率所致。有了证据,施桂英最终获得了3万元的赔偿费。
“我们要向陈燕萍学习司法审判经验,努力掌握案件处理的主动性,准确把握‘能动司法’的要求,积极主动回应司法的社会需求,充分发挥司法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经济发展、化解社会矛盾、引领社会风尚的能动作用。”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公丕祥说。
农民最需要有耐心的法官
长期在农村法庭工作,陈燕萍对农民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朴素感情。“有话慢慢说”,是陈燕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说,当事人来到法庭往往难以理性对待,需要一个情感宣泄的过程,作为法官一定要不怕受气,耐着性子,听当事人把话讲完,通过倾听过程建立起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信任,减轻当事人对法院、法官的消极抵触情绪,拉近当事人与法官的感情距离,为顺利化解纠纷奠定基础。
对于陈法官的耐心,靖江市法院园区法庭原书记员
在一般人眼中,法官素来一副“铁面”。但在老百姓眼里,陈燕萍总是洋溢着微笑。“以前我没打过官司,怕法官,他们都很威严。”新桥镇三兴村的老人沈仁义说,“但见到陈法官,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她亲切、朴实、平易近人。”陈燕萍将微笑办案理念融入司法活动中,尤其在接待环节,总以和善的微笑为当事人奉献真诚,播撒人民司法的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