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动别人先打动了自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等中央各新闻媒体同时发表的江苏省靖江市人民法院江阴园区人民法庭副庭长陈燕萍的先进事迹,深深打动了全国亿万读者、听众与观众。去年12月底,由中宣部、中央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最高人民法院联合组织的中央新闻采访团对陈燕萍先进事迹进行了深入采访,本报记者记录下了他们自始至终被陈燕萍事迹感动的真情实感。

 

  “陈燕萍是一位基层法官,她没有办过什么大案要案,但她确确实实是新时期值得学习的典型。希望我们的记者能结合各自媒体的特色,通过我们的镜头,用我们手中的笔,真实地展现这个重大典型的风貌。”在中央新闻采访团到达当天晚上的采访团记者会议上,中宣部新闻协调小组负责人陈建奇提出要求。

 

    连日来,集中采访、专项访谈、单线联系,中央新闻采访团各路记者马不停蹄地在陈燕萍工作、生活过的乡镇、企业、社区、农户、学校等地寻访、探究、追踪,大家心中的目标就是,用各自的报道还原一个最真实的法官陈燕萍。

 

  “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有中国特色的司法理念。”新华社记者朱旭东动情地说,过去采访接触陈燕萍,被她长期帮扶救助小敏的故事所感动,笔墨也着重落在她“法官妈妈”的角色上。现在看来,陈燕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有中国特色的司法理念,没有简单地追求断案的准确无误,而是同时注重案件处理的社会效果,把法理情巧妙地糅合起来,追求“调或判”效果的理想化。

 

    崇高的道德法则会让人震撼,在当下社会转型期更是如此。农民日报记者刘艳涛采访后坚定认为,陈燕萍恰恰具有这样珍贵的品质。正是基于这种品质,她作为一名法官才会表现出那种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才会对当事人多说两句、多跑两趟,不一判了之。刘艳涛更多关心的是农民兄弟,她说,当今对于欠缺法律知识的农民当事人来说,太需要陈燕萍这样的好法官。

 

  “陈燕萍不是精英法官,她没有非常高的法学修养,但她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了解基层群众的心理,她的工作方法非常有效,并以女性特有的魅力影响着这个转型期的社会。”在中国妇女报记者茹希佳的眼里,陈燕萍是一个好人。在办案的时候她是用心去做,这种用心是一种真心。

 

    有人说,能让见多识广的媒体记者感动流眼泪的事不多。那天,陈燕萍的事迹报告,却深深打动了中央新闻采访团的记者们,记者们一边听报告一边拭擦泪水。光明日报记者袁祥红着眼圈说,陈燕萍的报告没有高亢的语言,却有深厚的内涵。采访这一典型,对所有媒体记者自身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和教育。经济日报记者许跃芝认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细致的讲解,诚恳真挚的表达,技法高超的调判,无不说明了陈燕萍法官时时刻刻都在用真心、动真情地对待每一位当事者。她的事迹让我感动,更令我钦佩。同样,最让光明日报记者袁祥感念的是,“陈燕萍心底深处的那个梦想:天下无讼!她是心与百姓贴得最近的人民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