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安丰,千年古镇,寓意民安物丰。早在北宋时期,先贤范仲淹就怀揣着这个朴素的愿望,在这里带领盐民们修堤筑坝,改造自然。如今,在改革号角的指引下,古镇日新月异,迸发出勃勃生机。东台法院安丰法庭的法官们紧跟时代潮流,正用辛勤汗水和真心付出为它增光添彩。

 

平安季报好纽带

 

2012年以来,安丰法庭坚持将每季度案件质效、典型案例、意见建议、面临困难等内容以平安季报的形式报送地方党委政府。这在提供决策参考信息的同时也成为了双方携手化解复杂疑难案件或者重大社会隐患的纽带,形成了矛盾纠纷的联动化解机制。

 

去年95日傍晚,刚要下班,急促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原来,陈某将收购某企业钢铁雨棚的业务承包给了秦某,而秦某又找刘某来拆卸。但刘某在操作过程中不慎从雨棚顶上摔下,恰巧被卸下的铁片砸中,当场死亡。当天下午,刘家人聚集了20多名亲属到秦家讨要说法,双方的各执一词又迅速将现场推向了暴力的边缘。庭长杨彬带领两名法官迅速赶到现场,先与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人员安抚好了群众情绪。了解案情后,杨彬认真分析了三人间的法律关系,并结合各自过错,给大伙算了一笔“明白账”。直至深夜,在不懈的释明和劝说之下,刘某家人和陈某、秦某终于达成了赔偿协议。

 

爱心救助站如港湾

 

“感谢安丰法庭的叔叔阿姨们,谢谢你们帮助了我妈妈。现在我终于可以安心读书了。你们都是我家的恩人。”刚上小学四年级的小欣在一封感谢信中用稚嫩而又淳朴的语言表达了对法庭最诚挚的谢意。

 

 小欣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全靠母亲梅某当送奶工维持生计。哪知,20118月,梅某过桥时,与对面骑三轮车而来的王某发生刮擦而跌入河中,脾脏切除,构成八级伤残。可王某对事实予以否认,并且他家的经济条件十分窘迫。承办法官吴海燕并没有把这当成一个“烫手山芋”,而是多方调查,在确认事实的基础上劝说王某和梅某达成分期履行的协议。同时,法庭也立即启动了残疾人救助站的诉讼救助项目。这是法庭针对先天残疾或因交通事故等意外致残的当事人,与民政、残联等部门联合,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提供优惠和方便措施的平台。法庭立即给其送去救助款2000元,并协助其办理了低保,还在某厂找到了一份轻体力活的工作。

 

田间地头传新风

 

今年315日上午,老钱家门口格外热闹,乡亲们正在观看他和“死对头”老何之间土地承包经营权官司的“现场直播”。老钱说,自己09年将0.57亩的承包地流转给老何时签的那份协议约定期限是“5年”,现在被做了手脚,成了“25年”,要求收回土地。老何断然否认,并诉起了老钱毁坏自家胡桑的苦水,还讥讽他是“钱疯子”,见不收农业税了,就变着法子要地。法官杨小英耐心听完双方陈述后,向老钱释明,是否改动需要鉴定,败诉后还要承担鉴定费。在老钱犹豫时,她又劝说双方“和为贵”,因为蝇头小利坏了几十年的邻里情谊不值当,终促俩人和好。

 

庭后,她又教育群众签协议时,一定要将数字大写,而且最好一式两份,以便有据可依,引得群众连连点头。而对于此类家长里短、邻里纠纷,安丰法庭始终坚持巡回审理和调解优先。2013年共现场处理此类案件123件,调解率达90%以上。他们将田间地头变成了普法舞台,并让法治的种子在乡间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