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罪犯,法院的审判仅仅是这工作链中的一环,那些失足青少年就像一群受伤的鸽子,我们的工作就是为了使这些折翅的鸽子重返蓝天。”苏州园区法院少年庭庭长孙晓芳在青少年维权工作经验交流大会道出了这一工作的特殊意义。

 

审判平台,青少年维权主阵地

 

这是一个让人心痛的故事:不满18岁的小王涉嫌故意伤害被诉至园区法院,围绕小王的审判,少年庭法官专门设计了一套“全程法庭教育”工作法。

 

审判前,法官详尽了解了小王的家庭情况、性格特征、成长经历、社会交往、平时表现等。小王是家住安徽的留守儿童,由于家境贫寒,刚满17岁就独自跑到苏州打工。进厂没几个月就因琐事而一时冲动捅伤了同事。

 

庭审中,法官们使用圆桌法庭开庭,将小王的父母、爷爷以及所在企业干部请到法院。小王的爷爷出过车祸,行动不便,但为了孩子,还是拄着拐杖来了。当小王看到拄着拐杖的爷爷出现在法庭时,他落下了悔恨的眼泪。法官们温情释法,担任人民陪审员的心理学老师宣读了小王的心理评估报告,并对小王进行心理疏导,参与庭审的被告人家属、企业干部也纷纷对小王进行了思想教育。

 

“我错了,爸爸妈妈,我真后悔啊! 在园区法院圆桌法庭上,人们透过小王流出的悔恨泪水,仿佛看到他内心深处重新被唤醒的良知。深深一躬,表达了被告人发自内心的忏悔,两手相握,被害人摒弃前嫌,原谅了被告人的过错。最后,法院结合案情以及双方的和解协议,对小王依法作出非监禁刑的从轻处罚决定。

 

审判后,少年庭将不适合写入裁判文书的一些法律精神和道德规范附于裁判文书,作为“法官后语”。引导被告人正确理解法院判决,使严肃的刑事判决又增添了一份浓浓的人情味。

 

一个“帮”字,一个“准”字,一个“宽”字。通过帮教小王的过程,园区法院总结出少年审判的“园区模式”:认真把握刑事审判的庭前、庭中、庭后三个环节,突出“细致、实效、真情” 三个重点。引入专业化心理测量系统,形成未成年犯心理健康水平与再犯罪风险评估体系。

 

在此基础上,少年庭与失足少年家庭建立了定期联络制度,明确提出“三个一”的延伸帮教方案:每人一档案、每季一汇报、一年一回访。为了保障外来未成年被告人能平等适用取保候审、非监禁刑,园区法院还成立了全市首家未成年人管护教育基地,联合社会力量开展帮教挽救工作,促使他们改过自新,早日回归社会。

 

正是这些创新,园区法院涉少刑事案件连续多年保持零上诉、零上访,判处的未成年被告人没有一个重新犯罪,附带民事诉讼调解撤诉率多年来一直保持100%。

 

多方联动,张开青少年维权网络

 

青少年如同朝露中的花蕾,需要呵护;青少年如同初飞的小鸟,需要领航。

 

为了呵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园区法院始终把维护青少年维权合法权益确立为一个全院性的工作重心,立足审判,创新延伸,多方联动,构建起全方位维权网络。

 

园区法院曾有过这样一个案例,70多岁的孙老伯诉至法院,要求前女婿变更其外孙女的抚养权。八年前,孙老伯的女儿女婿离婚,才1岁多的外孙女跟其母亲生活。不料,在小外孙女5岁时,母亲因重度精神病长期住院治疗。小外孙女只能住在外公家。二年前,年逾七十的孙老伯也患上重病,实在无力继续抚养11岁的外孙女,于是向前女婿提出变更抚养权。可是前女婿已组成新家庭,加上经济困难,不愿接受这个突然多出来的孩子。少年庭法官没有就此简单下判,多次上门与被告谈心,还请出二名社区“老娘舅”一起做工作。几经努力,被告态度终于软下来了。提出只要解决孩子的户口及上学问题,他就接收孩子。于是,法官与教育局、民政局、学校等部门多方联系,为孙老伯外孙女落实了户口和学校,并申请减免了学费。最后,该案顺顺当当地调解结案。

 

这是园区法院涉少执行工作中的又一个镜头:十年前,玲玲在其父母离婚后,便跟随母亲徐某生活。但其父亲李某连续多年未支付玲玲抚育费,徐某无奈之下向园区法院申请执行。被执行人李某带着其女儿玲玲来到园区法院,声称其女儿写了一张字条,说抚育费已付清。正当执行人员查看字条时,躲在一旁不吱声的小玲玲,几次抬头看着纸条欲言又止。这个不起眼的细节引起了执行人员的注意,当即亲切地询问玲玲,抚育费是何时拿的?一共拿到了多少?但她却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执行人员发现其中必有隐情,经过一番调查,查明字条是顾茉哄骗其女儿所写,实际上玲玲根本没有拿到分文抚育费。

 

鉴于被执行人李某已多次拒绝履行判决义务,执行人员决定依法对其司法拘留。为了避免给其女儿造成不良影响,实施拘留前对被执行人李某做了大量法制教育工作。此时,李某态度才有了根本转变,答应当即将抚育费履行完毕,法院由此取消对其司法拘留决定,并通告被执行人所在居委会加强对其监督。

 

围绕这些案件,园区法院对涉及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执行案件列入特案特办范围;强调执行过程中,特别避免当着孩子的面采取强制措施。

 

围绕这些案件,园区法院加强与居委会、妇联等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合作,在抚养费、探视权等法律义务的履行方面开展协助配合和监督执行工作。

 

围绕这些案件,园区法院将每年暑假的8月,确定为“抚养费集中执行月”。三年来,在园区法院司法救助的资金中,80%以上用于生活困难的涉少家庭。

 

特别筹划,法制教育寓教于乐

 

一方舞台,6个演员。由园区法院青年法官自编自演的普法话剧《一路向前》在独墅湖影剧院的舞台上精彩上演。台下,来自独墅湖高教区的大学生们对法官们幽默诙谐的表演赞叹不已,纷纷称赞说:“通过生动活泼的话剧形式,普及基础法律知识,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法律以及碰到法律问题应该怎么做,很赞!”

 

为了增强普法宣传的实效性,园区法院将枯燥乏味的案例加以改编,以话剧、情景剧、微电影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于青少年面前。

 

10年前,园区法院率先推出全省基层法院首个青少年维权网。网站开辟了二维动画版,设有模拟法制学校、庭审网播、法制FLASH动画展播、阳光维权QQ、微博等功能。通过网上答题平台,园区法院与教育系统联合开展了10多次青少年法制知识竞赛,10万余名中小学生参加了答题。到今年5月,网站点击量达到近百万次,名列全市同类网站前列。被当地政府评为十大实事工程之一。

 

三年前,园区法院成立了全市法院系统第一个青年法官剧团。通过 模拟庭审情景剧”、“普法话剧”形式频频献演于本市中小学和社会公益场所。谈及“情景剧”的初衷,园区法院少年庭长孙晓芳认为:学生们普遍希望通过旁听真正的庭审来加深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但我国法律规定不允许未成年人旁听庭审。“模拟庭审情景剧”这一新形式更便于青少年参与和接受,也有利于扩大普法教育的受众面。“我觉得看情景剧比以前学习法律有趣多啦!”园区星湾学校初二学生刘丽丽如是说。

 

三年来,青年法官剧团演出情景剧、话剧10多场,赠送演出实况光盘100余份,观看演出的青少年学生1000多人次。成为园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又一特色品牌。 

 

 一年前,园区法院又在全省法院率先拍摄了青少年法制教育题材的微电影《人生不定格》。影片集中反映了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诸多因素,如家庭问题、吸毒、交友不慎等。今年年初,在以“司法为民?感受公正”为主题的全国法院系统首届十佳微电影评选活动中,园区法院选送的《人生不定格》荣获首届十佳微电影。

 

荧光屏前,聚光灯下,闪耀的不仅是园区法官的智慧,更是园区法官对孩子们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