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乡村法官的“法治梦”
作者:孙彩萍 刘光亮 发布时间:2014-06-10 浏览次数:1952
在茅山老区这片热土上,时代楷模赵亚夫用毕生的精力践行着“乡土中国梦”,如今,句容法院80后乡村女法官——王丽,正用她满满的正能量,和一群带着泥土芳香的“草根法官”,在公正司法、为民司法的最前沿,用青春和智慧践行着她心目中的“法治中国梦”。
2004年王丽走出大学校园后,如同一颗精美的种子,扎根在基层法庭这块沃土上,生根、开花、结果;一个自信的“80后”,在密切联系群众过程中,找到司法与和谐的最佳切入点,成长、茁壮、成功,十年磨一剑,她用坚毅和果敢写就一路的掌声和喝彩。如今的王丽,已拥有全国法院先进个人、省先进工作者、全省优秀法官、镇江市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句容市十大杰出青年等多项荣誉。
王丽,同事们亲热地喊她“王美丽”,不仅因为她拥有端庄的外表,更是基于她全身洋溢的活力与朝气,如同阳光温暖着当事人心灵。2007年王丽开始办案,对审判工作的热爱与认真的态度、忘我的学习,成就了她案件审判的高质量和高效率,逐渐成长为句容法院的办案状元,80后的她有的是吃苦耐劳的韧劲,她办结的2000余件案件中,没有一件因处理不当导致信访。
句容法院院长助理、执行局局长陈琴与王丽同在基层法庭共事过,她清晰地记得,从怀孕到生孩子,庭长姜波一直提心吊胆再三关照她好好休息,但王丽楞是一天没歇,“在她身上最能体现女同志的韧劲”。
2013年,王丽开始主持下蜀法庭工作,完成了从单纯个人办好案到带好团队的华丽转身。每天往返于市区与法庭30多公里的路程中,王丽和大家交流最多的是“草根智慧”:运用群众语言,拉近法官与群众的距离;巡回审判进社区乡村,增进与百姓的感情;借助社会力量,共同化解纠纷;把执行法律与吸收公序良俗相结合等。
在审理一起83岁的老人状告儿子赡养费纠纷案中,经过五个小时的说服教育,儿子终于给付了拖欠十年的赡养费,但老人却当场将费用退给了儿子,细心的王丽感觉到老人需要的不是金钱,而是用钱买不来的亲情。王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及时与当地乡镇基层组织联系,召开“普法大会”,教育引导群众尊老爱幼、知耻明理。打那以后,下蜀法庭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矛盾纠纷排查、预防、化解一体化联动网络,建立起由18名司法联络员和72名人民调解员共同构成的人民调解为基础,司法助理员和基层民调员为依托,司法审判为保障的联动调处纠纷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积极性。三年来,法庭联合各方力量诉前化解的矛盾纠纷达800多起,辖区涌现了多个国家级、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句容宝华镇司法所所长王云告诉记者,镇里的重大矛盾案件都离不开法庭的指导,去年在处理一起涉及死亡赔偿的矛盾激化案件,王丽和他们苦口婆心做工作到深夜十二点多,最后双方当事人在凌晨三点达成了调解协议。
王丽的审判生涯里也有过落泪的庭审,当事人的误解、甚至谩骂,让她流下热泪,但柔中带刚的性格,用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来化解心中的阴霾,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王丽用朴实的话语表达了她的心声,“我是农民家的孩子,从城市上学到回归农村办案,我想这正是给了我感恩的机会,就想多一份努力,多一点奉献,能让更多的父老乡亲少一些纠纷,多一些和谐,哪怕多受一点委屈、多流一点眼泪、多对群众的付出一点,心里真的很踏实。”
身为句容市第五届十大杰出青年,团市委书记胡光亮这样评价她:“扎根基层,默默奉献,事迹感人,为句容十万青年做了很好的表率,不愧为句容青年先锋。”
她把基层法庭的快乐写满笑脸,她将司法为民的宗旨进行到底,她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寓理想于现实,融真情于群众。办千余案件,洒一路阳光,这就是王丽作为80后女法官走出的群众路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