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宿豫区法院青年法官李志华,做事沉稳担当,面对当事人时脸上总是带着笑意。正是这份责任感和亲和力让他在民事纠纷的化解中游刃有余。

 

近三年来,他共办理各类案件1244件,年均办理415件,两项数据均为全院最高,是宿豫法院名副其实的“办案状元”。2011年以来,李志华先后荣获“全省法院办案标兵”、全市法院个人三等功和“全市法院先进个人”等十余项荣誉称号。

 

“学习勤一点,收获就会多一点”

 

“成功没有捷径,惟有勤奋而已。”这句话就是李志华在工作中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从湖北大山里走出来的农家子弟,铸就了他与生俱来的吃苦耐劳精神。

 

2007年进入法院以来,李志华一直奋战在审判一线,先后在刑庭、皂河法庭、来龙法庭和道交庭工作,在基层法庭工作就达6年。“在基层人民法庭的工作经历,让我得到了极大锻炼,审判经验和司法能力有了快速提高,获益匪浅。”当很多人都“害怕”去基层法庭时,李志华却是享受其中。在轻松严谨的工作氛围中,李志华紧紧抓住每次学习提高的机会,积极参加各项培训活动,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并在工作之余仔细研读与审判工作相关书籍。对于能够成为“办案状元”,李志华总是淡然一笑地说,“这都是同事帮助和配合的好,是集体的功劳”。

 

“李法官和蔼可新、没有架子”、“李法官处处为我们着想”、“李法官办案我们信服”……老百姓一声声发自内心的夸赞让李志华觉得一切付出都变的值得。大浪淘沙方显真金本色,经过多年磨砺成长,现在的李志华多了份自信和成熟,逐渐成为了基层矛盾调处的行家里手。

 

“办的快一点,抱怨就会少一点”

 

“多亏你帮我们拿回了拖欠的工资,要不这个春节都过不好了。”这是农民工代表于某在领到自己血汗钱时,向李志华道出心中的感激之情。

 

2012年春节前,一百多名农民工兄弟因未能及时领到工资与包工头王某发生纠纷,农民工群情激愤,将工地围堵起来不让施工,王某也不愿意出面,导致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稳定。李志华接手该批案件后,感受到案件所承载的期待与压力,一方面,这些钱是一百多位农民工辛苦一年的血汗钱,另一方面,该案如果不能快速化解,让一百多名农民工及时拿到工资诉讼就失去了意义,过了年找人、执行就会更困难。

 

想到此,李志华迅速行动起来,一方面安排人到寻找王某,另一方面召集当地镇政府、区建设管理部门和劳动管理部门,建立联动调解机制。最终,迫于压力王某主动到法庭要求处理此案,经过半个月的努力该批案件全部调解结案,让农民工过上了祥和的春节。

 

李志华说:“虽然很多案件当事人胜诉了,有时还会对法院有怨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案件效率不高所致。案子办得快一些,当事人的怨言就会少一些,对法院的满意就会多一点。”三年来,在李志华办理的1244个案件中,无一案超期拖延和发回改判,也无一人上访信访,多次被该院表彰为“办案标兵”和“调解能手”。

 

“想的多一点,满意就会多一点”

   

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法官,李志华每天面对的大都是一些琐碎的家长里短小事。“虽然我办的都是些杂而小的案件,但对于当事人来说就是天大的事。”李志华告诉笔者,“在处理案件时多想一点,多做一点,老百姓的满意自然就会多一点。”

 

去年7月的一个下午,一对八旬老人顶着烈日来到来龙法庭,李志华负责接待了他们。一见到法官,老两口便情绪激动地诉说着他们大儿子和大儿媳如何不孝。整个下午,李志华都在耐心的倾听,老两口离开的时候说,“其实我们不是非要钱,就是要争这口气”。李志华留意到了这句话,两天后,他把双方一起约到法庭准备做调解工作。经过交谈,李志华了解到原来大儿子和大儿媳只所以不赡养他们,是因为他们对小儿子偏爱,这让大儿子心理很不平衡。虽然李志华从情理、法理对大儿子进行劝说,但还是收效甚微,调解工作一时陷入僵局。

 

李志华并没有放弃,经过几番思索,他想到了一个办法:让老人的长孙参与其中。这招果然起到了立竿见影效果,在第二次调解中,长孙的“你们不养爷爷奶奶,我来养”这句话让大儿子万分惭愧。此时,李志华适时给其找个台阶,最终促使该案达成调解。看着一家人重新找回了昔日的温情,李志华内心里充满了尊荣感。

 

“我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深知群众疾苦,作为一名法官,能为群众解一份忧、添一份福,是我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李志华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法官,他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幸福着群众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