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来,无锡南长法院因辞职、调职、退休等原因离开的一线法官有7人,其中不乏资深法官。一线法官队伍青黄不接怎么办?为打破人少案多矛盾失衡的瓶颈,该院多年来潜心栽培年轻干警,在敲打锤炼的同时,也为他们成才提供更大的舞台,走出了一条培养年轻法官“独挑大梁”的速成之路。据统计,20141-6月,该院21名青年法官(35周岁以下)审结案件1545件,占全院案件审结率48.6%

 

南法讲坛:沉心思考受益匪浅

 

“遇到疑难案件,要分析是违法层面还是责任层面出了问题,特别是年轻法官,不要轻易讲大道理,要学会思考。”在南长法院举办的第七期“南法讲坛”上,清华大学教授张明楷以“犯罪构成理论”为题进行授课,对传统四要件理论提出质疑,主张犯罪的核心是违法和有责。很多青年法官就是跟着张教授的刑法学教程走进刑法殿堂,而这次的近距离聆听,让他们忘掉办案的琐碎,沉心思考刑法的原本。

 

“传统四要件理论的灌输,使我在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从主观到客观的思维模式,对许多案件的评判首先探究行为人的主观心态。这种认定犯罪的套路,对于一般刑事案件而言,也能应付,但面对复杂案件,传统解释显然力不从心。”刑庭初任法官潘佳真切地说,张教授的讲座给了他反思,虽然法院对案件把关严格,一般案件在庭务会上讨论,复杂疑难案件可以提交审委会讨论,但只在前辈们的经验里翻滚,少了自己内心的思考,成长就会变得缓慢。

 

现如今,要挤出点安静的时间确实不易,工作时间用来开庭和调解,晚上和休息日用来写判决书,即使有些空余时间,也很难放下心头的繁琐,沉心书本和研究。正因如此,思考显得尤为可贵。但这次授课中,张教授的一句话却烙在了很多青年法官的心上。“年轻人要谦虚好学,每时每刻获取新的东西,哪怕你不同意别人的主张。不要老是守着陈旧的东西,要多看‘不是你心里话’的书。”

 

2012年以来,该院定期邀请党校干部、大学教授、业务专家等优秀人才做客“南法讲坛”,为青年干警成才提供了坚实的攀爬阶梯。据统计,2013年,该院青年法官共发表省级以上调研文章17篇,撰写的5篇案例被《中国法院年度案例》刊载,是学术研究收获颇丰的一年。

 

以老带新:经验传承事半功倍

 

“每位法官承办案件压力都很大,但如何做到忙中不乱?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细节往往决定成败。”在扬名法庭会议室,在一线办案20多年的张国元法官,正给法庭里的几名青年干警上着课,这次讲课的主题是《良好审判习惯的养成》。他围绕着法官与书记员的相互配合,介绍了多种良好的审判习惯,分享了自身多年来的办案心得。青年干警个个听得有味,齐刷刷低头做着笔记。

 

扬名法庭是该院在扬名街道的派出法庭,处于城郊结合区域。这里的案件稀奇古怪,当事人的诉讼能力偏低,最考验法官的综合能力素养。目前,该法庭包括庭长在内总共有6名办案法官,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法官占了一半。从结案量来看,这些年轻法官办案却也不输老法官。以201416月为例,法庭共审结案件547件,青年法官审结案件328件,足足占了一半有余。

 

扬名法庭庭长汤然说,“年轻法官身上有着无法忽视的闪光点,精力旺盛、头脑灵活、理论扎实,但同时经验和技巧不足。法庭需要为他们提供平台来补足弱项。厚积才能薄发。”而他口中所说的“平台”,就是每周二的庭务会,会预留时间对青年法官进行相关培训,如同类型案件的集中梳理、裁判文书的写作指导、资深法官的庭审观摩、青与蓝的经验交流会等等,所有的变化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着。

 

放眼整个法院,每个庭室对青年法官培养都有其独特的方式。民二庭在成立专门处理公司类、保险类、金融类案件的合议庭时,有意将副庭长和助审员放在同一个合议庭,让年轻法官亲身体验资深法官的办案方法和技巧。刑庭将法官助理与见习法官制度相结合,以师徒制培养初任年轻法官,让年轻法官既自己独立承办简易案件,又同时担任一些复杂案件的法官助理。“以学习指导审判,从审判积累经验。”刑庭庭长沈小峰说,不论采用何种方式方法,理论和实践总是需要相互结合而行。

 

深入群众:扎根基层站稳脚跟

 

“青年干警要走到群众中去,群众是一面映出你优缺点的镜子,也是一块砥砺你成才的试金石。找到属于自己的群众工作方法,并运用它去解决群众矛盾,你才能做好一名基层法官。”这是院长陈靖宇经常对青年干警说的话。

 

下午130,在清扬二社区大会议室,社区工作人员正帮忙用会议桌搭起四方的临时审判桌,不久之后这里会有一场相邻权的庭审。145时,一些旁听的业主陆续走进“法庭”,街道司法所及社区调解员也已入座。此时,审判长鲍钰鸣正跟书记员交代着庭审的注意事项,代理审判员邱园科在翻阅着材料。

 

2点整,庭审正式开始。原被告双方是邻居,纠纷的起因源于王某未经同意在公共通道上安装入户门,而邻居过某认为该行为侵犯了他的合法权益。庭上,双方争论激烈,互不相让。但最终,在法官的释法阐理及调解员的有力劝说下,两位邻居放下芥蒂,牵手言和。

 

这次开庭的两名法官都是35周岁以下的青年法官,他们在法院“走基层”的号召下,将这起邻里纠纷搬进社区。一来是“巧借力”,促和气;二来是“接地气”,练胆识。

 

这只是青年法官走基层的一角,很多青年法官早已把走基层融化到办案细节当中,针对各类型案件采取不同的走基层方式,尽最大可能还原案件事实真相,给当事人一个公正的结果。

 

由于缺乏资历和磨炼,青年法官有时还会遇到“麻烦事”,被当事人“不当回事”。民二庭青年法官周优育在法官日志中写道:“在那些经验老到的企业主眼中,我无非是个身披法袍的黄毛丫头,与能够倾听他们心愿、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神圣法官形象相去甚远。”

 

在一起某科技公司诉某婚庆公司的租赁合同纠纷中,周优育调解时就遭遇了被告老板在电话中赤裸裸的轻视。“你个小丫头懂什么?我早问过专业的人了,肯定不止那个价格!”这是她第一次被当事人不留情面斥责。但她没有回击,反而深吸一口气,对被告老板说:“既然你不相信我和原告,那么我们就一起去调查这个屏幕的价格。”征得双方同意后,随机选取了市内近二十家专业制作、买卖、使用大屏幕的各类公司,和两位老板一起对相同型号屏幕的原始价格和折旧价格进行市场调查。最终,调查结果远低于被告老板的心理价位。

 

“穿上法袍、坐在审判台上、敲着法槌,别想这样就能成为一名法官。想要获得当事人的信任,就需要走入他们的世界,以自己的努力解开他们心中的疑团,心服口服地接受法律的裁判。这是一条通往真正法官的道路。”周优育非常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