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凌晨3点起,连续执行至夜里12点,也曾与10余同事共挤一辆面包车,长途奔波20多小时寻找被执行人。作为江阴法院一名执行法官,40出头的刘浩明那黑白参半的头发为他16年辛苦的执行工作作了注脚。然而记者面前的他,身量不算高大,走路步伐大而缓,说话轻声细语。这又与想象中雷厉风行、作风硬朗的执行法官截然两样。和他聊完,记者心里有了答案:执行是靠腿跑出来的辛苦活,也是靠脑来搞定的艰难活。刘浩明,作为江阴法院的办案能手,正是一名多思多跑的智慧型法官。

 

小办法推动难案件

 

20114月,在张某与前夫小刘的离婚析产案件中,法院将一套70平的房子判给了张某。然而小刘的老父母刘某、黄某一直居住其中,不肯迁出。张某便于当年8月到法院申请执行。

 

案件甫执行便遇上了困难,刘浩明上门找刘某沟通,跑了十多次,没有一次成功敲开门,不是门内没动静,便是被刘某隔着门大骂一通。刘浩明无奈,想了个办法,把传票贴在了大门上,请刘某来法院谈。没想到刘某真的主动来了法院。案件总算能推进下去,然后很快又陷入僵局。

 

老两口声称死也不肯迁出,都70多岁的人了,强制拘留不现实,刘浩明便从周围的人身上想起了办法。刘浩明找到小刘,建议他将标的房屋买下,再给予张某一定的经济补偿。家里、单位跑了十几次,小刘终于答应。不料裁定书都做好了,小刘又忽然变卦,说没钱买。形势再转而下。

 

“张某催得很急,刘某又写信来说对他不公平。”刘浩明一方面安抚张某的情绪,一方面再回头耐心做刘某工作。历时一年半,刘某夫妻最终同意迁出。拿到房子的张某很感谢刘浩明,主动履行了她与小刘之间一笔债务,这个同样由刘浩明负责的执行案件一并了结。

 

“执行工作首先需要耐心,十几二十次地找当事人沟通是常事,然后是多动动脑筋,困难肯定很大,办法总是有的。多尝试,多努力,才能更好地推动执行。”刘浩明感言。

 

融情理劝服拒迁户

 

在另一起涉拆迁房屋的迁让纠纷中,刘浩明考虑到被执行人无处居住的实际困难,为其厘清费用,获得应得的补偿,让其心服口服搬出了房子。

 

标的房屋位于市中心地段,被执行人田某一家几十年来居住其中,将房子修修补补,还额外搭建了小厨房。然而房屋产证上标明的主人却是郑某。郑某与田某打官司,要求田某迁出,并申请法院执行。此时房子要拆迁,问题便复杂起来。

 

在上海生活的房主郑某迅速签订了拆迁协议,拿到了补偿款。田某得不到补偿,不肯迁出,要求30万补偿。拆迁工作无法推进。刘浩明仔细学习政府拆迁补偿的相关规定,心里有了数,“房屋维修部分和搭建的小厨房可以得到适当的补偿。”拿着补偿规定,刘浩明一项一项给田某算,说通田某补偿6万元。接着便是要郑某拿出6万给田某。然而郑某一口回绝,他坚持认为田某住在他的房子里本来就是侵权,更不可能给他补偿。刘浩明一次一次给他分析补偿田某的缘由,并动员他的家人一起做工作。因郑某身体不好,刘浩明多次专程去上海与他面谈,最终说服了郑某。田某拿到补偿款后,马上迁了出去。案件执行结束,拆迁工作也得以继续推进。

 

“其实执行工作就是如此。”刘浩明说,“摆事实,讲道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让被执行人真正扭转想法,这样执行的效果才是最好。”

 

硬手腕对付欠钱“老赖”

 

和“老赖”周旋是执行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刘浩明认为,对于这些失信被执行人,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应该着力体现,在道理讲不通时,强制措施的作用就该发挥出来。

 

某工程公司在与某钢贸公司的买卖往来中欠下了100多万的货款,钢贸公司多次催促无果后,将其告上了法院。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刘浩明和以往一样,首先去查工程公司的资产。谁知该公司经营不善,并无多少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无法推进,便被中止了。直至后来,申请执行人钢贸公司方面忽然提供了一个线索,称该工程公司的老板在非洲有业务,常常出国。根据相关规定,法院对于拒不于履行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被执行人可以限制其出入境。刘浩明便马上与公安方面联系,获取了工程公司老板的出境记录,对其实施限制出境。这招强制措施迅速奏效,几天后,工程公司的老板来到法院,主动履行了还款义务,100多万的欠款及利息全部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