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在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认真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人民法院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指导方针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最高院根据党的十六大确立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提出了“司法为民”根本宗旨。司法为民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在法院工作中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其根本目标是要求人民法院通过法律公正处理案件,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平等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伸张并弘扬社会正义。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司法为民理念在审判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更加突出和重要,得到了全社会包括法官自身的普遍接受,已经成为人民法院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一、落实司法为民理念,必须正确认识当前司法为民工作实际

自最高院提出司法为民根本宗旨、出台23条司法为民措施以来,在审判工作中体现便民、亲民、利民、护民之举,已经成为人民法院工作的主旋律。通过几年的努力,特别是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法院自身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司法公信度和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人民法官和人民法院的形象进一步树立。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与司法为民要求不符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比如思想观念落后,片面强调行使权力,淡化司法服务职能;缺乏大局意识,就案办案,不注重案件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忽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该告知的不告知,该提醒的不提醒;审判效率不高,案件迟迟不能审结,使当事人陷入诉累;作风不够深入,习惯坐堂办案,很少深入群众基层,诸如此类的现象,都是与司法为民要求相背的,损害了法官和法院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与司法为民理念不牢固,为民服务举措不落实有关,更是个别法官效果不好办错案、徇私枉法“办三案”的重要思想根源。当前,教育和引导法院干警彻底摒弃那些过时的、错误的、不符合司法为民要求的观念,自觉用以民为本的思想来指导审判工作,已成为法院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落实司法为民理念,必须切实增强为民服务意识

首先必须从思想上解决“为谁掌权,为谁审判,为谁服务”这个根本问题。彻底消除特权思想,切实摆正与人民群众的位置,牢记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积极运用司法手段为群众排忧解难,密切司法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牢固树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观念,在审判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依法妥善处理好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牢固树立改革创新的观念,以“二五”纲要为指导,积极探索司法为民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牢固树立规范、文明司法的观念,认真、准确、全面执行好各项程序法和实体法,遵守司法礼仪,弘扬司法文明,维护司法权威。总之,要把审判岗位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平台,真正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办案,依法维护和实现群众的根本利益,并坚持用群众满意不满意来衡量审判工作的成效。

三、落实司法为民理念,必须不断提高审判质效

司法为民是通过办案来实现的。公正高效处理好每一起案件,维护好当事人各方的合法权益,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是司法为民工作的价值取向。今年以来,我们在落实司法为民过程中,牢牢抓住审判质效这个关键,多措并举力求取得新突破,以此提高司法公信度和社会满意度。今年上半年,在审判质效11项基础指标中,我院结收案比等9项位居全市9个基层法院前三位,特别是发改案件仅有1件。1~7月末受理案件2045件,同比上升了36.78%,群众通过司法渠道解决纠纷的愿望明显增强。市委常委、前任县委书记周德祥和县委书记潘道津先后作出批示,肯定我院围绕中心履行审判职能,自觉为发展服务、为大局服务、为群众服务的做法。结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落实,下一步,在审判质量方面,我们将充分发挥政治处、审管办、办公室、监察室职能,建立起相互联动、相互协调、各司其职的案件质量监控机制,在放权审判、确保法官独立办案的前提下,从各个环节严格控制案件质量,特别是进一步落实案件质量终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把握质量控制主动权。在案件效率方面,积极推进审判方式改革,建立和完善高效快捷的审判运行机制;加强案件审限管理,建立有效的预警和反馈机制,提高案件在审限内的结案速度;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完善案件繁简分流机制,缩短办案周期;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网络系统开展审判工作,实现网上立案、网上批案、网上报结。要重点抓好“诉调对接”工作,落实“诉调对接”举措。今年7月20日,省高院院长公丕祥在全省法院“诉调对接”工作现场会上指出,有些社会矛盾纠纷特别是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纠纷,单纯依靠法院来解决是不可能的,需要依靠党委、政府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引入其他社会资源,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方才能解决。我院“诉调对接”工作虽然在全省起步较早,去年以来案件调撤率一直稳定在65%以上,并在近期全省法院“诉调对接”现场会上作了发言交流。结合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我们感到司法为民工作做得还不够,与兄弟法院相比还有差距。今后还要提高“诉调对接”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创新“诉调对接”各项工作机制,实现与大调解机制的“无缝对接”,促进“诉调对接”工作全面、快速发展。

四、落实司法为民理念,必须加强两个“窗口”建设

一是立案信访“窗口”。进一步规范案件立案程序,积极推行远程立案、巡回受理、预约立案、预约接访、电话查询、诉讼指引、诉讼风险告知、双休日立案等便民措施,切实做到依法、及时、高效、便捷,使符合受理条件的案件都能及时立案。进一步建立健全涉诉信访工作机制,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形成联动机制,共同破解涉诉信访难题,切实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维护诉讼秩序,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特别要做好初信初访工作,提高初信初访的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去年以来,我院通过开通“司法为民热线”、加强司法礼仪建设、推行院长包案信访制度等措施,立案信访窗口工作进一步加强,没有新增一起集体访、恶性访、越级访,被省高院表彰为全省法院“优秀文明窗口单位”。二是法庭“窗口”。响水80%人口在农村,法院大量案件来自农村,加强法庭建设意义重大。去年以来,我们通过思路创新,克服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法庭的瓶颈制约,在全市率先完成法庭硬件建设和网络建设任务。今年,市中院根据全市法庭建设总体状况,适时提出了建设“四型”法庭的新要求,拉开了新一轮法庭建设序幕。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中院部署抓落实,进一步明确法庭工作方向,拓宽法庭服务功能,完善法庭管理制度,把法庭建设成为解决纠纷、维护稳定的阵地,服务群众、促进发展的平台,不断推进法庭工作再登新台阶。

五、落实司法为民理念,必须解决两个突出问题

一是“诉讼难”。客观地讲,通过几年司法为民工作,诉讼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诉讼难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立案咨询难,没钱打官司、出庭不方便等等,有些问题不是单纯依靠法院就能够解决的,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和支持,但是法院可以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为解决诉讼难问题创造条件。目前,我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简化了诉讼费减、缓、免审批手续,确保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能够打得起官司;建立了速裁法庭,进一步缩短结案时间降低诉累;在乡镇和村居设立了便民联系点和巡回办案点,将法律服务延伸到基层一线;坚持文明办案,大力推进法院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服务软环境,等等,确保了群众有理有处讲、困难有人帮。二是“执行难”。执行难问题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执行难问题必须紧紧依靠党委领导、政府支持、人大监督,排除外部干扰和障碍,依法运用各种措施,尽最大努力提高执结率,使债权人的权益得到及时保护。要优先执行劳动报酬、赡养费、抚养费等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案件。强制措施采取、执行异议审查、执行财产处置、执行款物管理、案件中止和终结执行等各个环节,要进一步增强透明度,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坚决杜绝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现象发生。要积极落实执行救助金制度,对生活确实困难的申请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以维护社会稳定。

六、落实司法为民理念,必须加强司法能力建设

  司法能力建设是法院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是案件质效能否提高,司法公信能否树立的关键所在。以“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为目标,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群众信任的法院领导班子和法官队伍。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教育活动为载体,认真查摆和整改思想上存在的偏差,巩固先进性教育和专项整改活动成果。二是加强法院人才工作,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特别是对法官的培训,在针对性、系统性、连续性上下功夫,务必在提高队伍素质和法官司法能力上见成效;同时,积极营造拴心留人的工作环境,为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警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在工作中磨练他们的意志、增长他们的才干,为法院工作进一步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三是坚持公正廉洁司法。法官在办案过程中必须秉公办案,不屈从权势,不徇私情,不受各种利益的诱惑,自觉抵制各种腐败行为,做到清正廉明,一尘不染。为此,一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不愿为、不必为、不敢为、不能为的激励、保障、惩处和制约机制。二要强化监督。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接受政协、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三要加大查处力度。严肃查处利用审判权、执行权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损害当事人利益、伤害人民群众感情的人和事。

落实司法为民理念,最根本的是要始终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在审判工作的各个环节突出司法为民要求,落实司法为民措施,探索司法为民途径,切切实实做到为人民审判、为人民办案、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