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水随湾青着客,新蒲细柳荀交芽。如皋法院白蒲法庭位于华夏长寿第一镇、江苏省百家名镇——白蒲镇。近年来,依托人民法庭近基层、靠一线、贴群众的优势,白蒲法庭坚持能动司法,妥善审理涉农纠纷,积极投身法治乡村建设,为促进乡村绿色发展、产业提升、乡风文明建设贡献“小触角”法治之力。

法治护航乡村营商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白蒲法庭位于古老的白蒲镇,辖区内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传统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焕发出新活力。如何在维护农村企业合法权益的同时,避免企业陷入债务困顿影响正常生产经营,为农村企业提供最优质的司法服务,需要基层法官的司法智慧和实实在在的为民情怀。

原告某农药公司向被告某家庭农场出售了一批农药,但家庭农场近年来经营效益不佳,迟迟未能付款。某农药公司催要无果,将某家庭农场诉至法院。受理该案后,沈飞宇法官分别向双方当事人了解前因后果和各自诉求,原告自身也陷入资金周转困难,亟需用钱,而被告此前因疫情、恶劣天气等原因也效益不佳,想趁收获之季增加收益。继续保持合作、达成和解是保障双方各自生产经营的最优选方案,既能解决原告的资金流又能让被告有缓和之机。沈飞宇法官核对证据、分析利弊,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互谅互让,最终双方对货款金额核对达成一致,原告作出一定让步,被告当即筹足款项交付。原、被告都表示:“法庭设身处地帮我们着想,这是双赢的结果。”

一起羽绒服加工纠纷,法庭充分发挥“审执一体化”机制,跟踪矛盾化解,组织双方达成了赔偿损失、退回加工服装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并在判决生效后及时回访,督促当即在法庭清点交付履行。“还是法庭这样的判后举措好,不仅避免申请执行带来的费用和信誉影响,更彻底解决了双方之间的矛盾”,离开法庭时,双方律师作如是感慨。

多元推进乡村诉源治理

“抓前端,治未病”,基层法庭当仁不让。白蒲法庭充分发挥社会整体力量化解矛盾纠纷,加强同村居、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的联动,邀请人大代表、政法委员适时参与、跟进个案,积极拓展深化多元解纷机制,融入基层诉源治理,切实提升诉前调解工作实效。

在下原镇花园桥村,纠纷不出村、矛盾化解在村,已成为当地村干部和村民的首选,这得益于如皋法院“无讼社区”创建以来实施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今年8月,在南通打工的宿某夫妇,听闻下原镇的农户林某欲出售农村自建房屋,便赶来与林某达成买卖协议,并当即支付了6000元定金。没过几天,宿某夫妇经咨询得知自建房屋的土地属于村集体所有,且房屋无产权证书,协议无效,即要求林某双倍返还定金。

经审查,林某实际居住在花园桥村,但房屋不处于该村,法庭即启动无讼社区多元解纷流程,与村委会、网格员沟通案情后,网格员当天就走进林某家中,释法明理。调解中还邀请了林某的亲戚及村里的“法律明白人”,多方合力调解。被告最终也明白了农村房屋不得随意买卖,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购买农村房屋的买卖协议无效,双方达成一致,由林某退还6000元定金,房屋不再买卖。收到款项后,宿某通过微信让法官“帮我谢谢村里的好人们。”

白蒲法庭的法官们主动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群众,贴近群众,倾听群众心声,深刻把握社情民意,力求把纠纷化解在源头,解决在当地。

普法助力乡村法治建设

乡村振兴,法治同行。送法进村、进校、进企……通过案例弘扬法治,将法治宣传送到人民群众身边,将法治融入和美乡村建设,让司法护航美丽乡村。

白蒲法庭结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群众的司法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婚约财产、农村土地、赡养、邻里纠纷等典型案例,主动走进农村一线,巡回审理,并邀请人大代表参与,让百姓听一听、评一评。开展“法护校园”行动,到乡村小学开展模拟法庭、法治班会、法律课堂,用身边的小案例让学生提升法律意识、责任意识,知荣辱、明是非。积极开展“民法典进乡村、普法进社区”活动,协同人大、妇联、派出所、司法所、村委会等,通过“法律知识+真实案例”的形式普及民法典知识。网格法官走进村居和一线企业,按照群众法律需求,专题授课,细分“建房摔伤”“欠薪咋办”“婚姻家庭的烦心事”等个性化普法内容,现场把脉问诊、梳理漏洞,解答村民、企业、员工的法律问题,最大程度便利群众普法。

“人民法庭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促进司法职能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法治保障,用法治之力为美丽乡村注入活力。”分管民法庭工作的院领导周云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