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本报记者在江苏省姜堰市人民法院进行采访时,偶然发现该院院长褚靖娟的一本驻庭日记,里面记录的是一个月前,褚靖娟下访基层法庭,与干警同吃同住同办案的故事。同时,她还深入当地农村进行调研,访贫问苦,征求基层老百姓对法院工作的意见。这本日记读来情深意切、朴实无华。当前,全国法院正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如何将这一活动具体化、实践化、生动化?记者节选的以下日记也许能回答这一问题。

  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 晴

  一大早,我和张甸法庭庭长陈网喜来到张甸镇行政中心,受到镇党委书记周旺根、镇长段厚林的热情接待。在听取周书记、段镇长对法院、法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后,便与陈庭长径直来到三彭村。三彭村是张甸镇最大的村,也是该镇经济较为落后的村。

  走进村部,村干部、群众代表很是热情,忙着泡茶端水嘘寒问暖。村民善良纯朴、热情好客让我倍感温暖和感动。从村委会主任张正林介绍中得知,三彭村共有20个村民小组,现有852户,3106人,其中低保农户89户。村里没有实体经济,至今仍有债务40余万元,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贫困村。村民长期靠种植、养殖为生。

  在村主任的带领下,我们顺道来到了顾大爷家。他和老伴带着两个孙女。两个小女孩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我走上前去拉着她们的手问道:“想不想爸爸妈妈?”两个小孩子都不约而同地摇摇头。站在一旁的顾大娘连忙说:“儿子儿媳长年在外打工,只有春节才回来,小孩子从小就和我们一起生活,与父母感情不深,也怕见生人。”“全村共有多少户存在'留守儿童'问题?”我询问张主任。“354户。”张主任回答。

  看着面带羞涩的两个小孩,听着张主任脱口而出的回答,我心情突然变得很沉重。现在农村“留守儿童”引发了一些法律问题,我想我们这些司法工作者应该多去关爱他们,多为他们解决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再次回到村部后,遇到了从镇里开会回来的村支书张红宝,我和张支书聊起了法院想与三彭村结成法治共建对象的想法,张支书听后一脸兴奋。他说十分希望与法院开展这样的活动,他这些年为维护村里治安稳定也费了很多心思。他认为有了稳定的法治环境,农村脱贫致富之路才会越走越顺利。

  今天的走访,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法院工作在落实党的群众观点方面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只有多到下面去走走,才能知民情,晓民需,才能把审判的作用发挥到实处。

  2011年9月27日 星期二 晴转多云

  吃过早饭出来,我们询问了几个村民,找到了梅网村支书唐后林的家。我们说明了来意,唐支书对我们的到来表示热情欢迎。他自豪地告诉我们,梅网村的群众矛盾纠纷处理工作做得很好,基本上是矛盾不上交,小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镇,90%的案件在村里就能得到化解。

  唐支书告诉我们,近年来,该村不断探索加强群众工作的方法,连续三年实现“六无”目标,即无越级上访、无邪教人员、无刑事案件发生、无安全事故、无吸毒、无计划外生育现象。

  梅网村的成功经验告诉我,社会管理需要创新,创新是社会管理永恒的主题;梅网村的成功之处也启迪了我,只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工作方向,紧紧依靠群众,社会管理创新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2011年9月30日 星期五 多云

  根据计划安排,今天本来想和张甸法庭的干警交流座谈的,但三彭村主任打来电话,请我们去调解一起群众信访案件。于是我们迅速赶往三彭村。

  2010年初,三彭村为完成招商引资任务而引进金江鹅业公司。当时,在土地征用上村里采取的是以租代征的方法给了企业160亩地。该企业进驻后,建筑了厂房的框架,但至今未进行实质上的生产。因为工人为工资、村民为土地租金等问题阻拦企业建设,致使老板抱怨,村干部泄气,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我认识到,这起信访案件如果不及时调处解决,既会影响到三彭村的安全稳定,也会影响到三彭村的脱贫致富。

  调解现场,我与企业和村民代表坦诚交换意见,指出纠纷解决的利害关系,并提出法律指导意见。同时,张甸镇综治办、司法所和本村有民望的村民代表也一起出面做双方的调解工作,通过零距离、面对面、心与心的坦诚交换意见以及释法疏导工作,该案最终得到了圆满解决。

  此案的有效调处,让我深深体会到:办案法官要注重和坚持对当事人正确引导,主动深入社区、镇村、企业开展就地调解。邀请当地居委会、镇村民调干部一起做各方当事人的工作,是化解矛盾、解决纠纷,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有效途径。

  再次回到张甸法庭后,我又紧锣密鼓地召集庭里的五位干警进行座谈交流,详细询问了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家庭情况,重点倾听他们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建议和希望要求。

  座谈中,我了解到,今年以来,张甸法庭将“群众观点大讨论”活动与审判执行工作紧密结合,积极克服地处偏远、案多人少和经费保障不足的困难,切实发挥了法庭的前沿阵地作用,法庭工作连年受到镇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好评。

  走进法官高华金的办公室,一面“巧断家长里短,善解千千心结”的锦旗引起了我的注意。高法官1983年从部队转业来到法院工作,28年来一直坚守在张甸法庭,共审结2500多起案件,调解结案80%以上,解决了大量的矛盾纠纷,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乡村法官”。他的妻子患有先天性疾病,生活的重担都压在他一个人肩上。但他不离不弃,对妻子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令村民和同事们极为感动。

  法庭的业绩和法官们的冷暖甘苦,让我深深体会到,法院的工作想要做好,离不开广大干警同志的无私奉献与辛勤努力,作为班长的我,今后一定要多多关心爱护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