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案情】原告付某通过某知名二手物品交易平台从被告黄某处选购了一只和田玉手镯,双方协商价款为7000元,黄某承诺手镯无纹无裂。付某收到手镯后,经过仔细检查发现手镯存在纹裂,遂与黄某协商要求退货退款,但黄某认为其已经向付某详细展示了手镯的照片和视频,所谓纹裂只是常见的避纹雕刻,不同意退货退款,双方产生纠纷,付某遂诉至法院。

【裁判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黄某在该二手物品交易平台发布了百余款和田玉首饰,交易记录多、跨度时间长,已经超出了一般二手物品交易的范畴,具有盈利性质,符合经营者身份,其对于出售的商品,应当如实全面描述商品特性,更不得隐瞒商品瑕疵。案涉和田玉手镯经检查确有纹裂,对玉石首饰价值影响较大,属于重大瑕疵,黄某未如实告知瑕疵情况,构成根本违约,付某有权要求黄某退货退款。黄某不符一审判决,提出上诉,二审经审理驳回其上诉,维持原判。

【案例点评】本案是一起典型的网络购物引发的纠纷,但与多数消费者选择淘宝、京东等传统电商平台购物不同,本案原告付某选择的是某热门二手物品网络交易平台,该平台注册用户数量日益增多,买卖成交量巨大。二手物品线上交易的爆火在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带动“共享经济”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交易引发的买卖纠纷。本案被告黄某在该二手物品网络交易平台上发布了多款和田玉首饰,品种多样、成交记录多、跨度时间长,已经超出了一般用户交易闲置物品的范畴,而是一种盈利性的经营行为,其符合经营者的基本特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应当对其销售的商品质量负责。双方在平台上达成的和田玉手镯买卖合同依法受到法律保护,黄某在销售活动中未全面描述商品特征并隐瞒瑕疵,构成违约,依法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故对消费者付某要求退货退款的诉讼请求,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典型意义】现如今,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二手物品在线交易在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的同时,其引发的矛盾纠纷也日益凸显。本案即是一起典型的网络二手物品买卖消费案例。该案例既反映了二手交易市场存在的普遍问题,也体现了网络平台二手交易的鲜明特色,为平台、经营者、消费者及监管部门均提供了重要的警示与启示。

部分经营者为逃避传统电商平台关于资质审查、保证金缴纳的监管,利用二手物品网络交易平台缺乏资质审核的漏洞,打着交易二手物品的幌子,大量出售商品进行盈利,且在销售过程中利用消费者图便宜的心理,为促成交易,利用网络交易的信息不对等,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隐瞒商品重要瑕疵,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导致消费纠纷频发,甚至刺激了第三方验货、仲裁咨询等衍生服务,在相关平台的推广和发展中带来不小的“信任危机”。因此,本案虽系个案,但其暴露的问题具有典型性,对治理二手物品网络交易的市场生态具有纠偏作用:

一、对于平台方而言,作为交易中介,因网络交易信任机制相对薄弱,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天然缺陷,卖家虚假描述商品(如隐瞒维修史)、买家恶意调包退货等情况均可能发生,暴露了陌生人交易中“费用成本低”但“信任成本高”的本质问题。故对平台而言,亟待完善和强化信用评价体系(如引入动态视频验货、强制披露关键信息),推动平台规则与前沿技术迭代相适应,细化验货标准、明确责任划分,对风险用户进行提示预警,对异常账户及时关闭封控,对于用户举报和投诉及时处理,探索引入第三方权威机构介入鉴定等争议解决机制,鼓励诚信交易、打击欺诈行为,最大程度规制和降低平台交易的“信用风险”。

二、对于经营者而言,无论线上还是线下交易,诚信经营都是生存之本,经营者需提升法律意识,积极承担责任,客观真实地描述商品特性,并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商品,对于商品瑕疵主动如实告知,明示货源、提供一定保修服务,购买退换货运费保险,最大限度降低交易风险。此外,职业卖家应当向合规化经营进行转变,如实进行资质申报,确保信息真实合法,积极履行纳税义务,还可探索建立平台行业、商业协会机制,不断提升商品质量和消费服务水平。三、对于消费者而言,面对二手物品交易往往存在“捡漏”心理,加之平台上各种眼花缭乱的介绍宣传,容易走入“非理性消费”误区,更多的消费者则因未仔细核对商品细节(如电子产品版本、奢侈品真伪)导致纠纷。提醒消费者需主动打破信息差,如提前了解交易物品的特性,学习掌握一定的鉴别知识、要求商家多角度实拍、给予一定的鉴赏期等,倒逼经营者如实客观描述商品。此外,消费者应当破除二手物品交易的“捡漏心理”,重塑理性消费观,妥善保存聊天记录或开箱视频,做好证据留存,以防发生维权纠纷时处于不利地位。

     四、对于监管部门而言,面对二手物品在线交易的快速发展和行业化、规模化特点,监管和立法亟待更新和完善,特别是推动出台针对二手物品线上交易平台的法律法规,明确平台在商品审核、信息公示、交易保障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此外,加快制定相关行业标准,规范二手物品线上交易行为,提高职业卖家的准入门槛,尽快落实实名认证和卖家资质审核;最后,还应加强技术手段和动态监管,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识别虚假交易、网络诈骗等违法风险,及时采取屏蔽和下架措施,市场监管、物价、公安、金融监管等部门可建立常态化整治机制,定期开展跨部门联动执法,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提升二手物品线上交易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