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无锡南长法院建立、健全各项为民、便民、利民机制,加大诉讼服务力度,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的需求,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司法的温暖,亲身体会司法的关怀。

 

“‘司法有限,服务无限’是我院诉服中心的工作理念。司法职能有限,它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我们对群众的感情,对群众的服务的真情却无限”。该院副院长施庆伟谈及该院诉讼服务工作,感慨颇多。

 

巧调解化纠纷于无形

 

“没想到法官提供的办法这么好,让我一下子就拿到了赔偿款。”

 

一起纠纷化解之后,当事人小张显得很激动。

 

家住无锡中桥二村1147楼的小张,因邻居过度装修导致墙体产生粗大裂缝而来到南长法院的诉讼服务中心,要求对方立即赔偿损失。考虑到诉讼耗费时长及被告赔偿能力等因素,该院诉前调解员在与街道有关部门研究后,建议小张通过行政程序中的危房认定来解决。在小张申请危房认定的过程中,诉前调解员不断为其提供咨询和帮助,让小张顺利地走完了整个程序,并最终拿到赔偿款。

 

去年以来,南长法院在诉讼服务中心及诉讼服务站分别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配备专职调解员开展诉前调解和诉调对接工作,运用委托调解、协助调解、庭所对接等多种调解方式将纠纷化解在萌芽。

 

2010年,南长法院在诉前成功化解纠纷1368件,调解成功率达94.61%,居全市基层法院第一。

 

基层法庭服务全方位

 

“我们老百姓就需要这样一位一心为民的法官!”这是该院收到的无锡市民黄老伯的感谢信开头。

 

6个月前,黄老伯的老伴患了严重脑梗,之后就卧床不起,而黄老伯有“老寒腿”的毛病,无法照料妻子,因此重担都落在两个子女身上。老两口商量过后,想到敬老院生活,不料子女却极力反对。

 

无奈,黄老伯来到了扬名法庭的诉讼服务站,庭长何英没有因为不属职责范围的事而予以拒绝,而是耐心倾听老人家的苦恼,在了解到子女反对的原因是受传统观念束缚后,立即向黄老伯所在的社区打电话。社区民调员立即上门开展工作,解开子女心结。第二天黄老伯夫妇便在子女的陪同下住进敬老院。日子安定后,黄老伯就托人写了这封红纸黑字的感谢信。

 

“虽然字写得歪歪扭扭,读起来也不顺畅,甚至还有错别字”。何英说,“但是却深深触动了我的心。”

 

去年,扬名法庭将立案、人民调解工作室、诉讼服务站三项职能融为一体,并设置专职人民调解员,制订《扬名法庭诉前调解工作规则》、《扬名法庭诉讼服务站职能》等规范性文件,将配套设施、人员安排及职能分工规范化、长效化,更好地为群众司法,为群众服务。

 

司法助残更上一层楼

 

126,南长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出现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身影,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来到该院诉讼中心寻求帮助,在“助残工作站”工作3年多的法官老孙立即迎上去,将他搀扶到调解工作室,并为他泡了一杯热茶。在一番嘘寒问暖之后,老孙了解到了事情的始末。

 

原来老人周某患有腿部残疾,无法正常工作,只能在家以做棉鞋为生。邻居王某经常向周某订购棉鞋再转卖获利,但一直拖欠周某1000多元鞋款不还。无奈之下,周某拖着病腿走进南长法院。法官立即与王某取得联系,却发现王某因小店被收回失去生计而有较强的抵触情绪。再三劝说后,王某终于答应参加调解。

 

双方来到诉讼服务中心后,法官结合案情,劝说王某多考虑周某是残疾人且行动不便、平日以手工作坊为生不易等情况。王某的态度逐渐软化,主动提出调解方案,和周某在互让互谅的基础上达成了一致意见。承办法官趁热打铁,向王某建议即时履行。王某立即回家筹钱,不久便将调解款全部交到周某手中,双方不仅和好如初同时也对承办法官直竖大拇指。

 

2008年,一个从立案到执行具有一体化服务模式的“助残工作站”在该院诞生,并与诉讼服务中心联动协作,发挥合力。去年,南长法院共审结涉残案件127件,为经济困难当事人减免诉讼费5万余元,赔偿款到位率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