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05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目前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3.2%,而13岁至17岁的中学生群体成为“网瘾重灾区”。近年来,这一比率似乎还在增长,势头令人担忧。

类型

“网瘾症”,即“网络成瘾综合征”(简称IAD),医学上又称“病态性使用互联网”(简称PIU),是指因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的明显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与此相伴的生理受损现象。网瘾症主要包括6种类型:

1、色情成瘾,上网者迷恋网上的色情音乐、图片、影视、笑话、文学作品等。

2、网络交际成瘾,行为者出于社会交往的需要,利用各种聊天软件、网站聊天室或交友网站与网友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甚至发生网恋、发表反动或愚昧言论、网络欺诈等错误行为乃至犯罪。

3、信息超载成瘾,行为者出于获取信息的需要沉陷于网络信息不能自拔,无休止地收集和传播无关紧要的网上信息。

4、游戏成瘾,行为者出于游戏娱乐的需要,过度痴迷于网络游戏,对其他事情不闻不问。

5、视听成瘾,沉溺于网络音乐和影视的阅览。

6、技术成瘾,沉湎于下载和使用各种软件,追求网页制作的完美或以编制新程序为嗜好。

危害

根据医学观察,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性非常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生理方面--青少年患上网瘾后,开始只是精神依赖,以后便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由于上网时间过长,大脑高度兴奋,导致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尤其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由此诱发心血管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等;同时,引发视力下降、眼痛、怕光等。

心理方面--青少年患网瘾后,难以控制上网冲动,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逻辑思维迟钝;自我封闭,为人冷漠,人格异化。据中央电视台最近一个访谈节目介绍,一位少年上网不归,其45岁的父母骑摩托车到处寻找,不慎因车祸双双而亡,有人问他是否感觉内疚,他居然回答说反正父母早晚都要死。

道德方面--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缺少现实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加之缺乏道德自律,容易在网络游戏、黄色网站中放纵欲望。在一项对近3000名青少年的调查中,承认访问过色情网站的青少年占46.9%。

行为方面--网瘾青少年的人格易发生明显变化,为了持续上网,他们往往不择手段,不惜欺骗父母、偷窃、抢劫。网络游戏最直接的危害就是耽误青少年的正常学习,致其不能集中精力听课,成绩下降,甚至逃课、辍学。据华东某高校对237名退学试读和留级学生的调查,有80%的学生是因为迷恋网络而导致成绩下降。

诱因

造成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原因很多,家庭教育、应试教育、游戏产业难辞其咎。

教育是根本的原因。一方面,许多家长对网络知之甚微,错误地认为孩子上网比看电视有益,因而不限制孩子上网,另外,有的家庭中,父母因离异、忙碌或外出打工而缺乏与孩子的交流,或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而令孩子精神负担过重,孩子只好上网寻求精神放松。另一方面,虽然中国推广素质教育已有一段时间了,但基础教育仍属典型的应试教育,不少孩子缺乏学习兴趣,有意躲入网络中。

必须声讨的还有“社会”。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网络游戏产值每 年都以近50%的高速增长。游戏制造商千方百计吸引玩家成瘾,隔一段时间网络游戏就会更新场景界面。“不断有新任务出现,是不会玩腻的。”有的网吧唯利是图,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对未成年人长时间上网、玩网络游戏或浏览色情暴力网站大开绿灯。另外,盗版游戏较多,价格低廉,也为孩子降低了购买门槛。

加上青少年自身社会经验不多,尚不具备足够的识别和自制能力,面对良莠混杂的虚拟网络世界,稍不留意即会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其中,男性青少年较之女性青少年更富有好奇心和冒险精神,思维较为活跃,自制力较差,而独立性较强,因而更倾向于利用网络宣泄负面情绪。

对策

防范网瘾,不是束手无策,其中,家长的认知和作为起关键作用。家长首先要提高对网络的认识,学习网络知识,与孩子协商上网和共同上网,孩子自制力差,家长要适时提醒孩子上网有度,用自己对网络的态度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如果孩子有电脑潜质,不妨发挥其专长,争取将来从事编程等电脑行业。目前,我国家庭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孩子伙伴越来越少,而较重的学业负担也使得 他们缺少时间进行社交,只好从网络上寻求情感交流,基于此,家长一方面应帮孩子建立朋友圈,多为其提供社交机会,同时,自身要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其感兴趣之事,满足其精神需求,引导孩子培养新的兴趣。要想让孩子远离网络,不应仅限制其上网,更应引导其培养新的兴趣,让其多参加娱乐或交际活动,提高其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近来,政府实施了“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这无疑有利于限制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但欲更加有效地遏制诱发青少年网瘾的因素,政府更应强化对网络行业的监管,从技术、管理、法规等方面规范网吧、网站、网络游戏制造商等的从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