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精神赡养
作者:张明广 发布时间:2007-11-21 浏览次数:1258
原以为精神赡养是最近才兴起的新名词,看《论语》子游问孝篇时,方知道2500多年前,圣人孔子就已经提倡精神赡养了。
在子游问孝篇中,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养;不敬,何以别乎?”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现在所谓的孝顺,是能够养父母就行了,但就拿狗和马来说吧,你也能做到饲养它,如果对父母不诚心地孝敬的话,那养父母和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所提倡的这种“敬”孝,就不仅是指物质上的,还包括精神方面的赡养。
前几年接触到的很多赡养案件,起因大抵都是因为子女连最起码的物质赡养都不愿保障。我记得那时侯有一位好不容易才下决心“告儿子”的老大爷在开庭前伤心地告诉法官:只要儿子能让我吃饱点,穿暖和点,我也不来法院打这个官司,他40多岁的人了,我操心给他盖房子娶媳妇,分开家好几年了,我现在都快70岁了,他就连过年过节都舍不得拿一个鸡蛋来看过我。
不需要太多高深的理论,只凭一点道德的底线,谁见了谁都生气,每当看见来院打官司的老人,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从自己家走到法院这条路的艰难和漫长,那每一个脚印下面都是深深的遗憾。
在人们物质生活逐渐得到很好改善的今天,老人赡养的内涵也逐步走向本文开篇中孔子所讲的“敬”孝,也就是精神赡养。
记得有一个公益广告,里面一位老大妈过生日,摆了满满的一桌菜,可是等来的不是儿女们的歌声和祝福,而是一个个的电话,电话的主题除了“忙”以外,剩下的就只有问候送来的电唱机、电冰箱什么的好不好用,子女们是想让父母生活得好点,可是他们忘记了整天和机器生活在一起,父母的精神怎么会得到安慰,怎么快乐得起来呢?
看到这一个公益广告时,我联想起我上大学时英语课本里的一篇文章,讲的是西方社会里的一个故事:一位老太太在过80岁生日时,早早穿好漂亮的衣服,等着她的女儿也是她惟一的亲人来为她过生日。可是等了半天,她女儿和女婿都没来,只给她寄了一张支票,让她自己买自己喜欢的生日礼物。老太太很伤心,她用颤抖的双手撕碎了那张支票。
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赡养老人都应该不要忘了老人都还有精神需求。日常生活中,许多子女对待自己老人都是仅仅满足于提供物质上的需求,认为老人有吃、有穿,就没有啥可愁的了,其实在今天,赡养老人更要关注精神赡养。
笔者通过对苏北某基层法院受理的36起赡养纠纷案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有12件是老人生活困难,5件是因为处理具体家庭事务方式不妥引发矛盾,其他剩下的19件则主要是因为子女对老人态度上不敬,一定程度上伤害了老人的心理。精神赡养纠纷占了很高的比例,赵大爷的案子是其中比较特殊也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赵大爷曾在供电局工作,退休后,自己的工资不低,还有积蓄,儿子就是整天忙碌,难得打个电话,三年中从未登门看望老人一次,老人心灰意冷,状告儿子,提出了特殊的诉讼请求,要求儿子每年给自己过生日,每月回家吃饭两次,支付生活费60元钱。其实老人不缺这60元钱,只是想通过诉讼的方式走出孤独的晚年,这个案件暴露的就是精神赡养的社会问题。
我们没有人会自己觉得不孝顺,但应该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孝顺,才可以让父母真切的感受到晚年的幸福。“孝”应该是父母在世时,儿女们能够真正做到不仅仅从生活上照顾和关心他们,又能从精神上安慰他们,让忙碌了一生的父母无论是在物质世界还是在精神世界里都能够安享晚年,要真的做到了,那么古人所说的“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大概就不再是一种理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