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云的法庭生活
作者:张宽明 王成玉 王 峰 发布时间:2011-11-29 浏览次数:982
在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人民法院义丰人民法庭副庭长徐林云扎根基层21年的事早已成为人们的美谈。11月20日,星期天,记者慕名来到义丰法庭,见到了正在法庭值班的徐林云,他爽快地与记者聊了起来。
5400多个工作日
1991年,22周岁的徐林云来到了盐城市郊区人民法院(盐都区法院的前身)最边远的法庭工作。起初,很多人不理解,徐林云却不以为然,他说:“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到人民法庭工作没有什么不适应的地方,在法庭好好干,一样会有出息的!”
在交谈中,徐林云回忆了时任院长找他谈话的情景。院长说:“法庭条件很艰苦,多少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干不了多久就要求换岗,这次组织上安排你到法庭干,有什么想法?”
徐林云只说了一句:“一定不会让领导失望。”
谈话只有三分钟,徐林云的工作就这样定下来了。第二天一早,他带着行李来到离城40多公里外的楼王人民法庭,开启了人生一段新的航程。
由于不是法律科班出身,又是个要强的人,抓学习自然成了徐林云的头等大事。在不到两年时间内,他就自学完所有的法律课程,顺利拿到法律本科文凭,当年就被评为优秀书记员、先进工作者。徐林云由此崭露头角。
由于整天忙办案,这么一个小伙,工作5年仍没有一个女孩对他有“意思”。
1996年春,徐林云与在乡镇任教的小学教师王干相识了。第一次约会,徐林云竟把约会的地点定在了法庭。那天,徐林云正协助庭长圆满处理了一起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身处现场的王干,被他的所为深深地感动了。渐渐地,两人相爱了。后来,她对徐林云说:“那一天,看你处理案件,那认真耐心的态度,我就知道选择你没有错,把一生交给你这样的人踏实。”
1997年2月,徐林云与心爱的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成家了,徐林云仍像奔驰的骏马,黑夜当着白天干,一天当着两天干,妻子想见他一面都不易。
第二年,爱人预产期将至,当徐林云外出执行案件回来看到妻女双双平安时,没说上几句话竟呼呼睡着了。
“1999年人民法庭调整撤并,你妻子也回城任教了,并且在城里安了家,你完全有理由返城工作,可你却放弃了?”记者问。徐林云十分平静地说:“说实话,谁不想合家团圆,享受家庭温暖,但法庭的工作总得有人来做。我就要求把我调到义丰人民法庭了。”
“作出这样的决定,你爱人没埋怨吗?”记者接着问。徐林云说:“我爱人早已习以为常了。她说,'反正家里不指望你了,到新法庭千万悠着点,不要让我们为你担忧'。”徐林云接着说:“平日对爱人帮助不够,爱人可以原谅,可自己的女儿很不高兴。每次在她过生日点蜡烛许愿的时候,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爸爸能和她们常在一起。其实爱人和女儿的生日我都记得清清楚楚,但从来没有陪她们过过一次。有人说我是不称职的'傻人',是个不懂生活的'粗人'。每当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很不是滋味。是的,不用说是过生日不能到场,就是当爱人和孩子需要我帮助的时候,我都不能出现在她们面前,我的确是一个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
2004年12月的一天,上一年级的女儿因受风寒,上课时突然从课桌上倒地,任课老师抱起后,女儿脸颊绯红,周身发烧。当外婆将外孙女送往医院就诊时,医生询问:“她爸爸妈妈呢?”外婆无奈地说:“她爸爸在乡下工作,妈妈外出学习了。”平日家里大事、小事,徐林云基本上是撒手不管。前年爱人患上肾积水和腰椎间盘突出症,也只是爱人独自一人前往医院就诊。
许多人不解,问:“你这样玩命地干,值吗?”徐林云总是沉默不语。
徐林云,在人民法庭从书记员、助审员、审判员到副庭长,一干就是21年,5400多个工作日,他没请过一天假。
3600多个案件
徐林云在人民法庭办结的案件有3600多件,每年的办案数一直位居全院前三。凡经他审理的案件,当事人服判息诉率高达95%以上,且没有一起案件被上级法院发回或改判,其中50多个案件还被评为经典案件。
一件错案没有,谈何容易。徐林云告诉我们:“我没有什么高明之处,只不过是对待每起案件都是用'心'去办,尽可能让双方当事人接受。”
2006年4月2日凌晨,一阵凄惨的“救命声”刺破了农村的宁静。学富镇三永村王某的妻子因生活琐事抑郁,口服农药寻短。同村开杂货店的李某及邻居朱某闻讯后,第一时间赶到了王家。王某央求李某借用运货的三轮车将妻子送往医院抢救。李某的三轮车平时只送货不载客,面对王某的请求,他破了自立的规矩,将王某的妻子抬上三轮车送往乡镇卫生院。
王某妻子因服药量过大抢救无效,朱某等人又乘三轮车带死者返村。然而,祸不单行,当三轮车行驶至村口拐弯处,因超载及李某驾驶不当,三轮车倒向右侧路旁,造成朱某左肱骨髁粉碎性骨折,花去医药费2万多元。
李某要求王某赔偿。王某认为出车前,其叔父已用红纸包了15元给李某当报酬,李某自驾车出事故,要求赔偿不在理。
李某不干了,一纸诉状送到了徐林云的案头。夜深了,徐林云久久不能入睡,他认为采用巡回审理的方式,合情、合理、合法处理此案,方能抚平各自心头的伤痛。
庭审前徐林云先后三次到相关村舍作了调查,详尽地制订了缜密的庭审方案,并确定庭审地点放在三永村的村委。庭审在众乡亲们见证下有序进行,经一小时现场以案释法,徐林云当庭作出判决:认定王某叔父给的15元是按当地风俗给的“红封”,不能被视为报酬,依法认定王某和李某之间未建立运输合同关系,只构成义务帮工关系。李某明知其农用三轮车不能载客,却严重超载,导致事故发生,存在重大过失,李某应和被帮工人王某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在此同时,他又向朱某指出了车辆返回时,明知超载而没有制止,朱某应当承担20%的责任。
此案判决后,村民们一致叫好,三方当事人也口服心服。《江苏法院案例公报》以此为范本在全省法院推广,中央电视台、江苏卫视等多家新闻媒体作了详细报道。
义丰人民法庭地处水乡,涉及湖水养殖的纠纷逐年增长。今年以来,该庭就受理了十几起养殖承包合同纠纷案件。由于近几年养殖形势逐渐好转,鱼塘发包方大幅提高了鱼塘承包金。原有的养殖户无力承包,但当新的承包户与村委会签订承包合同后,原有的养殖户以开塘费、围网费、固定资产费等未获补偿为借口,向村委会开出“天价”赔偿单,否则就拒不让塘。此类案件法律关系简单,判决容易,执行难。为了彻底化解矛盾,徐林云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一家、两家……
徐林云清楚地记得,今年9月的一个星期天下午,他约了最后一名养殖户面谈,这名养殖户爽快地答应了。然而,当徐林云来到他家门口的时候,他却不见了,家人说他今天可能不回来了。徐林云索性在养殖户家门前坐下了,他一边抽烟一边看书,当他把一本书看完时,仍不见其踪影,徐林云不动声色,依然是一支烟接一支烟地抽。当他抽完一包烟里的最后一支时,天色渐晚,“躲”在远处观察动静的这名当事人扛不住了,来到了徐林云面前,“徐庭长,不好意思让你在门口等了几小时,我认错,如果再有反复,我就不在鱼塘上混了。”徐林云轻声轻语地对他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发家致富还是得有品行。”“是的是的,我再也不做这些胡搅蛮缠的事了,你给我一次机会吧。”就这样,最后一个难缠的“主”被拿下了。
采访时,记者作了一个统计:他处理的3600多起案件,件件案结事了,处理很多棘手案件,都实现了双赢,当事人送来的锦旗有80多面,感谢信不少于200封,他连续6年被辖区党委、政府评为“讲文明、树新风”的标兵。
200多个“死结”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些年徐林云调解特殊矛盾200多起,没有一起被投诉。在交谈中,徐林云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真实而感人的事。
5年前,小静的父亲不幸遭车祸丧生。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小静的叔叔想把赔偿金全部留给小静的弟弟小军,作为他日后学习和成家所用。小静的母亲是一个柔弱的农村妇女,不能更改小静叔叔的决定。小静开学的日子临近,可学费一直没有着落。在“热心”的亲属的劝导下,小静向法院起诉了自己的亲生弟弟小军,要求分得父亲的部分赔偿金用于完成学业。
徐林云面对这个残缺家庭,没有就案办案,而是多次来到小静的家里,一面向姐弟俩的亲戚进行情理疏导,一面与镇、村干部一起向双方亲戚宣讲继承财产子女平等的法律规定以及“男孩女孩都一样”的社会主义新风尚。与此同时,还与小静及弟弟进行面对面的谈心,给他们讲“一把筷子抱成团难折断”的古代典故。最终,双方被感动了,小军劝通了叔叔拿出一部分赔偿金供小静上学。当天晚上,小静哭了,“徐爸爸,我绝不辜负您的期望,一定好好学习早日成才”。
小静重新回到了学校。徐林云心里却还是有点不放心,平时除了给她写信鼓劲外,还时常抽空到学校了解她在学校的生活情况。
父亲节前夕,徐林云收到了小静的来信:“徐爸爸,感谢你用慈父一般的柔情,冰释了我们姐弟之间的隔阂;感谢你用严师一样鼓励我勤奋苦读,本学期我又取得了好成绩,特向您报喜”。捧着小静的信,徐林云眼眶湿润了。
调处社会矛盾,徐林云在实践中掌握了一套娴熟的技艺,在他办公室的工作牌上,一直放着这样的座右铭--“调解一起案件,了却一桩心事;帮助一回群众,换来一方和谐。”为了维护农村基层的社会和谐,他在辖区的5个乡镇建立了18个固定巡回调解点,每月定期安排法官到巡回审理点,现场排查矛盾、调解案件。每年要组织辖区人民调解员进法庭、观摩庭审等业务培训,帮助人民调解员提高调解能力和调解技巧。今年年初,他还对婚姻家庭、民间借贷、邻里纠纷等简单民事案件,推行了立案前委托调解制度,凡是达成调解协议的,法庭依法进行审查,只要不违背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的,予以立案并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该做法得到了上级法院的充分肯定和当地群众的普遍赞誉。
徐林云扎根基层21年来,收获颇多,先后被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和省司法厅联合表彰为“2008-2010年度全省法院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被省高院表彰为“2010年度涉诉矛盾化解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被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荣记个人三等功,多次被盐都区委、区政府表彰为“先进工作者”,多次被盐都区人民法院党组表彰为“先进个人”、“调解工作能手”。
坚守,无怨无悔的选择
记者:都说选择基层不易,扎根基层更难。在21年当中,您有过多次返城的机会,为何都放弃了?
徐林云:到法庭后,和法庭的老同事们朝夕相处,深切地感受到属于他们的从来不是寂寞,心中充满的不是被放逐的悲凉,而是那份对使命的坚韧。我从他们身上学会了扎根基层、服务群众。近年来,组织上几次调整让我进城,我都谢绝了,每当我想到在人民法庭工作这么多年,与水乡党委、政府及村居百姓结下的鱼水情谊,要离去真是舍不得。说句心里话,这么多年来组织上给了我许多荣誉,受到辖区党委、政府和当地群众数次的褒奖,我觉得很高兴,我要对得起这些荣誉,干好我的本职工作。
记者:20多年来,您办理了3600多起案件,不仅没有一件错案,而且服判息诉率高达95%以上,这非常不简单,您是怎么做到的,有什么诀窍吗?
徐林云:要说诀窍,我觉得,作为一名法官,要想把案件办好,“精、细、实”这三个字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精”,就是要精通相关法律规定、司法解释,甚至包括当地的民风民俗;所谓“细”,就是要抓好细节,特别是可能对案件定性有决定意义的细节,一定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所谓“实”,就是要将证据审查、法律适用、判后释明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做实,让老百姓对自己的官司赢在哪里、输在哪里都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记者:您调解过那么多棘手的矛盾,您是如何做群众工作的?
徐林云:在人民法庭办了许多棘手的案件,不少案件当事人对抗情绪十分激烈,化解纷争的难度相当大。在农村老百姓把法官当做“舅爷爷”,对你十分信任。因此,我在处理纠纷时,都会把百分之百的精力放在调解上,力求让案件当事人充分表达诉求,把自己心里话说清、讲明。如在处理家庭婚姻等纠纷时,都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最大可能帮助他们在析理释法中明事理、懂得失,主动消除相互间的隔阂、化干戈为玉帛。去年,我调解了一些有关保护弱势群体的纠纷,都是想方设法借助基层党组织和村居之力,较好地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他们改变了人生的态度,他们逢人便说,人民法庭的法官做事得人心。
在做群众工作时,时刻怀有一颗真诚之心,从不讲客套话、讲的全是老百姓愿听的大实话,能帮他们解决的问题,从不怠慢,都是急事急办,为及时化解纷争赢得了信任,尝到了快乐。
记者:法庭远离机关、工作条件相对艰苦,作为主持工作的副庭长,您是如何做好拴心留人工作的?
徐林云:我们庭多年来干警之间保持着政治上互相关心,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帮助的优良传统,我与每一任庭长一样,坚持用正确的理论引领干警,用公正的阳光凝聚干警,用关爱的情怀温暖干警,大家彼此之间团结得就像兄弟姊妹一样,人人感到法庭与家没有两样。在此同时,我充分利用法庭内的“宝地”,一年四季组织干警种瓜种菜,既培养了干警的劳动观念,又改善了干警的生活,幸福指数远远高于城区。这些年凡是离开法庭的干警,对法庭无不恋恋不舍。
记者:谈谈对未来的期望吧。
徐林云:基层人民法庭是一个广阔的大舞台,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特别是新进法院的年轻法官,踊跃到人民法庭摔打锻炼,通过亲近基层、亲近群众,在化解纷争的最前沿增长才干,提升能力。同时,期望全社会要关注新农村建设,想“三农”所想、帮“三农”所需,使乡村百姓享受生活之美、和谐之美。
心中装着大爱
两天的采访,我们是在感动中度过的。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法庭副庭长,徐林云低调、实在,没有太多华丽的语言,但是一言一行都能体现出对百姓的无私大爱。
21年,既短又长。面对当今社会诸多的诱惑,他无数次放弃了进城工作的机会,义无反顾地扎根在最偏远、最艰苦的环境中。他凭借过硬的业务功底、娴熟的调解艺术、深厚的群众感情,成功化解了数不清的棘手矛盾,赢得了辖区党委、政府的肯定和当地群众的爱戴。
采访中,徐林云这位“徐爸爸”和小静之间的故事被许多素不相识的人提起,这是他深爱百姓的一个缩影。20多年来,徐林云一刻没有停止过自己服务群众的脚步,辖区内的村村户户、乡镇企业、芦荡鱼塘,没有一处他没有到过的地方。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他苦口婆心、谆谆善诱、辨法析理的身影,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铺就了一条通往百姓内心深处的心灵之路。
徐林云心系群众,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面对常年劳碌的妻子和患病的女儿,他没有向组织上提出过任何要求。“这里的百姓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这里的百姓”,一句朴实的话语,成为他“抛弃妻子”最充分的理由,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好法官!
两天的采访很快结束了,但徐林云深爱百姓、服务基层的脚步却没有终点……面对记者,他始终坚定地说,只要我还有精力,就不会离开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