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春风暖民生-南通崇川法院“司法改善民生”工作纪实
作者:孙秋建 发布时间:2007-12-25 浏览次数:3990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改善民生已经成了党的工作中心。民生问题都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现实问题,在法院工作中都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审判活动体现出来的,归结起来就是:公正司法,一心为民。南通市崇川区人民法院从服务民生出发,着力营造司法为民、司法便民、司法利民的和谐司法氛围,以实际行动实践着司法改善民生的追求。
心系民生,方便群众诉讼
走进崇川区人民法院的立案大厅,诉讼须知、立案流程、收费公示等公告牌,一溜干净舒适的木沙发、茶几会首先映入你的眼帘,茶几旁边有饮水机、便民箱,便民箱内签字笔、便条、印泥、墨水、老花镜、胶水、订书机、别针等等一应俱全。立案庭每天还有一位值班庭长,除处理一些日常事务外,还负责接待老弱病残的当事人,为其指导诉讼。
情牵民生,加大民生保护
在崇川区人民法院有这样一条工作准则,涉及民生的案件优先审理、审理中11对民生利益加大保护。民一庭对赡养费、抚育费、追索劳动报酬、人身损害赔偿等案件一律优先安排审判人员、审判资源,在案件审理的效率、效果上给予充分的保障。
今年7月,李红云等14人与南通某电子有限公司劳动争议案件,涉及面广,面对被告公司已经实际歇业的状况,民一庭巫劲松法官多方联系,在1个月内促成劳资双方达成一致,使得这14起案件均以调解、撤诉结案,被告电子公司承诺支付14位工人工资及逾期支付的利息,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今年3月,18位安徽农民工向观音山镇某服装厂追索工资执行案,立案后执行局迅速启用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安排执行局副局长支荣华、执行员杨金龙、王洪涛、周怀洲组成专案组执行该系列案件。执行法官多方调查找到已转让了服装厂的原业主,并反复做现企业主的思想工作。在强制措施的保障下,现企业主终于迅速筹集了1.9万元送到法院。从执行立案到执行款交到18位农民工代表的手上,正好是30天的时间。一起外来工与私营企业主的劳资纠纷被成功化解,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得以全部、及时实现。
关注民生,真情回报社会
作为公务员队伍中的一个群体,崇川区人民法院的干警们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本职工作以外,他们还以多种形式为改善民生贡献着自己的爱心和力量。送法进社区、爱心捐赠、无偿献血都是崇川区人民法院多年的传统。法院干警每年均要到社区进行普法宣传,除了开展义务法律咨询以外,还会给社区送去普法图书、电视宣传片等。今年,法院共组织或参加普法宣传30人次,向社区捐赠普法图书、视听资料500余册。另外,法院每年都有50名以上干警参加无偿献血。
家住易家桥社区的姚某,本人伤残下岗,妻子身体常年欠佳,儿子上学,家庭人均月收入仅有34元。崇川区人民法院与姚某签订了结队帮扶协议书,由干警自发捐款成立帮扶基金,定期从基金中拿出部分钱款帮助姚某。另外,法院干警还经常走访困难家庭,帮助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就业上的困难。象这样的结对帮扶,崇川区人民法院每年都要帮扶好几户。
崇川区人民法院新任院长陈勇表示:“司法改善民生,是我们正在实践的工作要求和追求目标,为此我们要做的还很多,我们仍在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