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前,先民们来到这里,搭起第一口盐灶,筚路蓝缕,煮海为盐,成就了这片土地“天下第一灶”的美誉。历经岁月沧桑,承载时代积淀,“敢为人先”的海盐文化内核已融入进当地干群的基因血脉。

  作为法院系统的“末梢神经”,拥有6名干警的东台法院头灶人民法庭,始终以创先争优为第一动力,以群众福祉为第一目标,生成出了一副以高尚的人格品德、精湛的法学造诣、尖端的工作标准为内涵的“高精尖”做派,先后收获了全省优秀人民法庭、盐城市十佳基层政法单位等一系列殊荣。

  巡回审理:扶危解困“零迟延”

  “是共产党好,法官好啊。我老头子终于能安稳过日子啦!”今年3月22日,见自己的养老问题画上圆满句点,坐在轮椅上的92岁老人赵老爹热泪盈眶,拉着法庭庭长唐彬彬的手,颤颤巍巍地表达着谢意。

  这套“私人订制”服务源于头一天的一个紧急电话。当时,老人所在村的村干部告诉唐彬彬,赵老爹的二女儿要将其送到大女儿家,可遭到拒绝。当老人处于被遗弃的边缘,他们想借力司法,请法庭“驰援”。

  “对凡具有年老体弱、经济困难、居所偏远等特殊情形的,一律巡回立案、巡回审理,要让法官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在法庭,这项规定早已刻在干警的行动中。

  与时间赛跑必须分秒必争!唐彬彬在和书记员赶往现场的同时,与村干部详细了解着案情。赵大爷育有一子三女。儿子儿媳早逝后,三个女儿达成了一人四个月轮流赡养的口头协议。但近来,二女儿体弱多病,无力赡养,这才让老人成为“风中残烛”。

  唐彬彬首先阐明,内部协议不能对抗法定赡养义务,要求大女儿收留老人。化解“燃眉急”后,她当场办理了立案手续,并通知三被告第二天到大女人家开展巡回审理。调解途中,了解到老人远嫁的孙女家境还算宽裕后,她拨通其电话,勉励其为爷爷尽孝。很快,在孙女同意给付一定的生活费后,唐彬彬提出的大女儿、三女儿轮流赡养,二女儿侧重精神慰藉的“方子”当即起到了靶向治疗的功效。

  服务企业:情系发展“全天候”

  头灶镇工业实力雄厚,拥有各类企业300余家,产业集群发展快速。为让法庭司法作为与企业司法需求无缝对接,头灶法庭摸索出了服务企业的“四个一”长效机制,即:一张联络卡片、一本企情日志、一条绿色通道、一份司法建议,竭力做到诉前精准把脉、诉中精准施治、诉后精准复诊。

  今年2月,随着春节临近,辖区某环保科技公司的陈经理却没有丝毫喜气。他投资扩建的厂房,投入使用还不到一年,就出现了大面积裂痕,且保温设备也有严重故障,几近停产。情急之下,他想到了法庭,要求承建该企业的重庆某公司赔偿损失40万元,并申请财产保全。

  大事难事看担当!虽然天公不作美,但承办法官王茂云一行还是选择主动出击,他们冒着严酷的寒流天气,连夜赶往重庆,果断查封了该公司账户。为彻底化解矛盾,王茂云又踏上崎岖山路,找被告公司做工作。因为如果按照程序,还要鉴定、一审、二审,企业根本拖不起。

  见到公司负责人,王茂云立即给其陈述事实,分析利害,终于说动了他,但在赔偿数额上还有分歧。在这节骨眼上,王茂云提出了由该建设公司进行修复,并适当补偿5万元的方案,很快得到双方认可。

  但王茂云的奋斗并未止步。他聚焦企业发展痛点,与法庭同志一道,撰写出《企业转型升级20条意见》的“谏言”,一时间,成为很多企业的“香饽饽”。

  法官村长:群众诉求“快响应”

  “徐法官,您今天不仅化解了两家的矛盾,周围村民也都深受教育。就连我们今后处理类似纠纷,也好像吃了颗'定心丸'!”去年9月,随着一起棘手的邻里纠纷以和解方式敲下“定锤音”,分管社会综治的镇领导对“法官村长”徐惠琴带来的充沛法治正能量既感慨,又感动。

  为促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从2014年开始,头灶法庭干警与辖区12个矛盾纠纷相对多发的村居结对共建,担任“法官村长”,主要负责普法宣传、矛盾调解等涉法事务。

  周大婶和老丁是同村村民,两家承包地一东一西紧挨着。周家长的是银杏树,而老丁家种的则是各式庄稼。随着银杏树越长越高,老丁认为这些树挡了光线,自家的庄稼没产量,要求锯树。可周大婶却认为,自家地里长什么,那是自己的权利。两家一度要打“热战”,村里为此多次协调,但始终找不出交集。

  “大婶,您当然有权利选择在自家里种什么,但这种权利不能牺牲别人的权益呀!都说万物生长靠太阳。这日照要是不好,庄稼哪来收成?”徐惠琴深入浅出地阐述“相邻权”等法律术语,迅速在村民中间掀起“头脑风暴”。继而,她又当起“参谋”,“将树移植到空地”的建议按下了矛盾化解的“快进键”。纠纷终于在法理与情理间找出了“平衡点”。

  截至目前,法庭已诉前化解纠纷200余起,挂钩村居60%成为“无讼村居”。与此同时,2015年,法庭收案数同比下降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