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命助审员四年来,累积审理各类案件1559件,在邳州法院,只要提到程冬冬,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

  “工作认真负责、业务精湛过硬、群众口碑响亮。”部门领导这样评价他。

  “冬哥热情随和、经验丰富,给他当书记员能学到不少东西。”他的书记员点赞道。

  “程冬冬虽然比我小,但在工作上,他是我的执行老师。”同事冯宪雷半开玩笑地说。

  怀揣梦想的中学老师

  说到“执行老师”,程冬冬还真是一名老师,来到法院之前,他是一名桃李满园的中学老师。29岁时,已经有8年教龄的程冬冬考取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为了心中的法官梦,他离开了坚守多年的三尺讲台。

  “我老家有一个八路法庭,小时候路过法庭门口,总觉得它格外圣神。”三十而立,本应生活稳定、事业攀升的程冬冬,在收到西政法硕专业录取通知书时,也曾犹豫过。辞职上学意味着失业,毕业后能否考上法院实现梦想,都是未知数。“那时候踌躇不决,可是一想到再不拼一把,也许这辈子都没有机会了。”就这样,程冬冬凭借勤奋的学风、扎实的功底,一路通过考研和省考。2011年7月,程冬冬来到邳州法院报道,“进入法院大门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离梦想特别近”回忆这段经历,程冬冬若有所思。

  进入邳州法院后,程冬冬先后在铁富法庭、刑庭、执行局工作过。虽然进入法院只有5年,但民商事、刑事审判岗位他都经历过。今年初,因受理执行案件数持续攀升,院党组让程冬冬充实到执行一线,“从威武严厉的刑事法官,转岗成一名风餐露宿的执行法官,你心理有没有落差?”工作调整时,有人这样问他,程冬冬笑着:“执行岗位最锻炼人,在法院不把所有岗位都经历一遍,才是最遗憾的事。”

  一心为民的基层法官

  今年8月,一则《对抗老赖十四小时,法官成功为农民工讨回工钱》的新闻被《江苏法制报》、《江苏经济报》等媒体报道,消息经邳州新闻、邳州法院等微信平台的继续推送后,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仅仅一天就收到群众点赞过百次。

  故事要从今年5月份说起,12名被黑心老板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案件分到程冬冬手中后,因为是涉民生案件,他特事快办,立即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书和报告财产令,多次前往被执行人家中。黑心老板摄于执行压力,主动到邳州法院执行局向程冬冬申请分期履行义务,征得12名农民工同意后,被执行人支付了第一期履行款。此后,被执行人再次爽约,跟法院玩起“消失计”。三伏天里,邳州法院掀起执行攻坚热潮,程冬冬组织执行组在凌晨五点,将熟睡的老赖拘传到法院,面对编造各种借口、依旧拖延耍赖的被执行人,程冬冬以不结案不罢休的韧劲,从凌晨5点到晚上7点对抗老赖14小时,终于将12位农民工的工资全部执行到位。

  集中兑付执行款时,喜领工资的12位农民工冲他竖起大拇指,他却含蓄的一笑:“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像这样真心对待当事人、努力办结案件的故事,在程冬冬身上还有很多。去年年底,在审理该市偏远山村留守老人饲养山羊失窃一案中,程冬冬并没有急于做出判决,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被害人损失,十余次给被告人及其家属做工作,规劝他们积极退回赃款以获得从轻处罚。功夫不负有心人,被告人亲属将全部销赃款交到法院。考虑到被害人距离城区较远,他又驱车50多公里,专程将追回的19200元销赃款送至燕子埠派出所,在公安机关见证下,将退赃款交到留守老人们的手上。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深知老百姓打官司不容易,我们多跑点腿、群众就能多省点心。”谈到执法为民,程冬冬坚定地说。

  冲在一线的执行老师

  今年7月25日,正值中伏最炎热的时节,清晨5点已是热浪逼人。在邳州法院门前,闪烁的警车一字排开,这是入夏以来程冬冬参加的第17次夏季集中执行行动。

  “从部队转业到法院后,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岗位不熟悉、业务不熟悉,多亏了他帮我尽快熟悉执行业务。” 警车里,和程冬冬并坐一排的执行员冯宪雷告诉笔者。在处理一起拍卖房产案件中,被执行人自认唯一一套住房法院没法执行,消极规避执行,拒不履行义务。冯宪雷把办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告诉程冬冬,程冬冬听后,耐心细致地把自己总结的一套房处置流程分享给他,并陪着他深入小区调查、张贴查封公告、告知被执行人权利义务,做足做细前期工作。在被执行人扔拒不履行义务的情况下,法院依法启动评估、拍卖程序,最终成功处置了案涉财产。“不仅业务过硬,程冬冬的办案经验也很丰富。”军转执行员卢天祥接过话茬,“在强制执行过程中,每逢突发情况,程冬冬总能临危不惧、果断处置。跟他在一个执行组里,我们学到不少,他是我们的执行老师!”

  古希腊先哲曾说过:世上只有三种职业才可以穿上长袍以示尊贵,分别是法官、教师和学者,在程冬冬十三年的工作生涯中,他先后从事了其中的两种。八年中学教师,五年人民法官,37岁的程冬冬虽然年轻,但已经成熟老练,他是人民法院里千千万万个因为理想而转岗前来的追梦人代表,在追逐法治梦想的道路上,矢志不渝地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