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是这山看着那山高,也赶时髦跳槽,没把公司纪律当回事。这以后一定汲取教训,安安心心、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工作!”在老杜的“自我批评”声中,这起劳动争议案件终于跑完“最后一公里”,劳资双方选择“和为贵”。

  话还得从四年前说起。2013年年初,随着一家金属压铸件加工企业的成立,本案的原告老杜作为技术工种被招聘进来,主要从事机器维修工作,月薪3000来元。

  本来,一切都顺风顺水。可到今年2月,老杜突然以儿子结婚为理由,向单位请假20天。但因不符规定,最终总经理陈某仅给其批了10天。结果,老杜假期过了三周后仍未到班报道,且电话也联系不上。公司认为其严重违反纪律,发函解除劳动合同。

  老杜认为,自己那时的确事多,且平日在公司里从来都是遵章守纪,这回虽有过错,但不至于被砸掉饭碗。为此,他多次到厂里交涉,要求重新工作。遭到拒绝后,老杜一纸诉状,和“东家”打起官司,索要经济补偿金2万余元。

  庭审中,老杜坚持要么安排入厂,要么获得补偿,而被告方则坚持认为这是维护企业纪律的必要之举,绝不姑息。

  证据显示,老杜的诉求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而问及请假目的,他又闪烁其词。为把准请假这一核心环节,炎炎夏日,我带着书记员来到老杜所在村了解隐情。

  很快,真相水落石出。原来,老杜儿子结婚不假,但他更是要“另寻高枝”。因之前听同乡说安徽某厂待遇较高,他便瞒着公司,偷偷到那家企业工作。可到了那边,老杜明显感觉工作强度大,而且还要交房租,两相权重,他又“打道回府”,没想却已被开除。

  “老杜,你也要设身处地为公司着想,厂房、设备投资了这么多钱,还有这几十来个工人,如果个个不守纪律,那经营如何持续,利润从何而来?”见老杜唉声叹气,我也劝他换位思考。

  同样,通过走访,我也了解到,老杜家境并不宽裕,给儿子结婚,花费了他大半生的积蓄,加之老伴身体不好,他的“脚踏两只船”也饱含着无奈与心酸。

  “能不能再给老杜一次机会呢?”当脑海中生出这个想法后,我又来到被告企业,将老杜的情况向陈经理一一作了说明。这其间,我很理解公司的作为,我说,“现在常讲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其实,这不仅是针对我们公务员,放在企业里,同样适用。但在强化管理刚性的同时,是否能够适度保持管理的柔性呢?”

  在与陈某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公司员工的薪水是根据工龄逐年递增的,再结合企业正在扩建,亟需用人,我提议的让老杜作为新人重新加入的建议立即得到正面回应。

  “老杜,其实企业与你们员工是命运共同体。只有齐心协力把利润的蛋糕做大,那大家将都是受益者。现在重新进来,工资是少些,就当是补交的学费吧。以后关键还要看能力、看贡献、看业绩!”当老杜选择撤诉,我既宽慰他,又引导他。

  久久为功,难题必克。当真心唤回初心,作为一名年轻的法官,我深深地感受到,服务大局并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口号,更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一份沉沉甸甸的使命,应当融入进每一个司法案件,融入进案件办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才能最大限度地汇聚起磅礴的司法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