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1+1+1”
作者:赵玲 发布时间:2016-12-01 浏览次数:2710
审判团队是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中产生的新鲜事物。审判团队一般由主审法官、法官助理和书记员组成,即所谓“1+1+1”模式,通过法官和法官助理、书记员的密切配合,发挥出“1+1+1”>3的集合效应,从而保障法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审判案件的核心业务中,提升审判质效。
在法官遴选工作完成后,以入额法官为核心,组建审判团队办案,建立新的审判权运行模式,落实办案责任制,是当前深化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而在江苏省宜兴市人民法院,“1+1+1”的审判权运行机制试点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展开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下面就请随着笔者的脚步,走近三支宜兴法院审判权运行机制试点团队,探访他们对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理解和体会,深度对话“1+1+1”。
团队一:和桥法庭储哲君团队
主审法官:储哲君(审判员)
法官助理:柳杰
书记员:朱姣
组建时间:2015年4月
问:和桥法庭作为省高院确定的首批人民法庭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单位。试点以来已运行了一年半时间,在您看来,“1+1+1”的最大优势在哪里?
储哲君:我认为“1+1+1”模式能够提升审判效率,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集聚法官的精力,让法官能够心无旁骛地将所有注意力放到审判办案上。在我们的“1+1+1”团队中,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基本都由法官助理“承包”。作为主审法官,我可以把全副精力投入到案件的研判之中,这样一来不仅案件的审判质量有了保障,办案速度也明显提升。
当然,把事务性工作交给法官助理,也不是说主审法官就能一身轻松地做个“甩手掌柜”了。主审法官依然要适当参与法官助理的部分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例如法官助理虽然分担了一部分调解工作,但面对一些矛盾较大的案件,依旧需要主审法官出面“调停”。作为一名“老”法官,我的生活经历和社会阅历更多,调解经验相对丰富些,可以更妥善地调处纠纷,解决矛盾。
问:那在您的帮助和支持下,你们团队的法官助理是不是相对要轻松许多?
储哲君:你可以问问小柳,他觉得轻松吗?(笑)说实话,我们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不轻松,因为我对他们的要求都很高。
我要求法官助理对法律业务要熟悉。既然能成为法官助理,那就不能停留在书记员的水平,要有以后成为法官独立办案的意识。这种意识需要通过不断摸索和磨练培养,更需要保持一颗积极上进的心,抱着学习进步的念头,勤思考、下苦功。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法官助理要带着书记员外出调查,那时候就不能等着主审法官耳提面命,而是要有自己的目的性、计划性,知道什么要问、什么要详细了解,同时还要学会随机应变,适时调整方式方法来完成调查目的。
同样的,团队的书记员要求也高于一般书记员。因为团队办案量大,速度快,所以团队里的书记员要更为勤奋、有责任心,专业技能也要更高。
团队特写:
储哲君对助理和书记员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其实他对自己的要求更为严苛。平常工作日,储哲君都是最早到达法庭最晚下班的那个人。周末,他又总会赶到法庭加班处理疑难案件。就连法庭门卫的大爷都笑称,储法官是他看得最熟悉的身影。
储哲君手边总会放着一本笔记本,里面写满了自己对案件的审判思路、处理方法和法律点,有些是他在庭审时随笔记下的,更多的则是在下班到家后整理明天庭审要点时整理的思路。每一次庭审过后,储哲君都会给自己准备一个庭审小结,总结审理时获得的有用信息,梳理出还不清晰需要调查的要点,给下一次开庭做好充分准备。
在储哲君的带动下,整个团队朝着高质量、高效率的方向快速运转。今年以来,团队办理案件超过380件,所有案件均在40天左右办结,无发改无超期,创造了团队历史最好成绩。“不出意外的话,我们今年应该会办到480个案件。”储哲君信心满满地表示,他们团队将“火力全开”,探索“1+1+1”模式的办案极限。
团队二:张渚法庭吕欢团队
主审法官:吕欢(审判员)
法官助理:杜鹏伟
书记员:钱重辰
组建时间:2015年5月
问:组成“1+1+1”团队以后,最大的变化在哪里?
吕欢:因为是试点,所以什么都要靠自我摸索,一开始还出了点“小麻烦”,一个案件的当事人来问情况,我要问书记员、法官助理,一个个问过去才能知道卷宗在哪里。所以如果要说最大的变化,应该是每个人的责任感都增强了,把自己真正融入到一个团队中去了,脑子里有一种“我就是团队,团队就是我”的朴素概念。
我作为主审法官首当其冲,责任和压力并重。以前裁判文书都交给庭长审批,心里想着有庭长在最后把关,总是比较轻松的。然而试点改革以后,我就成了这个团队的领队,裁判文书最后都要我自己签自己的名字,这才真正认识到了什么叫“落笔千斤”,这种压力和责任感是前所未有的。所以我现在不论是自己写判决书还是看法官助理的初稿都是百分百全神贯注,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反复看,反复查,金额计算有没有错误,引用法条是不是精准,就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放过。
至于法官助理和书记员,他们也都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确保审判程序的规范性。怎么说呢,就好比是一个工厂,只有怀着对产品对顾客高度负责的态度,才能保证生产出来的产品优质高效。
问:在团队日常的审判工作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吕欢:要说困难肯定是有的,而且在审判和办案过程中还会时不时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需要去一一面对和克服。但这也正是我感觉“1+1+1”发挥优势的一个地方。不是有句俗话叫“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嘛,团队里的人坐到一起,总能想到些好办法,胜过自己一个人绞尽脑汁。一般来说,我们每周五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坐下来讨论,庭里几个团队的主审法官和法官助理都聚到一起,拿出平时遇到的疑难案件共同商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集思广益,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当然,在改革试点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首先就是主审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的职业定位问题。团队里每个角色都十分重要,但相对主审法官的权利责任,法官助理和书记员的相关规定和职业保障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这点会影响法官助理和书记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降低团队的整体效率。其次,书记员的工作量也是目前“1+1+1”中较为突出的问题,究竟是增加书记员数量还是减少部分不必要的事务性工作,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和验证。
团队特写:
采访当日笔者才得知,吕欢还有两天就要待假了。然而就在那天上午,这位准妈妈还挺着大肚子到位于省庄村的审务工作站开庭,给当事人做调解工作。案件的当事人看着都不忍心,吕欢却不以为意,“我年轻,这点辛苦不算什么!”她笑着说。
案件看起来简单,涉及的矛盾却不少。83岁的邵某夫妇共生育二子四女,均已成家立业,而这次老两口因为赡养问题将子女告上了法庭。考虑老夫妇年事已高,来张渚法庭开庭来回奔波不便,吕欢就把庭审安排在了张渚法庭的省庄审务工作站。从庭审中,吕欢发现,案件的矛盾主要在大儿子身上,原来大儿子本身家庭经济不宽裕,去年自己的儿子也不幸患上了白血病,花去了巨额的医疗费用后就无力支付给父母赡养费用。“乌鸦尚知反哺。本是一家骨肉,大家都互相关爱相互体谅一些不是更好?”吕欢耐心开导解释,并考虑到各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个较为实际的赡养方案。最终,6个子女同意每年每人支付邵某夫妇2000元生活费,夫妇俩因生病花去的医疗费用由6人平均分摊。老夫妇对调解的结果非常满意,连连感谢法官。
从9月底以来,吕欢已经结案近60件,令所有人为之“瞠目”。“我要赶在休假前尽可能多办案,尽量少留'尾巴'。”吕欢总是这么要强。她感到抱歉的是,团队里的其他人也跟着她赶进度“开快车”,着实累得不轻。
“没关系,我们是一个团队,本来就是一家人啊,以后我们还要一起面对更多案件,努力创造更多纪录!”书记员钱重辰笑着说。
团队三:官林法庭陈思远团队
主审法官:陈思远(官林法庭副庭长、审判员)
法官助理:邵俐英
书记员:张佳
组建时间:2016年1月
问:相比和桥法庭、张渚法庭,官林法庭的“1+1+1”团队组建时间是最短的,但办案效率并不逊于任何其他团队,你们团队是怎么办到的?
陈思远:根据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开展人民法庭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里的相关规定,试点团队是由主审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组成的“1+1+N”团队,而我们同样采用的是“1+1+1”模式。这个模式的核心是“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权、责、利统一,突出主审法官的主体地位,通过合理调整主审法官、法官助理和书记员的职责功能,实现司法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审理进程的优化和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是我们的“制胜之道”。通常来说,一个普通案件被系统随机分配到我们团队,首先由我这个主审法官把关审核,从起诉情况和提供的证据大致判断案件的轻重缓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开庭,如果案件中有一些前期问题的调解,涉及到的司法鉴定等事务则全部由法官助理接手。在与双方当事人沟通后,我会按期开庭,庭审后的简单裁判文书则由法官助理草拟。法官和法官助理两条线同时工作,时间上交叉互补,对案件的审理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应该说我们团队的分工职责还是相当清晰的,也充分考虑到了个人能力和责任的匹配,所以整个团队工作起来程序很顺畅,效率也比较高。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庭里对团队工作的大力支持。因为官林的商事案件较多,需要外出保全的情况也比较频繁,庭里专门安排了其他同志配合我们外出保全办案,这样我和法官助理可以适时调整工作,不会因为出差而耽误庭审。
问:那么作为团队的主审法官,与以前单独办案的法官比较,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
陈思远: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并不习惯“1+1+1”这种新的模式。工作程序里突然多了一个人,不知道怎么操作,也从没考虑过法官助理要在团队里扮演什么角色,我这个主审法官还是挺茫然的。为此我特地研读了审判权运行改革试点的相关文件,和庭长谈了自己对于团队建设的想法,也与我们团队的成员聊聊看法和建议,大家的想法统一了,慢慢地在工作中明确分工、调和脚步,“1+1+1”这个机器也就运转起来了。
从我自己的感受来说,“1+1+1”每一个“1”都很重要,犹如一个精密的机器,哪一环缺了一个螺丝钉,都有可能导致机器的运转不畅甚至是彻底“罢工”。作为第一个“1”,我感觉肩上的责任尤为艰巨,我不仅要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独立应对审判中的难题,还要努力协调处置好团队资源的配置,全力引动三个人的活力和潜力,将团队带到一个新的高度。任务很艰巨,但也很具有挑战性。
团队特写:
陈思远团队办公室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新”。这个“新”指的不是办公室的装修或者设施,而是整个格局打破了原有的办公室模式,让人耳目一新。办公室的门上贴着“陈思远团队”的标志,办公室里是四张办公桌拼在一起形成聚拢格局,尽管桌上的资料堆叠得很高,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占用了很大空间,但团队里每个人不用转身或走动就可以面对面交流,让整个工作程序十分顺畅。
在法官助理邵俐英的帮助下,笔者从审判系统中看到,陈思远团队的办案量从2016年初的每月26个案件提升到现在每月平均38个,今年以来办案总数已经达到357件,而且未有一起发回重审或被上级法院改判的案件。
取得这样可喜的成绩,主审法官陈思远对团队里每一位成员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法官助理邵俐英以前是一名资深的书记员,法律功底比较扎实,实务操作能力强,给我们团队提供了很大的助力。”而在说到遇到的困难时,陈思远则表示,目前的模式运行下来,书记员实在是太辛苦,负担太重了。“我们的书记员小张,她是个非常能吃苦的人,经常自觉加班加点工作,有时甚至在法庭加班到凌晨。但纯粹靠加班来缓解工作量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还是要从机制上解决并实际减轻书记员过重的负担,从而达到整个团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陈思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