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块经济高速发展的投资热土。

作为江苏省的一个县级市,昆山有人口65万。但在这不到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却吸引了5000家外资企业,2.5万家民营企业,创造了占全国千分之四的GDP。特殊的经济环境,给昆山市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多年来,昆山法院牢牢把握大局,认真贯彻司法为民的方针,公正高效地审理了大量涉外案件。在辖区内赢得了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诸多好评。在今年开展的大学习、大讨论中,该院把始终坚持“三个至上”作为指导思想,根据法院的实际情况,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在法院的各项工作中,着力解决审判实践中的突出问题,积极促进昆山市经济建设的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正视法院案多人少,法官长期超负荷工作,办案难度高、压力大等问题

627上午10点多,昆山法院大门口车水马龙。记者留意,来开庭的当事人的汽车就有41辆。立案大厅里的当事人也是排起了几排长队。一位法官说:“这不算多,要是周一,100多平方的大厅会挤满人。今年上半年,已立案11177件,而去年同期才5500件,案件真是‘井喷’了。”

昆山法院现有人员129名,2006年受案10035件,结案9099件;2007年受案13753件,结案12388件。去年71名一线法官人均结案175件,最高结案549件。今年上半年又结7329件,同比增长30%以上。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一位领导说,全省案多人少的突出矛盾在苏州,而苏州的突出矛盾在昆山。

昆山法院目前人员编制仍是按照1985年辖区总人口40万数量确定的,当时年案件量仅10002000件。而时至2007年底,加上外来人口已达200万。编制有限而辖区服务对象成倍增长是造成案多人少的根本原因。法官工作强度大、压力重在所难免。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记者步入审判办公区域时,阵阵“为大局、谋发展、干实事;多办案、快办案、办好案”的浓烈氛围扑面而来。

人无精神不立,院无精神不强。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以来,昆山法院党组坚信,人是战胜一切困难的第一要素,一个单位没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将一事无成。

该院将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的目标具体化、数据化,制定方法措施,鼓励争先创优,确保争创实效。通过“法官队伍建设年”、“百日百案竞赛”、“百日教育整改”等载体,创建“院有特色、庭有特点、人有特长”型法院。为法官建平台、搭舞台、摆擂台,培养一批有信念、有尊严、有本事、有远见、有爱心的“五有”法官。由此,法官实现了“要我办案”到“我要办案”以及“多办案件”到“办好案件”的转变。前不久,市委书记张国华对法院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

627下午3时许,趁调解劳动争议纠纷的间隙,记者与29岁的女审判员张雪莲聊了起来。

张雪莲是民一庭劳动争议案件组的审判员,他们小组共4人,其他3人是组长,50多岁,多年糖尿病;一名孕妇;一名哺乳期妇女,今年以来人均结案都超过了180件。因法庭不够用,张雪莲每天只能与另一审判员合用一个法庭。今年3月的一天中,她一口气开了17个庭。她说,劳动争议纠纷主要涉及到工时、数额、件数等,计算稍不留心,判决书上多或少上1元,二审就会改判。

张雪莲在5月份里又结案65件。她告诉记者,昆山法官都是白天开庭、调解、判案,晚上及周日写法律文书,周六也是法院办案和学习的工作日。法官每天都要开庭210个,为了让多方当事人准时到庭,不误审理案件,晚上还要一家家送达开庭传票。

在民一庭法官徐玉祥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一张密密麻麻排满的工作日程表。同事说,前天晚上,徐玉祥送出了56份开庭传票。记者即与正在浙江办案的徐玉祥通上电话问:“你一晚怎能跑上50多个家庭”?“为了办案节省时间,因为邮寄当事人常说没收到,亲自送也是开庭前难得的调解机会。另外,案多人少其实也是法院发展和个人成才难得的机会。”电话那头的徐玉祥说得很平静。

精神的力量是强大的。在办公楼一楼的大厅里,配有法官状元照片的“昆山法院年、季、月、旬办案排行榜”赫然醒目,状元们被记功、授奖、戴红花。在今年415日起开展的“百日百案”竞赛的50天里,法官结案3096件,占上半年全院总数的48%,个人最高219件。

用科学发展观面对经济转型期,大量新型诉讼的涌入以及办公场所趋紧,办案经费不足

在大学习、大讨论中,昆山法院党组一班人倍感“三个至上”是新时期人民法院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党的事业至上,要求从履行党的司法使命的高度去思考法院工作和化解司法难题。该院紧紧依靠市委领导,有效解决了法院工作中的许多困难和问题。

首先将各项审判工作主动融入市委中心工作的大局,昆山法院赢得了市委的关注与重视。如法院把服务外企“八个一”;服务民企“六做到”、服务和谐昆山“三个面向”等,落实到各项审判工作之中;同时,运用审判职能,积极参与“文明昆山”、“法治昆山”、“平安昆山”、“和谐昆山”等创建活动,受到市委的高度称赞,将其做法转发全市各机关部门,并给予专项特殊奖励100万元添置与更新法院司法装备。为慰问法官的艰辛,今年春节前夕,昆山“四套班子”主要领导专门来到法院与全体干警同吃年夜饭。

深情厚爱励法官,有为就有位。副院长沈志明颇有感慨。为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市委组织人事部门为法院招聘了29名速录员,给予16名人民陪审员每人每年补助1万元。今年6月,市委又新批增加14名事业编制人员;在了解开庭场所、档案存储量满负荷的情况后,市委刚批准增建一座9800平方米的审判大楼,并同意划拨建设款8000万元,指示尽早建成投入使用;市财政还拨专款11万元,购买了对讲机、网枪、防弹衣、防刺背心等警用装备、手提金属探测仪等安检器材;拨款39万元建成一个科技法庭等。“缓解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少不了人财物的支持,市委增加不了法官编制,但能保证解决法院财和物的问题。”市委书记张国华这样表示。

这些年来,由传统的权力、利益、主体的一元化走向多元化转型期社会。新旧社会关系互动纠缠,催生出大量而新型的诉讼,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问题简单易断,又有别于法治社会下可以依法厘清裁决。昆山作为全省科学发展的率先地区,司法面临的这些问题更加突出。如何公正有效而及时地处理好这些矛盾与纠纷?

同样,昆山法院坚定不移地依靠党的领导。依靠党的领导,不是请求具体办案定案,而是党在领导司法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

依靠市委、人大、政府的支持和参与,及时排除司法过程中外界的不当干扰;在妥善处理特别是涉及房屋拆迁、农村土地征用、企业转制、社会保障、涉法上访等群体性案件和政治敏感性强的重大疑难案件中,主动向所在地党委、人大、政府汇报与沟通,制定出最佳的协调方案,争取支持,并尽可能由其出面协调解决好这类案件。

这是一起民二庭法官审理的案件。今年58日,某外资公司因董事长亡故和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出走,公司员工四处上访,债权人哄抢公司财物。案件十分复杂,审理困难重重,如仅靠法官“单打独斗”,势必成为抱在手里超审限的“骨头案”。法官在办案的每一环节及时向市委、所在地党委报告,争取支持与协调后,做好了有关人员稳控工作,配合有关部门成立的财产清理查封小组,查封该公司的账户资金、7处房产、土地使用权、库存产品,同时催要到期债权。5251650名职工如愿拿到1118万元工资款和补偿款,案件告结。

分管民事和商事审判的副院长沈武平、张建明说,作为亲历者,我们很深的体会就是:如果没有地方党委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协调,今年以来100多起这类案件不仅会耗费法院大量而宝贵的人才物力,而且无疑为案多人少雪上加霜。

用科学发展观引导法官牢固树立爱岗敬业、一心为百姓一心为辖区发展的责任感

昆山法院院长周健生说,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能成为一句口号,我们向全院法官提出了:要牢固树立爱岗敬业、一心为百姓一心为辖区发展的责任感。

该院求真务实践行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破除“左”和“右”的思想阻碍,将“以物为主”发展的思想转变为“以人为主”发展的思想,破除“不敢解放”、“不会解放”的束缚。着力在人的因素、资源的因素、管理的因素、改革的因素等方面转变和破除不适应、不符合司法科学发展的司法观念与工作机制,真正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法院工作全局,破解司法难题。

昆山法院优先保证办案的科技设施、后勤装备和法官岗位培训的经费投入;优先配全与办案相适应的警力、交通、通讯、微机等;优先改善干警工作与生活设施,切实帮助解决各种实际困难;优先保证一线法官各项待遇,先后有2名审判骨干成为院领导,12名法官成为正、副科级审判员,一线法官岗位津贴与奖金高于院机关人员。合理配置司法资源。提高准入门坎,招录通过“司法资格考试”且具有研究生学历人员;全面推行院长、庭长办案制度,去年一副庭长结案440件,今年上半年一庭长结案225件;试行法官助理制度,从24名书记员中选拔10名法官助理;在保障人民陪审员行使司法民主权力的基础上,以陪审为中心,延伸诉外调解、信访接待、指导诉讼、帮教维权等功能。

创新审管理机制,成立审判管理办公室,通过建立审判管理系统,将立案、审判、执行等各环节的案件流程及整个审判态势置于全程监控之中。实行例会制度,由审委会定期对案件质量效率指标考评、收结案情况及流程管理、18个月未结案件、案件发改等情况进行通报,落实整改。强化跟踪、提醒、催办和督办制度。

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深入推进“诉调对接”工作,吸纳社会力量解决涉诉纠纷,将纠纷化解在诉前,疏减讼源。在“百日百案竞赛”中,通过信访、导诉等线索,诉前调解结案115件;设立巡回合议庭,在5个镇政府设立人民调解窗口,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将“诉调对接”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范围;将调解率作为衡量法官工作能力的考核指标。

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在昆山法院有声有色地开展,透过法院新的气象和法官新的面貌,我们感触到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已渗透在法院工作的细枝末节。(本报记者 娄银生 本报通讯员 徐小艾)

 

(2008-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