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法院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紧紧围绕加强司法民主,促进科学发展的鲜明主题,突出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突出解决问题,使法院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越来越亲近,司法的社会公信力不断提高。

 

走出去,了解群众的司法需求

 

今年9月至10月,南京中院院长周晖国带队,用一个多月时间开展加强司法民主建设的调研。他们分别深入到各区县直接听取党委、人大、政府领导和法院干警的意见和建议。

    在新形势下如何确保人民法院发展的政治方向,提高司法工作的社会认同度,实现审判工作的公正高效?南京中院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认识到,只有不断加强司法民主建设,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评判,最大限度地实现法律意志与社会及人民群众意愿的契合,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人民群众对法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看得最准,感受最深。南京中院把征求意见的过程视为发动和依靠群众抓差距的过程,使其成为倾听民声、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的过程。

    南京法院采取4种方式多渠道征求意见:召开法院干警座谈会,研讨新形势下加强司法民主建设的方法;开展司法民主、作风建设问卷调查,共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省市区县机关、乡镇、企业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开设院长信箱,市区县法院院长联动接访;在南京审判网开设征求意见专栏。他们对收集到的近千条意见、建议认真分析归类,并根据人民群众的意见意愿和社会的反映反响研究制定整改的方案。

 

顺民意,按照群众意愿整改

 

    针对基层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南京中院提出,要从落实司法为民、促进科学发展出发,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民有所指,我有所改。

    有的群众提出,法庭上法官说的话听不懂,不会打官司。为此,南京中院要求,要用群众便于接受的方式、用群众语言回答和处理问题,让群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听得亲切,决不能使法庭成为单纯的诉讼技巧的竞技场。今年以来,南京中院专题开展民俗习惯在审判工作中的运用与研究,整理出七大类民俗习惯在审判运用的案例和事例,编辑成指导性范本下发,还制定下发了司法释明、司法救助等7个文件。

    一些群众反映,因为面子不愿意去法院打官司,更愿意以传统方式不出门就能和解矛盾。和解中,在法院的主持下,更愿意在村里有村委会参与调解。于是,南京法院在认真分析查找多元化化解矛盾纠纷机制问题的同时,全面深化审务进社区(乡镇)活动。全市法院结合实际,广泛开展调解进社区、开庭进社区、预约进社区、执行信息联络进社区、设点接访进社区、青少年维权进社区、帮教基地进社区、便民诉讼点进社区、司法为民网络进社区、法制宣传进社区等。今年以来,全市法院一审民事案件调解结案、撤诉率近60%;为困难群众实施司法救助1020件;缓、减、免诉讼费520万元;信访接待量同比下降20%以上;全市建立社区帮教管服务基地12个,先后有16名失足青少年在社区履行服务令;诉调对接、诉前化解纠纷近2000多件,不少易激化的矛盾被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与此同时,南京中院围绕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确定了14个重点课题,引领全市法院加强司法民主的实践。院党组成员分工担任课题负责人,其中《关于司法保障民主的调查与思考》、《走向和接近司法救济》等紧扣热点问题,直面司法现实,指向引导明确。

    最美不过百姓的笑脸,人民满意是对法院的最大褒奖。周晖国说。

 

打开门,让司法和群众相融

 

    近日,南京中院下发《关于开展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特邀咨审员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走进法院,参与法院工作的决策,是南京法院让司法和群众相互融合采取的一条新举措。

    南京中院认为,加强司法民主建设,重要的是让司法走近人民,让人民知晓司法、参与司法、监督司法,实现司法与人民的融合。为此,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开设12368声讯查询系统。该系统覆盖南京两级法院,全天候向市民提供案件信息服务与社会满意度调查。市民只要打个电话,就可以知道如何打官司,可以了解到每个案件的审判信息;发个短信便可以把对审判的意见和建议告诉法院。12368成为法院倾听民意、凝聚民智的重要渠道。

    开办《法庭传真》电视节目。他们选择市民关心的新类型案件和社会热点、焦点等案件,制作成电视节目播放,让庭审走进千家万户。他们请市民参与,让市民发表意见,请市民监督,使裁判充分关注社会情绪、公众期待和传统道德。去年,《法庭传真》节目共播出130档,庭审与老百姓实现了零距离

    开展人大代表旁听百例庭审活动。该院从2005年开始,连续3年组织人大代表旁听百例庭审,3年来,共有4590余名全国、省、市人大代表旁听各类案件319件,人大代表提出各类意见和建议200余条。省高院向全省法院推广了南京经验。南京市人大领导称赞,人大代表旁听庭审,使人大代表更加真实全面地了解法官在庭审中的履职能力和水平,更加准确地发现存在的问题,使监督更加到位,更具实效。(本报记者 赵兴武 本报通讯员  

 

200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