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化”调解室、亲情修复直通车、圆桌审判给青少年柔软的触角套上了保护罩;温情聊天室、青少年活动中心、“你的悄悄话”让青少年在“家”中吐露心声;“一滴水工程”“社会服务令”“三大员”调解以及庭前、庭中、庭后“全程维权”模式为青少年维权工作保驾护航......

青春的答卷,时代的命题;一路走来,硕果累累。淮阴区人民法院先后获得淮安市“法护家园先进集体”、“妇女维权示范岗”、“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2010年被命名为江苏省“优秀青少年维权岗”,2019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青少年维权岗”。

源头:ABCD的选择题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人生有很多艰难的选择,有时候不仅有A、B、C、D四个选项,还有E、F......青少年做好第一道选择题,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从源头上预防青少年犯罪,我院加强与教育、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合作,建立‘政法一条龙’和‘社会一个网’,共同探索预防机制。”淮阴法院小营法庭法官谢静介绍道。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法院”四位一体的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构筑起青少年维权的坚固防线。

“咚!现在开庭。”在淮阴区法院第一审判庭,一个稚嫩的声音打破了法庭的宁静。淮阴中专的学生正在扮演法官、公诉人、辩护律师等诉讼角色,为他们即将参加的模拟法庭大赛做准备。司法宣传永远在路上,“法官走出去、学生走进来”的模式深受各界青睐,年均举办法官进校园讲座20场、模拟法庭24场,邀请大、中、小学生千名走进法院旁听庭审,“精准滴灌”,为他们做好ABCD的选择题指引方向。

法院“爱心妈妈”团队走进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中,送去关爱;“护花行动”“护蕾行动”“蒲公英普法工程”为女童撑起半边天;“圆梦助学”工程,让贫困儿童重新背起了书包......她们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别怕,我们永远是你们背后的“法官妈妈”。

过程:有情感的“批改”

“批改”即是调解、审判等过程,力求公开公正、透明,在办理涉少案件时,要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

2011年,21岁的张三(化名)与在护士学校读书年仅17岁的王燕(化名)相恋并未婚先孕。2012年3月,二人生育一子张小刚(化名),王燕就从学校辍学在家,三口之家一直生活在南京。年少无知,二人感情渐渐淡漠,2013年4月,张三离开王燕母子,后王燕于2015年再婚。不到4岁的小刚就成了留守儿童,一直随外祖母生活,张三、王燕也未尽抚养、教育义务。2018年,外祖母上了年纪,生活没了来源,遂去淮阴法院起诉了小刚的生父母。

“这种隔代抚养现象在我国现今社会发展形势下较为普遍,特别是农村青壮年长期在外打工,一年或数年不归,未成年子女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农村生活,成为留守儿童。”该案承办法官彭德宝介绍道,经过调解,张小刚随母亲生活,生父母已将抚养费悉数归还小刚外祖母。

调解先行。在审理涉及未成年人的民事案件时,做到调解优先,联合妇联工作人员、网格员等,以孩子为切入点努力降低父母离异给未成年人成长造成的不利影响,涉少民事案件调解率达89%。

“特殊”的审判。办理未成年犯罪案件时,淮阴法院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依法适用非监禁刑。圆桌审判、轻罪封存等制度也更好地保护青少年敏感、脆弱的心理。

结果:“错题”的修正

案结事不了。跟踪、回访青少年之后的生活,对错误的“选择”不断进行修正,让青少年重新生活在阳光下。

2020年1月22日,家事法官对2017年审结的一起同居关系子女抚养纠纷案件进行回访。2017年,14岁的小波(化名)父母离婚了,他被判由其母亲直接抚养,但在后来的回访中发现,小波一人独自在老家生活,初中刚毕业就辍学了,父母不管不问,未尽到抚养义务。

“小孩很可怜,一人在老家,饿了就去哥哥家吃点,喜欢打游戏。”该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郭云红说,为了防止小波走上歧途,他们联系了他的父母以及大他13岁的哥哥,经过多方协调、做工作,小波母亲委托小波哥哥代为行使监护人责任,小波母亲每年承担生活费1万元,小波的生活和监护问题终于有了着落。

对判处监禁刑的未成年犯,法官还坚持每月一封信,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到未管所去看望他们,教育他们自觉接受改造,重拾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