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而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汗水获取家庭收入,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却把他们的孩子留在了农村的家里,这些孩子形成了现代社会的一个新群体——“留守儿童”,他们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关爱。

 

近年来,伴随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增多,涟水法院在坚持开展“少年犯回访”活动的同时,也与辖区乡镇取得联系,不定期的组织本院青年干警同乡镇的大学生村官共同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在宣传法律知识、预防青少年犯罪、提高青少年达到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对贫困“留守儿童”开展帮扶活动,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深入基层,调查摸底

 

涟水县下辖19个乡镇,为具体的了解各个乡镇“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和现状,涟水法院组织调研小组深入到乡镇基层,对“留守儿童”的人数、家庭情况、经济水平以及监护情况做了相关统计。同时对已结案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剖析,发现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的少年儿童,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以及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是其走向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留守儿童”中有七层以上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 “隔代教育”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存在一定的现实隐患。因生活、学习所导致的“亲情饥渴”问题伴随孩子们的成长,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易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或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等现象。在走访活动中经常会碰到性格怪癖的孩子,与人交流很被动、恐惧。

 

交流谈心,找出症结

 

涟水法院73名法官坚持开展深入乡村、农户,与当地村干部交流、座谈的活动,了解当地“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听取他们所反映的突出问题,尽可能的来解决实际困难,共同营造一个有力于孩子们成长和生活的良好社会大环境。

 

在一次与黄营乡旗杆村村委会干部的座谈中,法官们了解到该村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外出打工的人家有300户以上,家中只有老人和儿童留守是这里极其普遍的现象。该村村干部还反映: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快,出现了许多诱惑性事物,像网吧、KTV、赌博等娱乐性场所,孩子们的自控力差、加之没有父母在身边疏导,长辈们又过于溺爱、放纵,网吧老板更是不按照规定经营,很多孩子都因此陷入泥潭。加之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慢、相对又比较封闭,孩子们的闲暇时间大多都是盯着电视机,现代媒体传播的内容又多涉及爱情生活之类,使很多孩子过早接受了一些不利于成长的事物,突出表现在早熟、早恋方面,极易引发行为失范、甚至会走上犯罪道路。

 

法制宣讲,提早防范

 

根据调查,农村的“留守儿童”中有93%以上是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这个年龄段正是他们树立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犯罪的多发年龄段,更是未成年人受害最集中的年龄。该年龄段的孩子们思想处于朦胧期,对事物的好坏鉴别能力最弱,更缺少自我保护意识。

 

农村的学校,尤其是寄宿制的中心学校是这些孩子们接受教育、形成观念的重要场所,教育不当、教育缺失是“留守儿童”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一情况,涟水法院组织开展了深入辖区中小学、做巡回法制宣讲的活动,同时广泛地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运用展板、宣传册,并结合以案说法、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开展,让同学们真正能有所触动,产生思想碰撞,在观念行为上有所约束。达到在向同学们教授法律知识的同时,让他们对法律产生一种敬畏、在心里树立一道行为禁线,更要让他们形成一种自我保护意识,懂得在受到侵害的时候运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目标。

 

点滴关爱,真情呵护

 

春节前,涟水法院的法官们像平时工作一样,准时的来到单位。但今天的工作不是审判,而是作为亲人、长辈,带着棉衣、学习文具等用品,驱车来到结对帮扶的“留守儿童”家里,给他们送去过冬的备用品,了解他们最近的学习、生活情况,让他们知道:在不远的地方还有这样一群叔叔、阿姨们在挂念着他们。

 

小鑫月,孤儿,今年七岁,家住涟水县黄营乡大飞村。父母在她出生后就把她一直寄养在爷爷奶奶家里,几年前,一场车祸夺去了父亲的生命,在外地打工的母亲不久也改嫁了。因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幼小的心灵过早的触碰到了这么多的生活打击,现在身体不好还经常生病,使小鑫月从小就形成一种封闭的性格。“这孩子,真是命苦啊!”奶奶含着泪水诉说着家庭的不幸,小鑫月则自始至终都低着头,不看任何人、没有任何表情,不管法官阿姨们问她什么她都不回答,表情是一如既往的僵硬和默然。当女法官把带来的羽绒服给小鑫月换上时,小鑫月终于抬起了头, “谢谢你,阿姨”, 孩子的眼神中带着一种意外的惊喜。临别时,小鑫月穿着新棉衣把女法官们送到家门口,不住地挥着手,重复着:谢谢,阿姨……

 

小宝,一个十岁但却口齿不清的男孩儿,早年父亲患有重病,母亲在外打工赚钱,从小就和爷爷奶奶共同生活。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每天要在学校和家之间往返,平时除了上学就是呆在家里。话虽不多,但在我们短暂的交流期间,他总是会不时的向大家微笑,在做登记的时候他还热心的写下他们家的地址和电话。看得出,小宝有渴望交流和沟通的欲望,只是有一些拘谨。抱着法官们带来的书包、文具、书皮等新的学习用品,小宝的心情已溢于言表。相信我们这种活动方式已经触碰了他幼小的心灵,我们将会继续帮助他走出困境。

 

十一岁的芯钰,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女孩儿。“她在学校成绩优异、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家里贴满了她得的奖状。在家里也很懂事,平时总帮我做家务,放假就在家带小弟弟一起玩,赶上农忙的时候她就主动帮着收麦子。她父母都长年在苏州打工,一年也就回来三、两次,孩子这么懂事真是难得啊!”奶奶在向法官们讲述自己的孙女儿时,脸上一直带着一种欣慰的满足感,但提到自己的儿子和媳妇时,老人家禁不住道出了自己的思念之情:“都是生活所迫啊,不然谁会舍得啊!”。当法官给芯钰送上新棉衣和学习文具的时候,芯钰礼貌的说:“谢谢阿姨,我已经好久没买新衣服了和新文具了”。试过之后,芯钰马上又脱下新衣服换上了旧棉袄,当法官们问孩子为什么不穿新衣服的时候,芯钰说:“我要留着等爸爸妈妈回来过年的时候再穿,这样他们就不用再花钱给我买新衣服啦!我少花一些钱,爸爸和妈妈在外面就可以不用那么累啦”。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啊!

 

每一次活动,法官们都会尽量在有限的接触时间里做好“留守儿童”们的档案资料登记工作,把孩子们的姓名、年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学习能力和态度,他们与监护人的融洽程度、与外出父母们的沟通情况以及监护人对这些孩子们的管教情况等做好记录,以便开展长期的关爱活动。涟水法院的每位法官都根据自己和孩子们的情况,与他们建立了“一对多”的关爱联系,以便更好地为孩子们提供帮助,让他们在心里上感受到:即使父母们不在身边,他们也并没有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