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庭处于司法工作的最前沿,起着化解社会矛盾的“第一道防线”的作用。近年来,江苏省江阴法院以基层基础建设为着力点,抓基础硬件建设、抓基层规范管理、抓“基因”提升能力、抓基点多轮驱动,以“四基驱动力”实现法院工作强基固本,不断推动人民法庭建设和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20124月,江阴法院被省高院命名为首批“全省法院基层基础建设示范点”。

 

夯实基础建设

 

“建设于上世纪的青阳、西石桥等几个人民法庭的办公大楼,设施陈旧,设备简陋,随着人员的扩充和审判任务的增加,法庭和办公用房偏少以及功能单一的问题日益严重”,江阴法院副院长章见良介绍说,“西石桥法庭周围有3家废旧金属回收公司,噪音不断,严重影响干警正常工作。”

 

基础设施的陈旧落后已经成为制约人民法庭功能发挥的最大桎梏。为彻底改变法庭基础建设的落后面貌,提高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水平,江阴法院专门召开了人民法庭建设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寻求资金支持。

 

在会上,江阴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国权指出,“加强法庭基础建设是支持法院完善工作体系、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更是强化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

 

多位人大代表也呼吁,“各人民法庭的工作环境与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已不相适应,要尽快帮助改善法庭的办公条件。”

 

“适应江阴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推进江阴的人民法庭建设”,也受到了江阴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如今,人民法庭的改建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滨江法庭大楼易地重建、长泾法庭原地改建等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一批“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的诉讼服务设施即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法律服务环境。

 

强化“基层”管理

 

“江阴法院的做法请在全市法院推广!”201249日,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时永才,在江阴法院报送的法院信息《江阴法院出台司法礼仪规范性意见》上作出这样的批示。

 

《关于司法礼仪的实施意见》是江阴法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规定,并结合自身实际,围绕职业形象、仪容仪表、庭审规范和接待当事人言行等四个方面出台的更加详细具体的规定。这是江阴法院强化内部管理、规范司法行为的重要举措。

 

“徒法不足以自行”,制度必须依靠执行才能体现生命力。江阴法院将内部巡查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你们看,画面上的书记员是不是一直在转笔?”824日,江阴法院巡查小组通过数字法庭系统巡查各人民法庭正在进行的庭审录像时,带队的章见良发现,在一个法庭的庭审画面中,法官正在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不需要记录的书记员在座位上无所事事,不停地转动手中的笔。

 

“司法作风无小事”,章见良立即拨通了该庭庭长的电话,让其提醒该书记员立即纠正,并在庭后对其进行教育。

 

在公布了8月份巡查通报后,书记员在庭上转笔的行为引起了热议,全院干警对转变司法作风这一平时挂在口头上的要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转一转笔,走一走神,是小事,亦非小事”,章见良认为,“细节决定成败,身教重于言教,社会看法院、群众看法官,往往就是看这支队伍的行为举止。习惯的养成是点点滴滴的积累,这就要求我们将这些‘小事’铭记在心,并时时刻刻约束和规范自身的言行。”

 

重视“基因”培育

 

“绳子虽细,拧成一股,就能力拔千斤。发挥领导、党员的带头作用,典型引路、以老带新,从而激励青年干警发挥潜力,这样,一个法庭的整体发展就有了不竭的动力。”章见良说道。

 

2012年,各人民法庭抓住“基层组织建设年”、“三解三促”活动的有利契机,掀起了争先创优的高潮。

 

在开展“走访基层、化解矛盾、服务企业”活动中,各法庭领导带头走访了挂钩的村和企业,为村企排忧解难;在“法官联系企业”活动中,各人民法庭组织了一批素质高、业务熟、能力强、服务优的党员干部成立法官志愿者法制宣讲团,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对群众、企业进行法律宣传,受到广泛欢迎。

 

同时,江阴法院有意识地将新进青年干警分配到法庭进行磨砺,让他们刚踏上工作岗位就处在为民司法的前沿阵地上,在解决老百姓实际诉求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业务能力与理论水平的双提升。

 

实践证明,在基层工作的干警,第一时间了解群众的疾苦和对司法的需求,能更深刻地洞察社会矛盾的方方面面,能更好地提高其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江阴法院也力争用最好的条件、最好的待遇鼓励干警到人民法庭工作。在评先评优、晋职晋级时同条件下对法庭干警优先考虑,给工作业绩突出的法庭法官奖励和外出疗养待遇等等。

 

事实证明,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了法庭干警的责任感和尊荣感,调动了法庭干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法庭干警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近年来,江阴法院6个人民法庭以占全院1/4的审判力量审理了1/2以上的案件,综合绩效指标在无锡乃至全省法庭中位居前列。

 

进行“基点”扩展

 

“打造法庭自有的特色品牌、延伸院部知名品牌的触角,创造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平台,在基层司法与基层组织的良性互动中,推动基层社会矛盾有效化解。”在法庭工作延伸服务上,章见良有着自己的想法。

 

按“点”发掘法庭特色品牌。江阴法院6个人民法庭根据自身实际,因地制宜打造法庭特色品牌:滨江法庭加强审判管理、青阳法庭建设“廉洁司法示范庭”、周庄法庭推行“公法联调”、长泾法庭开展“庭校共建”、西石桥法庭强化失地农民权益保护、华士法庭打造“半小时法律服务圈”,这些创新举措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条”线推进青少年维权工作。“这是法官给我们发的小卡片,我们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打电话咨询”,在长泾实验小学,孩子们对江阴法院发放的“爱心港湾维权联系卡”并不陌生。

 

各人民法庭自2011年起,依托院部青少年维权“爱心港湾”知名品牌,各自在辖区内多所中小学校建立联系点,开展“庭校共建”、中小学“法制教育基地”共建等活动,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法制教育活动,提高在校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板“块”推进“无诉访社区(村)”的创建。20127月,在市委政法委支持下,江阴法院牵头在全市开展了“无诉访社区(村)”创建活动。

 

活动创建以来,6个人民法庭已与20余个村(社区)签订了共建协议,设立了法官驻社区(村)工作室,每月定期派驻法官,提供矛盾调处、法律咨询、法制宣传等服务。并通过多方参与、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力量在纠纷化解中的作用,促进基层从“化诉访”到“少诉访”,再力争到“无诉访”的转变。

 

“基层基础建设是法院工作的根基,我院将切实把包括人民法庭建设在内的基层基础建设作为法院工作的重中之重,提高人民法庭队伍素质和工作水平,让人民法庭挑起化解社会矛盾'第一道防线'的重任,在参与社会管理中提供更有成效的司法服务。”江阴法院院长王立新展望法庭工作时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