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二月的古彭大地,到处洋溢着一片和谐美丽。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历经五年“争创全国一流法院”的司法征程中,踏着铿锵有力的脚步,在创先争优中实现了法院科学发展的新跨越。

  五年来,徐州中院突出执法办案第一要务,坚持能动司法,践行群众路线,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多项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该院的审判业绩从后游一步步攀升到多方面领先;先后荣获“全国司法公开示范法院”、立案信访窗口建设、庭审和文书“两评查”、网络宣传工作等全国法院的多项先进殊荣;多名法官荣膺“全国模范法官”、“全国审判业务专家”、“办案标兵”等称号。

  能动司法实现“双提升”

  柳某的儿子在交通事故中被一辆出租车撞伤。两年来,柳某四处奔波为儿子维权,却被推来推去,于是,他走进法院打起了官司。按照全员能动执行工作机制的要求,徐州市泉山区人民法院的主审法官在案件判决生效后马上启动全员能动执行程序,敦促出租汽车公司按照判决书确定的法律义务及时将30万元赔偿款交付给了受害人。

  这是徐州法院能动司法的一个缩影。以破解执行难为突破口,全市法院构建出全员参与的能动执行工作机制,打造出以“全员参与、关口前移、主动出击、协同作战”为特色的立、审、执相互联动的执行模式,促使大量案件主动、如期、全面履行,减少了当事人讼累,让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去年,徐州法院的工作两次得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的批示,而关注的恰恰都是全员能动执行模式。

  据了解,为有效解决执行难,徐州市人大常委会专门以立法的形式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民法院执行联动工作的决定》,为法院的执行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执行工作的滞后状态,到全省法院执行业绩的第一名,徐州法院在五年的时间里实现了跨越的一大步。而最新的全省法院2012年度审判执行质量效率评估数据显示,在审判执行工作的35项基础指标和分析指标中,徐州中院的大多数指标走在了全省法院的前列,较2008年发生了焕然一新的可喜变化,进而实现了审判业绩和社会效果的“双提升”。

  徐州市两级法院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发展主题和工作主线,着力强化审判执行工作依法服务大局的职能作用,积极履行各项工作职责,适时推出助力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的司法服务和司法保障措施,获得地方党委政府好评。充分发挥审判工作调节、规范和保障的职能作用,依法惩治违法犯罪行为,妥善处理涉诉矛盾纠纷,保障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城建项目和实事工程以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大事的“三重一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优秀法官联系重点企业”、“一村(社区)一法官”和法官挂钩“三重一大”项目建设、和谐乡镇共建等创新服务活动。建立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军营“法官六进”制度,及时了解人民群众对司法审判的新需求。开展对“三重一大”、中小微企业、民间借贷、金融债权、征地拆迁的“五个专项服务”,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着力保障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在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建立司法服务站,推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工作制度化、长效化。徐州移动TD四期工程建设负责人谈到法院的举措时竖起了大拇指:“以前工地发生纠纷时,经常会闹得不可开交,甚至阻碍施工,现在法官来工地现场为我们排忧解难,效果好多啦!”

  “条条过硬,招招出新,为徐州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起到了强有力的推进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在谈到徐州法院能动司法服务经济发展的创新举措时,给予了充分肯定。

  化解纠纷突出“零障碍”

  “您好,请问有什么需要为您服务的吗?”每个工作日,徐州中院诉讼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都会提前来到岗位,热情地为每一名来法院咨询或诉讼的群众服务。

  1月31日上午,到该院办理诉讼财产保全的杨先生,一走进诉讼服务中心,就受到导诉员的倾情接待,只用了十余分钟他就办完了所有手续。他激动地说:“以前手续很麻烦,现在变得既周到又有人情味,真好啊!”

  面对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面对不断涌现的矛盾纠纷,徐州中院紧绷司法为民这根弦,着力推进“便民利民四大工程”,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的温暖。五年来,人民群众的司法满意度逐年提升。

  针对群众反映的诉讼难、执行难等问题,徐州法院积极打造“诉讼服务零障碍”、“涉诉信访暖民心”、“执行难攻坚”、“阳光司法”四大工程,围绕“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司法服务目标,向社会公开立案审查、诉讼指导、判后答疑等27项诉讼服务内容和工作标准,积极争创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金牌服务岗”。进一步改进接访作风,加大信访化解力度,去年,徐州中院在全省法院化解涉诉信访专项考核中排名第一。

  为推进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他们构建出“以人民法庭(审判业务庭)为主体,以巡回审判点(司法服务站)为枢纽、以驻村(社区)法官为基础、以司法协理员为触角”的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组织网络,已在全市范围内设立镇、村巡回审判点294个,驻村(社区)法官工作室2572个,司法服务站74个。联合基层组织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一二四六八”工作体系被专家誉为“徐州样本”。

  “当前基层矛盾纠纷多发且易成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承担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功能的'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人民法院和基层组织的联合也成为必然。通过合力化解矛盾纠纷,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需要,也是解决案多人少矛盾的需要。”徐州中院院长李后龙告诉笔者,这张网络为“第一道防线”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去年9月1日是个双休日,这天一大早,几十名务工人员代表就涌到了铜山区人民法院茅村人民法庭,请求法官帮他们追回某钢铁厂拖欠的劳动报酬。庭长王守平了解到,某钢铁厂因经营不善已停产数月,拖欠600余名务工人员工资款达230余万元,数百人正围堵钢铁厂。为预防随时可能激化的群体性纠纷,王守平根据庭所共建协议与当地派出所取得联系后,当即赶往现场采取财产保全措施,12名派出所民警也赶来维持秩序。法庭和派出所共同做好钢铁厂和工人的工作,顺利将涉案财产出售,使600余名工人的利益得到较好的保障。

  据悉,徐州法院目前已形成了基层人民法庭和派出所、司法所“共建、合作、互动、双赢”的“1+2”预防化解矛盾纠纷联动机制。全市24个人民法庭都与辖区派出所、司法所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总计签订316份共建协议。

  打造品牌凸显“看得见”

  为放大重点工作的引领示范作用,突出亮点工作的品牌辐射作用,徐州法院以“一院一品”司法品牌培育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促使全市法院整体工作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两级法院推出了少年司法、家事审判、千名代表听百案、司法公开、巡回审判、“八个必到”工作法等多项司法品牌,在全国法院引起了广泛关注,多项工作经验被最高法院转发。

  少年司法。早在2009年,徐州市两级法院就全部建立了独立建制的少年案件综合审判庭,发展到目前已有2个“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6个省先进集体,成为徐州法院一张闪亮的名片。尤其自2010年以来,他们开始探索并在全市法院推广少年司法审判的前科封存工作,对那些轻微犯罪的少年犯的“个人犯罪档案”严格封存,使他们“无痕迹”回归社会。这一做法为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和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提供了现实的司法实践样品,受到专家学者和社会的普遍认同。“前科封存制度”被徐州市委、市政府评为“2011年度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创新实践奖”,被评为“2012年度江苏省十大法治事件”。

  家事审判。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贾汪区人民法院却把家事诉讼纠纷作为化解矛盾的突破口并做足了功夫。2011年3月,该院成立了“家事法庭”,并于去年5月得到区编委批准,成为全国首家获得正式编制的家事审判庭。该庭专门审理涉婚姻家庭类案件,坚持调解优先、不公开审理、维护家庭成员关系改善与和好以及倾斜保护弱势家庭成员的利益原则。在审判庭的场景布置上,突出浓厚的家庭温馨和谐气氛,采取“圆桌式”布置,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感情修复、情绪疏导、视频教育、甜蜜回忆、亲情规劝、社会介入、私密保护、案后回访”亲情弥合八步法的家事纠纷化解工作方法。“家事法庭”成立以来,各类家事纠纷案件近九成调解解决,无一上诉、无一发改、无一信访,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司法公开。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如何把握司法需求,找准为民服务的突破口?徐州中院不断完善司法为民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司法公开,最大限度地解决群众的司法诉求。作为第一批“全国司法公开示范法院”之一的徐州中院,近年来司法公开的范围一步步拓宽,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逐步扩大和提升。

  请看他们着力推进司法公开的轨迹:2008年,千名代表听百案、涉诉民意沟通、减刑假释听证;2009年,全市两级法院建网、庭审网络图文直播、法院开放日;2010年,裁判文书上网、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全面推进巡回审判;2011年 ,网络发言人、庭审“三同步”、院长手机短信平台、阳光执行; 2012年,庭审网络视频直播、执行日志网上公开、判后答疑。

  他们积极推进司法的全面公开透明,加大公开的广度和力度,从立案、庭审,到听证、鉴定、执行,司法公开走向全面化。每年都出新招,每年都有新意,使得司法公开的步伐坚实而又给力。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2法治蓝皮书》中,徐州中院的“司法透明度”被排为全国中级法院前十位。

  打造一流队伍 增强司法能力“补短板”

  去年8月10日,全市基层法院以“一起案件十份判决书同打擂台”的模式,进行了庭审、裁判文书“两评查”活动以来的“同命题裁判文书制作竞赛”。该竞赛聚焦于庭审与文书这两项法官最基本最重要的司法能力,通过共同旁听和评查典型案件的庭审、制作同一命题的判决书、公开点评分析与组织评比表彰等环节,让庭审中的小问题放在聚光灯下“晾晒”,更推动法官多项司法技能的提升。除专门评查之外,徐州法院还将庭审活动和裁判文书主动在网上“晒”出来,作为开展“两评查”活动的一项重要措施。

  “裁判文书是司法活动的最后结语,同时是司法与民众全面沟通的直接平台。通过评差可以更为有效地找到'短板',倒逼法官队伍提升司法能力,以精品文书向社会传达司法公信。”李后龙对笔者说。

  司法能力建设是加强法院整体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加强法院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徐州中院从深化法官司法能力入手,全面打基础、强素质、上水平,全面增强法官队伍的业务能力。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班,坚持新招录干警下基层锻炼、初任法官到立案信访窗口锻炼等制度。该院采取“青年法官导师制”,由资深法官传、帮、带青年法官,从庭前准备、庭审驾驭、调解协调、疑难分析、文书制作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建立两级法院优秀法官相互挂职制度,已有78名法官交流挂职。强化精英法官的培养,在全市法院建立17个“优秀法官工作室”,充分发挥品牌示范和典型带动效应。积极参与“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先后与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法学院合作共建,优势互补,提升法官队伍的专业素养。不断提高司法调研能力,2012年,徐州法院有3篇指导案例被《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发,7项工作经验简报被最高法院转发推广,连续两年在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上获得一等奖,在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上,徐州中院荣获江苏省法院唯一的一个一等奖。

  队伍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法院建设的头等大事。徐州法院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法院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增强队伍整体素质。每年的“全市法院领导干部培训”被作为春节后的第一件大事,全市法院300余名领导干部接受三天的封闭式培训,着力增强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创新力、公信力和司法能力。建立了在两级法院范围内“适岗竞争”的中层领导干部选拔机制,让中院和基层法院的干部站在同一起跑线,在竞争中展示实力、比较优劣,2008年以来,两级法院的43名法官通过公开竞争上岗,走上了徐州中院中层领导干部的岗位。在去年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组织的矛盾纠纷化解等所有专项工作评比中,徐州中院均被评为全省先进。2011年江苏省委、省政府表彰了五年一度的“纪检监察先进集体”,其中徐州中院是唯一上榜的法院。去年,铜山区法院荣获“全国优秀法院”称号,新沂市人民法院先后被评为全国法院党建工作、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涌现出“全国审判业务专家”李后龙、“全国模范法官”蔡裕华、“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周洪生等一大批先进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