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法院文化是法院系统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文化状态和精神风貌。王胜俊院长认为,法院文化是人民法院在长期审判实践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制度规范以及相关物质表现的总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内容。而法院归属文化建设是指,通过一些列长期有效的制度、活动、纪律、禁令的建立和实施,使得法院干警产生向心力,取得归属感,发挥出每一位干警的最大功效,获得整体合力,最终推动法院各项工作实现飞跃的过程。

 

商鞅变法,是指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通过一系列法律的实施,实现国富兵强的一次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大变革。法院归属文化是法院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既有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和丰富的内涵。

 

商鞅变法与归属文化建设之间有何关联,商鞅变法能对归属文化建设产生什么样的启示?

 

第一部分 商鞅变法对建设法院归属文化重要性的启示

 

秦国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个重要的国家,经过不懈努力,公元前221年,秦国实现了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愿望,但是秦建国之时,东方的这些列强已经在自己的土地上经营了近三百年,秦国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六国人认为秦国野蛮、尚未开化,是不折不扣的"蛮夷"

 

齐国的开国国君是姜子牙,晋国的开国国君是周成王的弟弟,而秦国的开国国君是周天子"弼马温",他的主要职责是为周天子养马,楚国大部分疆域就是现在湖北,武汉现在还有一句方言叫"不服周",楚国连周天子都不服,能服一个养马出身的秦国?

 

就这样,六国都很鄙视秦国,史书称"六国卑秦、不与之盟"。六国开诸侯大会,搞诸侯会盟,都拒绝秦国参加。六国的一些人甚至宣称:即使跳到河里淹死,也不愿意做秦国的子民。原因很简单,秦国人太野蛮,作秦国的子民,简直是奇耻大辱。秦孝公即位以后,喊出了"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诸侯都瞧不起秦国,这是多么大的耻辱。于是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极大的提高了国人生产、打仗的积极性,实现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

 

对于法院而言,当下也有一些问题:第一,潮水般的案件数量、尖锐的社会矛盾、案结事不了的冲突;第二,矛盾处理效率不高、创新不够、应对不足的困惑;第三,活力不足、情绪不佳,调解艺术不高困顿。要解决上述问题,建设法院归属文化,正当其时。通过建设法院归属文化,正确引导干警,提升干警的工作热情与成效,激发干警的创新力,凝聚干警的向心力,增强职业尊荣感,提高社会公众的认同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法院归属文化好比是商鞅变法,我院党组提出的"争创全省一流法院,向全国优秀法院迈进"的目标好比是实现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宏伟大业。

 

第二部分 商鞅变法中的内容对法院归属文化建设的启示

 

建设法院归属文化的载体是法院工作人员,手段是严格的奖惩措施,功能是调动法院工作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向上性,目标是实现法院的工作的整体提升。法院归属文化的核心应当是制度文化,因为设计良好,落实彻底的制度可以促使人们积极向上,并激励人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同时可以抑制人们违反纪律之心,防止人们做出违反制度之事。

 

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奖励耕战的基本制度,极大的调动的秦人生产、战斗的积极性。

 

首先,商鞅将在秦国居住的人分为主民和客民。主民专司打仗,客民专职农业生产,极大的促进了军队的职业化和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有利于军队武器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为秦国的国富兵强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法院工作实践中,一般将法院内部各部门一般分为:办案部门和综合部门。这样法院工作和秦国主客民之间的分类就有了可比性:办案部门好比是攻城克敌的军队,综合部门好比是从事农业劳作的生产者。让精通法律、业务熟练、的干警专职从事审判工作;让执行艺术高超,化解矛盾纠纷出色的干警专职从事执行工作;让心平气静、善于倾听,说服力强的干警从事信访接待工作;让长于行政事务、谨慎细致的干警从事行政装备工作。让具有不同特点,特长不同的干警从事所擅长的工作,做到人尽所能、才尽所长、物尽所用,可以消除内耗,点亮个体之光,放大整体亮度。

 

 

其次,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确立了奖励耕战的基本国策。变法的初步目标是富国强兵,而富国强兵包括两方面内容,经济发展、军事强大。在农业方面,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在军事方面实行二十等爵位,按军功授爵。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获两个敌人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而且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一人获得军功,全家都可以受益。

 

在这样的制度激励下,秦国的老百姓听说要打仗,就好像饿狼碰见食物一样。秦国人一旦上战场,就顿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无所谓生死。有人描述战场上的秦军,光头赤膊,奋勇向前,六国军队和他们相比,就像鸡蛋碰石头。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在这样的秦军面前,六国人军队好比是鸡蛋碰石头。

 

在作战积极性的调动下,秦军产生了强大士气,让我们从一首当时的流行歌曲来感受一下秦军那无与伦比的士气,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翻译:怎么能说没有衣服?我愿和你穿一件战袍。大王让我们出兵打仗,修整我们的武器,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怎么能说没有衣服?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大王让我们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怎么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衣服。大王让我们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如果我们的干警遇到难办的案件、棘手的难题、难做的工作,就像战场上的秦军一样,团结一致、披荆斩棘、迎难而上,相信全省一流法院、向全国优秀法院迈进的目标就在前方。

 

积极性的提高就要求在建设法院归属文化的过程中,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激励文化,使干警在遇到问题、遇到困难时,迎难而上,开动自己的最大智慧,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自己的最大能量,来解决问题。使干警意识到难题的解决,使自己得到了当事人的尊重,也取得的了成就感,也为自己赢得了领导的看重、同事的羡慕。这样使得干警自身对工作的数量、质量产生追求,干警之间产生竞争感,让每一位干警既脚踏实地又争先恐后的履行职责,实现百舸争流、千帆共竞的局面,无疑会对法院工作长期、高效、快速的发展产生基础性的动力。

 

要取得上述效果,激励制度的设计至关重要。最关键的一点是激励制度要简单明了,让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不同的人明白自己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使干警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抓住主要矛盾,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主要矛盾。比如诉前调解率和诉讼调解率、简易程序使用率和人民陪审员参审率,调解率和调解案件申请执行率,降低案件数量和结案量,这些有些矛盾的指标,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应该优先提高的是哪一个指标,应当予以明确。相比之下,秦军士兵上战场的最主要工作非常明确,就是斩杀敌人的首级。

 

第二,激励制度的设计不应当仅仅包括福利待遇的提高,精神上的内在动力更能产生催人奋进的力量。比如完成一定工作量的本地干警可以享受多长时间的公休假,撰写一定数量调研任务的干警可以适当延长春节假期,甚至可以给没有对象的干警组织一些相亲会,同时树立法官的荣辱观,明白自己的工作的重要性,使法官在人生理想、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上有更高的境界,树立法律的信仰和忠诚,成就事业,实现人生价值,为了自己的荣誉而战斗。

 

第三,激励制度的设计要使法院干警各司其职,各司其职的前提是分工的明确,

 

法官与书记员之间的分工,业务庭之间的分工,办案部门之间与综合部门的分工,必须明确,只有在分工明确的前提下,才能使干警明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什么,明确的分工可以避免搪塞推诿,可以让干警意识到自己的职责是什么,出了问题之后有责任的承担者,而不是无人担责或出现一个冤大头。当分工明确之后,每一个干警都有自己的工作界限,这样既可以调动干警工作的积极性,又避免出现推诿扯皮之事。

 

第三部分 商鞅实行"严刑峻法"对法院归属文化建设的启示

 

历代以来,人们对商鞅实行严刑峻法多持负面性评价,甚至有人认为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导致秦帝国失去民心,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客观的讲,严刑峻法给秦国民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是商鞅变法对我们有意义的启示是他贯彻法令的坚决性。坚持有法必依,即使是太子的老师犯法,也要受到惩罚。

 

同样,法院归属文化的建设要坚持奖励和惩罚并举,一方面用厚重的奖励激励干警积极向上,另一方面以严格的纪律约束干警循规蹈矩,只有两者并重,才能造就一支既有战斗力,又纪律严明不会产生破坏力的队伍。为了规范司法行为,促使法官公正廉洁司法,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法官行为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五个严禁"等,相信只要这些制度规定只要严格落实,并坚持违法违纪必纠,对提升法院裁判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必有质的提升。

 

第四部分 商鞅变法的成功对法院归属文化建设的启示

 

商鞅作为一个卫国人,孤身一人来到秦国,他所能依靠的就是秦孝公的支持,但是秦国的世卿贵族等一大批既得利益者对商鞅变法百般阻挠,甚至是太子的老师,秦孝公的哥哥公子乾等对商鞅设置难题。但是商鞅变法还是成功了,为什么?

 

除去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之外,商鞅在变法一开始,就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商鞅怎样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呢?他采取了"徙木立信"的办法,""是迁徙、搬运,""是威信,信任。商鞅在国都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悬赏如果有人能够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老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因为这个事情很容易,赏赐很高,老百姓认为商鞅是在骗他们。商鞅就又宣布命令说:"有人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胆大的将木杆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即兑现诺言,赏给他五十镒黄金。这个事情传开以后,商鞅立刻取得了老百姓的信任,所以变法即使有旧贵族的阻拦,但大多数的老百姓是支持商鞅、信任商鞅、在加上国君的支持,正确的制度,商鞅变法成功了。

 

商鞅变法是对秦国政治、经济的一次大改造,使得秦国迅速提高综合国力,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一跃而成为诸侯之首。法院归属文化的建设,其目的是推动法院各项工作的长足发展,使得法院作为一个整体形成自己一套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工作能力、行为规范,从而使法院于其他社会群体区隔开来,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每一个个体产生一种强烈的向心力和对法院的认同感、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强角色意识并自觉付诸实践,提升个体成员的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从而完成法院整体工作能力的飞跃。相信只要我们拥有像秦军众志成城、同仇敌忾一样的士气,实现争创全省一流法院、向全国优秀法院迈进的宏伟目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