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黄海之滨的东台法院,素有“城市最靓丽的法治名片”之美誉。连续六年位居盐城基层法院年度综合考核榜首,连续四年被东台市委评为“综合先进单位”,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法院”、“全国司法公开示范法院”等一系列殊荣……

 

荣誉见证成长历程,更激励未来之路。在每年过万件案件的压力面前,如何实现司法效益的最大化、用有限的司法资源生产出最优质的司法产品,成为考验东台法院人智慧和勇气的难题。然而,他们一以贯之坚持的“创新创优创特色,求真求实求发展”理念,秉承的“司法有限,真情无限”情怀,让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有效地化解着难题。

 

民事集中宣判助力司法公信

 

2012615日下午,东台法院第九审判庭,该院又一新创举民事案件集中宣判机制正在试水——民一庭庭长赵建东组织对六起道损案件进行集中宣判。在看到统一的裁判尺度后,其中一位当事人陈某不无感慨地说:“过去文盲不行,现在法盲也要吃亏啊。以后再也不能有侥幸心理了,得及时缴纳交强险。”和陈某同样境遇的另外五位当事人在集中宣判后,也当场表示不上诉。

 

原来陈某在交强险期满后,为了省几百元的保险费,就没有续险。20123月,在收杂粮的途中,他却不慎将一名正在上初中的学生撞伤,并构成九级伤残。虽然只是次要责任,但原告起诉索赔八万余元的标的额着实让陈某傻了眼。

 

在一些群众的朴素观念中,原、被告只要就总损失按照交警的责任认定承担相应的责任即可,但这和“在交强险范围内不分主次责任”的强制性规定冲突。为此,陈某在送达、调解和开庭等环节中均不配合,甚至怀疑法官偏袒原告,一度扬言要上访闹事。然而,在审判实践中,诸如陈某的被告不在少数。如何让这些群众心服口服呢?关键是要让当事人真正理解法律,信任法官,相信司法的公正。通过同样的案例现场说法,教育、引导他们从内心遵守法律变得尤为重要。

 

经过实践摸索,该院于20129月正式出台了关于民事集中宣判的规则,对宣判机制的启动、程序和注意要点等予以明确。至今,该院已集中宣判9次,息诉服判率同比增长5个百分点,推动了司法公信的稳步提升。

 

关爱未成年犯传递司法温暖

 

1987年在盐城地区率先成立“少年审判合议庭”,1996年又率先组建独立建制的“少年刑事审判庭”,2008年成立“少年综合审判庭”……二十多年来,东台法院少年审判工作始终走在前列。

 

组织法官进学校,担任法制副校长,与技校、职校等普法教育重要阵地共建“法制教育基地”,通过法制课、模拟法庭、图片展等多种形式,帮助青少年树立良好的公民道德和法律意识,自觉远离违法犯罪活动。开展“亲情三联动”,坚持每年组织警官、法官、家长共赴省少管所,为服刑少年犯送去学习书籍、生活用品,鼓励其好好改造、早日回归社会。针对未成年犯的个体情况,法官与其信件交流,送去温暖。20085月,该院在苏北基层法院率先建立了“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向经济条件差、生活陷于困境的部分涉案未成年被害人伸出援助之手,让其感受到司法的人性光辉。

 

当走进该院少年审判庭时,那人性化的圆桌审判、两侧墙上充满温馨的寄语等,不仅让人记忆深刻,更拉近了法官和未成年犯的距离。小杰,一名坐在圆桌旁参加庭审的普通未成年犯,却在第一时间将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好消息告诉了东台法院的法官妈妈。高三那年,年轻气盛的小杰因为和同学发生了口角,盛怒之下伤了人。高考前夕,眼见着同学们都在紧张奋战、最后冲刺时,他却为自己是个缓刑犯而倍感失落。回到家中,父母唉声叹气,“怎么会生了你这个儿子”、“十二年的书都白读了”等话语,句句都刺痛了小杰的心,令他后悔无比。然而,就在高考的前一天,事情却出现了转机——东台法院少年庭的法官妈妈送来了准考证。原来,法院考虑到小杰动手伤人是一时冲动,后来又诚心悔过,应该给他重新做人的机会。于是,主动和教育部门协商,为他争取到了高考的资格。作为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东台法院的法官们正是如此日复一日地用司法的温暖将关爱传递给每一位未成年犯。

 

道德评议机制彰显司法柔情

 

道德评议就是在人民法庭的巡回审理中,邀请当地具有较高威信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组成道德评议小组,从道德的角度对案件和当事人的行为进行评议,促进案件的调解。这是该院6个人民法庭继诉警对接机制后,在基层审判实践中融情于法、吸收社会力量参与调解的一大创举。

 

李、何两家是邻居,沿河而住,对外唯一的出口就是一座两米宽的小桥。后来靠桥边的李家建鸡舍,导致以开农用拖拉机为业的何某无法正常出入。双方闹到法庭,最终李家被判向后两米建房。哪知,随着河岸渐渐被侵蚀,何某的农用拖拉机仍很难通过。此时,李某以履行了判决书为“挡箭牌”,再也不愿退让半分。这下,何某的生计又受到重大影响。为此,他从村里找到镇里,又闹到市里。一时,毗邻的两家人,对抗情绪相当强烈。

 

解铃还须系铃人。镇分管领导只得向法庭求助,请法庭出面协调。唐洋法庭庭长徐刘根考虑到这是一起熟人间因小矛盾激化的信访案件,便决定采用道德评议机制。评议开始后,在当地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评议员们从和为贵、远亲不如近邻等传统观念的角度力劝两家互谅互让,从而为调解奠定了基调,也使双方渐渐撇开矛盾、共同寻求折中的方案。最终,在法官的主持下,双方接受了众人的劝说和协调,终于达成调解协议:基于鸡舍建造成本并不高,重建费用由何家承担三分之一,李家承担三分之二,重建时由何家出人帮忙李家做小工。

 

据统计,自施行道德评议机制以来,唐洋法庭先后巡回审理各类纠纷160件,化解重大涉诉信访案件3件,调解率达80%以上。“将大部分矛盾化解于村居,节约诉讼资源,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有效维护社会稳定,这一方式确实可行。”省法院党组成员、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谢国伟对该机制给予了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