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法官们以三尺法台为依托,以母亲般的心怀,关心爱护这些犯错的孩子。

 

在这里,法官们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通过"圆桌审判为主轴,前后延伸为辅助"的工作新机制,使未成年犯的人生扬起了新的风帆。

 

据统计,近三年来宿城区法院共判处少年犯125人,其中适用非监禁刑57人,占45.6%以上,再犯罪率不到1.3%

 

选好思想转化的"切入点"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首先要了解其走上犯罪的深层次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小伟(化名)伙同他人驾驶汽车在宿迁经济开发区、宿城区等地盗窃他人摩托车,被盗摩托车经鉴定累计价值37000余元。

 

办案法官通过案卷和走访了解到小伟一贯表现较好,没有犯罪前科,系被他人教唆参与盗窃,并具有自愿认罪等法定和酌定从轻处罚的情节,最终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七个月。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起诉到法院后,法官通过走访近亲属,了解未成年人犯罪前的表现、犯罪原因及家庭环境,并坚持在庭前组织家人与未成年被告人见面,促使其端正态度,正确认识自己行为对家庭、对社会的危害。对于因未成年人犯罪而生厌恶情绪,表示不管不问的家人,先从他们的思想工作做起,促使他们转变态度,积极参与改造帮教。

 

其次,通过走访未成年人生活、学习、工作所在村居、学校、企业,对其日常行为表现、学习成绩、受教育程度和思想接受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并查明家庭情况及主要社会关系,了解村居、学校、企业对未成年犯进行帮教所采取的态度及参与配合的程度,查明是否具备帮教条件,为以后的案件处理打好基础。

 

未成年犯行为品格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改造的难度和效果。为此,法官们对每名未成年犯,都注意走访与其关系密切的伙伴、同学、朋友,了解其日常行为表现、个人性格特征,了解有无吸烟、酗酒、上网成瘾等不良嗜好,调查未成年人犯罪前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做到教育时有的放矢。

 

只做这些还不够,法官们通过走访未成年犯所在的辖区派出所,了解其本人和家庭成员有无赌博、酗酒滋事、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记录,有无犯罪前科,家庭内部有无家庭暴力情况发生,并对家庭情况及重要社会关系进行调查核实,有针对性地进行感化、帮教奠定基础。

 

找准思想教育的"共鸣点"

 

法官们根据未成年人可塑性强的特点,总结实行了案例警示、亲情感化、同案感化、"寄语"感化等感化四法。

 

案例警示法就是通过庭审中宣讲典型的案例,播放警示资料片,让未成年人通过鲜活事例,感悟犯罪的社会危害、法律制裁措施的严厉和失去自由幸福的痛苦,促使他们认罪、悔罪。

 

亲情是纽带,通过与未成年人的家人沟通,在犯罪成因等方面达成共识,通过近亲属参与法庭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从家人的诉说、亲人的泪水中感受自己行为给家庭和亲人造成的痛苦,从亲人的关怀中体会亲情的温暖,从内心深处认识自己的错误,悔过自新。

 

未成年人犯罪许多是结伙作案,有些同案犯甚至是平日的同学好友,彼此间容易交流。为此,法官们注意区分被告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其中认罪态度好、悔罪深刻的被告人在庭审过程中谈自己的认识和今后打算,感化其他未成年被告人。

 

如小可等3名未成年人寻衅滋事案,3人均系在校学生,其中小可还是校团干部,当天几个人在一起喝酒后而发生打架和砸他人摩托车的。审理案件的法官在庭前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逐个与被告人谈心,了解其思想情况,发现小可家庭比较困难、自尊心特别强、悔罪非常深刻。于是,庭审理过程中,法官就让他首先谈自己的认识,从而引起其他被告人的共鸣,3名被告人均当庭表示认罪伏法,经判处缓刑重返校园后,在学校都表现良好。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法官们对判决书制作提出了特别的要求,除了一般案件的程式化内容、法庭教育内容外,均附有"法官寄语",对未成年人及其家人进行劝导、感化。

 

"法官寄语"里,法官不再是冷冰冰的审判者,而是他们的大姐、知心朋友在指出他们的错误,鼓励他们不要自暴自弃,改过自新。那些被判决的未成年人及家里人经常跟审判人员说,"法官寄语"就象是他们亲人的来信一样,每一句话都说到他们心坎里,他们会经常拿出来看一下,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再犯错误。

 

筑牢人格转化的"支撑点"

 

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经过庭前、庭审教育,往往痛苦流涕,表示要改邪归正。但是,有些未成年人因受到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诱惑,或受以前作案的同伙拉拢而管不住自己,往往重新走上犯罪道路。

 

庭前和庭审中的工作只是开了一个头,更重要的是判决后的帮教改造。

 

宿城法院对判处的每一名少年犯均建立思想汇报、家庭重大变化等档案,并且根据案件的类型、刑期长短、是否监禁等方面分类管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教。对表现情况好的予以鼓励,发现情绪波动的,及时与少年犯及其家人谈心,共同采取措施。出现不良苗头,邀请工会、妇联、心理等方面的专家共同做工作,鼓励他们早日走出阴影,步入生活正轨。

 

小亮在缓刑考验期内,他母亲发现他留了长头发、有时夜间外出回家较晚,担心他又有不良苗头,即打电话找到刑庭副庭长王梅玲说出了自己的顾虑。王梅玲听说后,随即利用周末的时间把小亮找到办公室,耐心细致地与他谈工作、谈思想,同时委婉地说出了他母亲的顾虑,小亮感受到了父母和法官对自己健康成长的期望,很受感动,并表示今后一定积极向上,加强学习和修养。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法院在与少年犯及其家人的联系方式上也进行了创新,采取电话联系、网络QQ等多种联系方式加强感情沟通和交流。法官们就利用节假日和晚上的时间与少年犯进行网上交流,通过对青少年关心的问题进行互相探讨,激励他们走上自新之路。由于这种方式新颖,深受他们的喜爱。

 

未成年人的教育改造既需要情感上的感化,有时更需要实际关怀与帮助。在困难时给予他们的必要的扶持和帮助,更容易引起他们心灵的感激。

 

法官在回访17岁的少年犯小虎时,发现其愁眉苦脸,情绪低落,问他原因却不肯说。法官随即来到他家中了解情况,原来他的父亲因生病住院,将家中的积蓄全部花光,母亲缺乏工作技能,家里经济陷入十分困难的境地。了解情况后,该法官向院领导进行了汇报,为小虎家争取了低保,并为小虎联系了一份工作,解决了小虎家的燃眉之急。后来法官到这个单位回访时,单位的领导一个劲说小虎工作扎实,干活肯出力,没有一般孩子的娇气。殊不知小虎以前就是因为觉得打工太累,想不出力挣大钱才走上抢劫犯罪道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