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稳定,地处经济发展前沿的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顺应时代发展新形势,2010年率先延伸法院触角,对接小海、竹行、新开、中兴四个街道和南通农场,建立五个法官工作站,走访、调解、问暖、谈心、开庭,清脆的法槌打破了乡村的宁静,悦耳的笑声却又将槌声淹没。

 

人民的幸福离不开内心的舒畅,开发区法院践行群众路线,探索管理创新思路,道路交通事故、劳动争议、外来人口集聚区三个巡回法庭,外向型经济服务站、涉迁便民、涉军维权、苏通科技产业园四个法官工作站相继揭牌,专心化服务架起与民众间一座座连心桥。

 

12个工作站布局全区,工作站成为百姓心中的维权驿站、企业眼中的咨询平台、党委政府的发展保障。矛盾排查、预警前移,纠纷调解、化解前移,一桩桩干戈化为玉帛,一起起恩怨冰释前嫌。

 

这是在外来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区四海家园巡回法庭发生的一幕,一起蹲在地上进行的特殊调解。原告是来自宿迁的60岁的老汉,三年前他在某企业打工的儿子突然死亡,突如其来的噩耗给老汉带来巨大打击。儿子死亡是否构成工伤,赔偿数额如何确定,矛盾双方一直协商不下。

 

为了及时化解纠纷,法院与大调解中心等相关部门一起开启了诉调对接程序。调解当日,老人一进巡回法庭便蹲在法庭的角落里,沉默不语。法官主动上前搀扶他入座,但他一句话不说,坚持蹲着,原来因为脊柱疾病,老人不能长时间站或坐,只能蜷缩蹲在地上。了解情况后,法官立刻和书记员一同蹲在老人旁边,耐心的倾听老汉的想法和要求,原告等也都蹲下参与到调解过程中。

 

蹲着的调解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也悄然化解着双方的恩怨。调解协议达成了,当法官蹲下身子将调解协议递给老汉签字时,一直蹲着的老人站了起来,他说:我没想到法官能蹲在地上替我这老头子主持公道,这个字我得坐着签。

 

工作站的温情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用院长陆沈东的话说,我们要把工作站建成当事人可以信赖的心灵港湾。那是拆迁安置纠纷的原告施大娘,给涉迁便民工作站送来一篮花生,盛载恩情。因年代久远,手续不全,老人的权益从证据的角度难以保障,外地类案已造成多人上访,涉迁便民工作站法官能动司法,情理并用,透析法理,老人权益得到维护,受伤心灵得以安慰,涉诉信访有效避免。

 

这是来通投资的外资企业,给劳动争议巡回法庭送来鲜艳锦旗,满载谢意。“本地外地公正判,公正执法司天平”,因习俗不同导致对合同条款理解有差异,数百工人因工资额聚众闹事,拉闸断电影响生产,驻站法官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走进企业巧调解,力促谈判早成功,有力维护了开发区优良的投资环境。

 

那是小海镇老李家螃蟹池边,日薄西山傍晚时分,老倪兄弟还在为十米地争吵不休,历史让事实蒙上了尘埃,竹行工作站法官来到田间地头,现场勘查尘封多年的分界线,耐心调解说服,两兄弟握手言和,亲情的回归使两人愁容换笑脸。

 

这是四海家园入门处,暮色降临,打工人员欣然回“家”,开发区法院的“法律夜市”也在路灯下中悄然开市。“我国庆节加班的工资应该怎么算啊”,“我有一个同事在下班途中遇到车祸,这个算不算工伤”,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周末,法制讲座准时开讲,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讲解如一缕缕甘泉滋润着打工者渴望知识的心灵。

 

一年来,依托12个法官工作站,开发区法院创新社会管理之路越走越宽,构造亲民化服务平台、打造便民化服务载体、制定利民化服务措施、形成惠民化服务机制,小小工作站,扬着浓浓暖意,成为群众温情避风港。

 

明天,开发区法院将在巩固社会管理创新成果、探索社会管理创新规律、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之路上昂首阔步前行,谱写出社会管理创新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