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萍工作法”演绎法官的情法人生
作者:孙莹 王明新 发布时间:2011-03-04 浏览次数:1001
全国法院系统去年开始推行的“陈燕萍工作法”——“望、闻、问、切 、笑”五字工作法。用心去感知,用心去办案,掌握案件处置的主动权,争取案件的最终妥善解决,化解纠纷,在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认真履行人大代表职责
从2008年1月,陈燕萍光荣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她说:“这是对我一个新的挑战,我从一个法律工作者的角色又增添了一个人民代表职责,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之余,我必须广泛听取民意、走访、调研。”在前三次两会上,陈燕萍为法院以及其他行业提出了可行性较强的建议,部分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得到落实。
平时生活中,“察民情、听民声”已成为陈燕萍工作生活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众多个案都反映出一个不可忽视的同类问题时,陈燕萍便会加以注意,深入基层进行调研,最后集结成可行性议案,带到全国两会上参政建言,反映基层群众诉求,纾解民生难题。
在平时办案过程中,陈燕萍留意到,一些涉及交通肇事、人身损害赔偿、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劳动保护和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在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往往确实没有履行能力,此时,申请执行人再次面临“有苦无处诉”,在非常困难的境地往往采取极端手段。陈燕萍调研后,认为这中间缺乏了制度性的救助措施,致使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得不到法律的及时保护。
陈燕萍调研全国情况后发现,一些地方建立了“特困群众执行救助基金”,但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救助基金的法律地位不明确,资金来源没有保证,救助基金数额不均衡等。经过缜密思考,陈燕萍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特困群众执行救助基金”,并从法律制度上给予明确,使其成为通行的制度。财政、民政等政府主管部门,就“特困群众执行救助基金”的设立程序、资金来源和资金数额,出台专门文件给予规范和保障,真正使该救助基金有稳定资金来源,长期发挥作用。去年,陈燕萍在全国两会上郑重递交了此议案。
如今,一个针对刑事被害人的救助机制在靖江已然运行。
基层法官的“热线工作室”
陈燕萍的电话总是很多,工作室电话、私人手机的每月通话记录居高不下,大部分电话内容都是在协调纠纷或是答复求助。越来越多在生活中遇到困境的人,将求助目光投向了陈燕萍。她的同事笑称,她的办公室可以叫做。
在一起离婚案件中,一名外地女子与丈夫离婚,因丈夫家拆迁,女子面临无房居住的困境,几乎走投无路。陈燕萍为此辗转多个部门,协调政府安置房,牺牲了一个又一个难得的休息日。最近,这名女子终于搬进了一处满是阳光的安置房,陈燕萍的“好大姐形象”从此刻在了这名女子的心里。
和这名外地女子一样,很多人带着烦恼、忐忑的心情来到法庭,陈燕萍总以真诚的微笑相迎,请坐、倒茶,“坐下来,有话慢慢说”,温温和和的一句话便可让对方渐渐舒缓急躁。
诚如“陈燕萍工作法”所阐述,其科学实质在于始终坚持人民法院的人民性,将群众路线贯彻到审判实践中,将群众感情贯穿于办案全过程,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真正把人民满意作为根本的评判标准。事实上,要做到法理、情理相结合十分困难。每次立案后,陈燕萍事必躬亲,尽快赶到纠纷发生地,查看现场,向村干部、邻居、当事人双方了解情况。在处理相邻关系、房屋买卖纠纷、承包合同纠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等案件时,坚持现场必去、四邻必访,做到案子结了,当事人的心结也打开了。
往往一个普通的日子,陈燕萍要接待来访、求助者数十人。在她的脸上,人们永远看不到厌烦情绪,她对来访、求助的每一个当事人皆是竭尽全力给予悉心解答。生活里,总有一些人在某些误区上走进极端,陈燕萍从不掉以轻心,她化身成心理疏导师,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工作方式进行适当合理的心理疏导,让他们走出“牛角尖”似的困境。而在一些事件上,陈燕萍如果发现确实是相关部门存在问题,她则立即迈出工作室,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如此,一步步成功化解数起矛盾。
去年夏天,陈燕萍拆开一封求救信,写信人是一名刚刚换肾的女孩钱佳慧。佳慧眼看着父母为自己欠债累累,合吃一份五元钱盒饭,流着泪在无菌病房里,写信向陈燕萍求助。看完信的第二天,陈燕萍便动身前往上海第一人民医院。
第二天中午12时许,陈燕萍来到无菌病房的玻璃门前探望,戴着口罩的佳慧脸上顿时绽开笑容,走到玻璃门前。陈燕萍的眼眶红了,她朝佳慧频频竖起大拇指,透过玻璃门轻声安慰:“我来看你了,你要继续坚强,不要哭!一定要有信心!”而后,在陈燕萍的倡导下,佳慧接受到了越来越多社会好心人的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