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胜:法院破解涉诉信访十字诀
作者:梁永胜 发布时间:2009-07-17 浏览次数:2172
涉诉信访工作目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是法院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牵动着整个法院工作大局。宝应法院在化解涉诉信访案件时,始终抓住信访工作的脉搏,灵活机动,运用“听、问、看、跑、亲、快、恒、解、冷、准”十字诀,化解了一个个信访难案,上半年重点交办信访案件,转办信访案件,息诉率全部100%。
“听”。这是信访接待工作的关键,如同一篇文章开篇,关系到整个文章全篇。首先要听诉,要耐心的听清信访人的陈述,哪怕是叨叨不絮,这也是对信访人的尊重。其次听泣,信访人在诉述激动时,有泪无声,要主动劝说,为其递上毛巾,送上一杯水,稳定其情绪,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听声。从信访人的陈述中,听信访人的真实意思,从初信初访的“声”中,找出解决的症结,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问”。这是信访接待工作技巧所在。首先要问明。信访人所请求事项是否属法院管辖,如不是,可引导其到相关部门寻求解决,不能一推了事。其次要问准。信访人来访要从问中掌握准其动机、目的。第三要问清。要把信访人的请求事项问清,不能遗漏。
“看”。这是信访接待工作必经程序。首先看材料。对信访人所递交的材料要仔细的看,看清信访人的真实意图,理出头绪。其次看卷宗,要化解信访案件,承办人要熟习案情,通过阅卷,了解案情,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等于拿到了化解纠纷的钥匙。第三看现场。对相邻纠纷,界址纠纷等,要去实地勘查,杜绝坐堂办案,既避免了隔山买牛,又防止先入为主,只有通过实地调查,才能掌握化解矛盾的主动权。
“跑”。这是信访工作的真本领。对于在法律之外,情理之中的诉求,就要通过跑才能得到彻底解决。跑部门,争取外界支持,跑资金,解决信访人的实际困难。信访人跑多了,就会把怨气集中到法院,还会越级跑,不利于信访案件的化解。只有我们的多跑,才能换得信访人的少跑。
“亲”。这是信访接待工作的关键。首先要亲民,要怀着亲民的感情来做好信访工作,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亲民才能爱民,爱民才能惠民。其次要亲近,俗话说“锅不热、饼不靠”。只有亲近信访人,才有化解的转机。第三要亲情,在信访接待中要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一个信访人,如果他是我的亲朋,你就会带着满腔热情去接待,去化解,从而换来信访人的理解和支持。
“快”。这是反映出信访工作的工作作风。首先是快办。对于人民来信来访要快办,做到事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不能“泥牛入海无音讯”。其次出手快,对信访案件要争取“快刀斩乱麻”防止新案拖成老案,新户变成老户,当断则断,不断则乱。第三快结,要按照国务院《信访条例》规定时间要求,加快结案速度,打歼灭战,防止越积越多,旧案未结,新案又积,尾大难甩。
“恒”。这是反映信访接待工作的特点。信访接待所接待的是一批特殊群体人,还包括一些偏执性人员。信访接待人员首先要有耐心,要耐心听述,心平气和的接待,耐心的释法,做思想教育工作,耐心的疏导,努力钝化矛盾。其次要有恒心。化解一个信访案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通过仔细,反复的做思想工作,甚至还要承受压力和委屈。“蜻蜓点水”,不横下心来,是难以化解信访案件。第三,要有信心。尽管信访案件时间长、难度大、困难多,但维护稳定是法院首要任务,要看到党对信访工作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要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理念,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解”。“案结事了”是信访工作所追求的目标。通过解“三结”,使信访人息访服判。首先解理结。信访人总认为自己有理,接访人要通过释法,对照法律条文,逐句解释,讲情理更要讲法理,拨去信访人头上的雾水。其次解利结。信访人总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为了一个“利”字而无休止上访。接访人要从“利”字入手,对生活确实困难的要救助到位。第三解心结,信访人不为名,也不为利,有时只是为争一口气。接访人则要从情入手、从理着眼、剖析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处事哲理,只有心结解了,气才顺,事才了。
“冷”。这个“冷”字是有别于接待当事人时的冷面,这是信访工作中特殊的方法。信访案件不同审理执行案件,要对症下药,有的信访案件要通过冷处理后,反而受到良好的效果,不抓时机,不看火候,一味追求“热”,反而欲速不达。一定要因案而宜,因人而宜,切忌“一刀切”。
“准”。这是信访工作的核心。首先要吃准法律,对信访人的诉求,要对照法律,是否符合法律是我们信访工作准则。其次掌握政策要准。不同时期国家政策不同,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不离开当时实际,不能用现行的政策去解决过去的问题,要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实事求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第三打击要准。对无理上访户,违法上访户,在宣传法律教育无果的情况,争取果断措施,严厉打击,起到打击一个,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对于问题已解决,又以上访为要挟的严惩不贷,以维护良好的信访秩序。
涉诉信访工作系着社会千家万户,只要信访工作人员怀着一颗平常之心,一颗亲民之心,一颗关爱之心,就不会使初访变老访。同时,我们不要抱怨过去,要以坦荡之心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杜绝新访的发生,心系百姓,关心百姓疾苦,“信访”将会成为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