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人数呈现逐年增多,并且向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发展的趋势,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危害。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主要是家庭,对人性格最易发生影响、而且影响最深刻的是家庭。家庭的影响主要是发生在父母的养育态度、父母自身的言行举止以及家庭的气氛上。从司法实践来看,一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行为及性格特点,绝大多数与他们的家庭有关。

(一)过分宠溺的家庭。其子女的性格具有明显的任性、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有类未成年人一旦步入社会生活,很容易以自私的、任性的态度不顾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从而发生违法犯罪的行为。若其父母是领导干部或大款之类的人物,则表现的更为突出。

(二)简单粗暴的家庭。其子女最容易形成粗暴冷酷的性格。这类未成年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矛盾时很容易发生粗暴的攻击行为,并因此导致违法犯罪。这些人大多是处在父母文化低、工作不稳定,且性情暴烈的家庭里。

(三)父母形象不佳的家庭。由于父母行为不庄重、不检点,没有建立正常的权威形象,使得未成年人形成不良的性格而导致异常行为(包括违法犯罪)的发生。

(四)气氛异常的家庭。家庭气氛异常主要是由于夫妻不和,争吵或离异,以及一方早逝所引起。由于夫妻关系冲突或异常,他们很少关心子女;同时这种家庭中的儿童由于家庭的不安定,缺乏温暖,易形成感情冷漠、烦躁、孤独怪僻的性格。

(五)经济困难的家庭。这些家庭父母无稳定收入,谋生艰难,小孩中途辍学的很多。这类家庭很容易促使孩子很早涉足社会,外出打工。由于缺乏正常家庭教育,他们中很多人误入犯罪群体中,男性未成年人多半以盗窃,诈骗为营生,女性未成年人则以卖淫为“职业”,且这些人违法犯罪的意识很浓厚,改选教育的难度很大,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

家庭教育的作用,主要是正确教育与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判断是否的能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注意:

1、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正确的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成长是极其重要的。有资料表明,大部分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造成,使未成年人形成逆反心理上,或暴力对抗或悲观厌世,对他人和自己的生命都漠然。溺爱、放任、打骂和要求高等方式对未成年人的教育都是有害的,应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践证明,少年儿童时期的教育,尤其是学龄前教育,对形成、塑造一个人未来的思想、性格和品德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而这个时期的教育,迄今为止在任何国家都不是家长以外的任何人或机构所能代替的。

2、树立良好形象。家庭中的社会化作用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未成年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未成年人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能力较弱。所以父母有赌博、卖淫、嫖娼等不良行为,都会给子女带来不良行影响。

3、增加家庭和睦,加强沟通与交流。家庭气氛可以成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和睦、不和睦或冲突的家庭气氛,与违法行为率关系甚大。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经常吵骂、厮打,弥漫着一种冲突或不和谐的气氛,会给子女带来极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长此下去会造成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等人格障碍。作为父母而言保持和睦和家庭气氛,首先要父母等长辈间的互相尊重,加强沟通与交流,其次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要经常沟通与交流。对子女在成长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要及时和发现,通过与子女的沟通,并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将不好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