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法院:书香法院美名扬
作者:卜巧莹 发布时间:2013-09-10 浏览次数:1663
9月2日,淮安市淮阴区法院被江苏省总工会授予“职工书屋”示范点,一张“书香法院”的优质名片,已成为内聚人气、外树形象的职工文化品牌。
近年来,淮阴法院狠抓司法能力建设,苦练内功,夯实基础,以能力的提升促进工作水平的显著提高,以作风的改进促进司法公信的不断增强。
倡导一种好学风
中午时分本是法官的休息时间,可在淮阴法院图书室里,却发现很多法官正忙着“充电”,有在专心学习最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有在本届行政法学研讨会撰写论文的,也有青年干警为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做准备,还有的干警埋头苦学奋战着即将到来的司法考试……这里成了他们汲取知识的沃土。
据介绍,这里馆藏图书万余册,各类报刊杂志100多种,走进一排排书架,感受众多书籍散发出的韵味,对于爱书的人来说,实在是一种享受。
“只要是干警需要,对干警有帮助的书籍,不论是昂贵的工具书,还是最新的综合性图书,我们也要想方设法为大家置办齐全。”党组成员、副院长王洪说道。
“诉讼法”、“各国法律制度”、“刑事案件证据研究”……笔者注意到,每排书架上都清晰地标着书的类别,查阅起来很方便。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职工书屋”经过改造,新增了电子阅览,每名法官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查到齐全的法律期刊资料。许多法官享受着“忙中偷闲,且向书中寻觅”的美好快感,读书学习、读书修身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该院还组织开展“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心得,自撰一条格言警句,提一条利于法院工作建议”的“四个一”主题读书竞赛活动,要求每一位干警把读书作为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丰富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文化品位。
“时代快速发展,知识爆炸性增长,‘弱水三千,我取一瓢饮’,唯有读书,可让我探究无尽的甘泉。”一位干警在自己的读书心得中写道。
坚持一项好制度
该院在实践中认识到,文化本身不具强制性,必须通过制度的建立来约束、规范、提升法官的思想行为,引导法官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责任意识。“青年法官导师培养制”也是一大亮点!
“从大学毕业到淮阴法院工作,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这里的学习氛围竟比学校还浓!”刚毕业不久的小戴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青年法官导师培养制跟学校读研不一样,研究室滕主任就是一个“书虫”,做他的徒弟,阅读量也要非常大,不然跟不上与他对话的脚步。导师坚持雷打不动召开读书沙龙,做到有安排、有记录、有检查并在结业评价时兑现奖惩。
读书沙龙有时安排在双休日,不可避免地对很多法官家庭生活带来影响,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学习的热情。闲庭信步之余、导师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座心灵的桥梁,沟通了知识,传递了友爱,这种“头脑风暴”的交流形式,很受年轻人推崇。原本读书沙龙仅涵盖审判执行工作领域,后又增加了廉政纪律、文学艺术、科教礼仪等新的读书范围。
“法官不能局限于读哪一种书,没有海量的读书量,没有独立的思考,我们怎么能保证思路水平比当事人和律师技高一筹,当好他们的审判官呢?”滕威主任笑着说。
与此同时,该院还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小培训”,每月一次“庭审观摩”;逢双月举办一场“青年法官论坛”;每季度组织一次“审判调研工作研讨会”和“业务大练兵、技能大比武”活动;每年开展一次庭审过程、裁判文书、涉诉信访案件“三评查”活动。
践行一条好路线
学以致用。提升素质,根本还是在于服务群众。该院结合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鼓励青年法官走基层,转作风、接地气,深入群众、学习群众、服务群众。
该区头堡村75岁的刘大娘,一直与大儿子共同生活。今年初,因家庭琐事产生矛盾,大儿子停止对老人的赡养,人民调解员一直调解未果。近日,老人无奈将大儿子诉至法院。
该院南陈集法庭的小秦主办此案。他与结对大学生村官经过一番设计,在村部摆放精心制作的赡养、扶养宣传展板,并结合此案现场开庭,使这起纠纷很快得以化解,社会效果非常好。许多旁听群众深受教育:不把老人逼得走投无路,老人是不会把你们告上法庭的,子女赡养老人天经地义,是法律规定和要求的!
巡回审判、送法下乡、定期走访……该院通过各种方式组织青年法官下基层,锤炼群众工作能力,改进司法作风。人民群众打心眼里欢迎,走基层的青年法官们感触很深:“通过下基层,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能把自己书本上学习的东西用于实际,能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他们解难,感到很有成就感。”
干警们的办案手记和案例报道,多次刊发在《人民法院报》和《江苏法制报》上,雪片般累积的文章是法官们勤奋读书、扎实思考的见证。“只有多动笔,只有多实干,所学的东西才能最大程度彰显价值!”院长尤铁梅在一次沙龙的即兴发言,已经成了很多青年法官的信条。今年以来,淮阴法院在国家、省市级媒体上已发表了537篇相关文章,发表调研文章43篇。8月份,被省高院表彰为全省法院新闻宣传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