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来自福建,有着南方人的细腻和婉转,他来自军营,带着军人的刚毅和果敢。10年前,为了实现人生梦想,团副政委的他毅然选择到法院当了一名法官。十年了,他从书记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很艰辛,但每一步都被他走的异常精彩。十年来,他连续获得省人民满意法官、调解能手等20多项殊荣,荣立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他就是军转干部、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蔡裕华

2007年初,徐州市委书记徐鸣在全市法院工作会议上说:“徐州是一座兵城,每年都有大批的转业复退军人到地方各条战线工作,希望广大转业复退军人蔡裕华法官为榜样,在新的岗位上作出新的成绩”。

从一呼百应的团首长到给20多岁的年轻法官当书记员,巨大的落差面前----

他保持着军人知难而进,永不服输的本色

1997 年,蔡裕华从部队转业到市中级法院工作。因为没有审判职称,他当了一名书记员。岗位变了、职务变了、环境变了,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不再。从手下有千把号人、一呼百应的团首长到给20多岁的年轻法官当书记员,巨大的落差让许多与蔡裕华同期转业的战友为他鸣不平,劝他找领导谈谈,调换个工作岗位。但21 年的军旅生涯,炼就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军人的“基因”早已沉积到他的血液中去.从转业到法院工作的第一天起,他这个中级法院年纪最大的书记员甘愿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从最基本的审判业务知识学起。

一年多的书记员工作,无论是给法官做庭审记录,还是帮助法官整理材料,装订卷宗,每一件事他都做得认真细致。当时由于书记员少,而法官多,他几乎成为五、六位法官的书记员。但是他认为,给不同的法官做记录,可以学到各个法官的长处,可以学习不同案件的审判技巧。他在工作之余,刻苦学习审判业务和审判技巧,2年时间里,他取得了法律本科学历,而且一次就通过了审判员资格考试,拿到了通向他真正法官生涯的通行证。

此后,学习更成为蔡裕华工作的内生动力。他在办案中注意审判知识学习,虚心向周围的同事学习请教,遇到复杂疑难的案件,更是扩大交流范围,主动向有关专家讨教。

20057月,他受理了一起合伙纠纷案件:原告与被告合伙做生意,后原告提出退伙,起诉要求被告归还7万元投资款。一审期间,被告采取欺骗的方式,让原告在一张白纸上签名后复写成和解协议,称原告自愿放弃投资款并承担诉讼费用。但法院审查后没有确认协议的效力,判决被告归还原告7万元。

被告不服,上诉到中院,并申请对签名进行字迹鉴定。鉴定结果签名确实为原告书写。最后蔡裕华接手这个棘手的案子,他重新进行了法庭调查,查看和解协议签订的现场,并多次向公安经侦部门的专家请教,最终认定该和解协议从形式到内容均存在问题,法庭不予被认定,判决维持原判。被告当时情绪非常激动,但当他看到证据确凿、说理透彻的判决书后终于口服心服。后来,这份判决书被中院评为优秀法律文书,还被某大学的法政学院拿去作为法律文书写作的范文。

甘于付出、甘于寂寞,但不甘于平庸。蔡裕华用勤奋和刻苦完成了人生的转折,并创造了新的辉煌,他连续三年每年调解案件都超过200件,使徐州中院民事案件调解率连续三年在全省排名第一。他连续5年创造了徐州中院的“五个之最”:结案数量最多、办案质量最好、案件调解撤诉率最高、案件审理期限最短和当事人信访申诉率最低。

民事案件很多都是的婚姻、邻里、赡养等纠纷,在这些外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案子” 面前----

他象呵护飞行员那样关注和善待每一位当事人

蔡裕华在部队是飞行团的副政委,专门负责做飞行员思想工作。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经历,使他具有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的思想情感,炼就了耐心、热心、细心、关心的做思想疏导的方法和本领。

成为法官后, 蔡裕华把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广泛运用在审判实践中。他所经手的民事案件很多都是工伤、医疗、离婚、赡养方面的案件,这些在外人看来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案子”,但蔡裕华说:“这些案件看起来很小,但对当事人来说,却比天还大,每一起诉讼都关系着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也同样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宁。他把过去对飞行员的细致和感情全部倾注到打官司的群众身上,专注的倾听、真诚的关心、耐心的释法。

一天.蔡裕华开庭调解一起婆婆诉儿媳返还房产证件的案件。开庭前他发现原告婆婆年近70,身体残疾,腿脚不方便。原计划是安排在三楼的十六法庭调解,于是立即与其他审判庭协商,临时决定调到楼下的第七法庭调解。作为被告的儿媳看到法官都这样照顾老人,受到触动,庭还没有开,儿媳就说同意和解,答应下午就把房产证还给婆婆。

一个冬日的上午,蔡裕华象往常一样在840分开第一个庭。当他走进法庭开庭时,得知两个家在丰县的当事人为了赶时间到法院开庭,当天凌晨4点钟就起床往法院赶,连饭都没有吃。他得知这一情况后,赶紧让双方事人先去吃饭,自己坐在法庭等着。从此以后,县区的案件他都放在上午10时以后或下午开庭。目的就是为了让当事人早上在家能吃上早饭,晚上回去能吃上晚饭。

虽不是每个诉求都可以如愿以偿,但人文关怀却能暖人胸膛。无论是经他调解后握手言和,还是调解不成转由其他法官审理,凡是经过蔡裕华调解过的当事人,甚至到过他所在的十六法庭旁听过的人,都被他的真诚和付出所深深感动。他讲起理来轻声细语,娓娓动听,话里话外透着亲切,说起法律来条理清晰,柔里带刚。他在审理案件时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总是能深深地打动当事人,就像一股清泉流淌在心间。许多当事人在走出法庭时都由衷地说:“蔡裕华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和信任的法官。”

有人认为二审民事案件达到50%的调撤率简直是神话,面对挑战-----

他充分发挥了在部队做思想工作的优势

三四年前,徐州中院提出民事案件调解撤诉率要达到50%目标时,有人认为这是无法实现的神话。而从事审判工作时间不长的的蔡裕华不仅把所办民事案件的调解撤诉率提高到70%以上,而且经他审理的案件没有出现一起错案,没有一被上级法院发回改判,没有一件被投诉或者被举报。

他的同事说,老蔡真不简单,让人真的佩服。他说:这与他过去在部队长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经历有关。他在审判案件中,耐心地对当事人进行教育和引导,使许多矛盾激烈、难以下判的案件经过老蔡做工作,双方握手言和案结事了。

陈某是铜山县张集镇一个给乡村村民建房的农村小包工头。今年初,村民杨某请他建房,两家既是亲戚又是邻居,陈某很快按照杨某要求的标准将一栋二层楼房建好了。可很快问题也出现了,楼梯设计不合理,走到最后一级楼梯时房顶能碰着头。杨某扣了2600元工钱,而陈某认为完全是按照杨某的要求建的房,坚决不肯让步。因为2600元建房款两家接连打了几场官司,由一审打到二审,期间还因此打了几场架,惊动了110出警数次,搅的四邻也不安。

蔡裕华接手调解的是他们之间多起纠纷中的一起欠款纠纷的上诉案件。 庭审中, 双方情绪激动,但是由于缺乏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在法庭调查中,让他们阐述自己的意见时,总是不着边际,有时一个事情翻来覆去讲了十来遍。通常情况下,法官这时会及时制止,但蔡裕华没有简单的打断他们讲话,而是让他们尽量把想说的话讲完,他明白,两家都有怨气和委屈,相互之间需要好好的沟通。如果不让双方把话说完,势必会给他们在心里上造成更大的压力,使积怨加深,甚至产生对法官的不信任。 

案情虽然简单,但调解连续进行了4个多小时,他一会走下法台来到被上诉人陈某面前:“听说你为了打官司,帮他人建的房都停工了,这样继续打下去,可耽误不少事”。“不挣钱,也要争这口气,明明是他让我这样盖的房”。陈某一步不让。

他转身又问上诉人杨某:“现在正是农忙季节,你家的麦子收好了吗?听说你还起诉要他赔偿,可能要涉及房屋质量鉴定,费用可不少”。“我儿子15几的个头上楼都碰头,瞎子也不能盖这样的房子”,杨某怒目而视。

“大家都为对方想一想吧。陈某你要是一辈子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你心里会舒坦吗?杨某你要是辛辛苦苦干了几个月的活拿不到钱,心里是什么滋味?其实解决事情的办法很简单,只要将楼梯重新改造一下就可以了。”他循循善诱,耐心的向双方解释,希望他们往远处想,做出明智的选择。

苦口婆心,和风细雨。蔡裕华凭着耐心与尊重,赢得了双方的信任。直到中午1点多,原被告终于解开了“心结”,同意了蔡法官提出的调解方案,陈某主动让步只收500元工钱,杨某也答应撤回在铜山法院的另一起案件的诉讼,使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一系列纠纷案件得到了化解。陈某走出法庭时感动地说:“蔡法官跟我们非亲非故,他这样费尽心思,真是为了我们。”拿到调解书的杨某也高兴的说:“这下两家的孩子将来也可以好好在一起玩耍了。”

像这样调解的事例举不胜举。据统计,2002年至今,他审案1052件,调解撤诉894件。许多同事们都认为非判不可的案件,经过蔡裕华这剂调解“特效药”也都化解了。同事们常说:对于他,调解是一门艺术,是一手绝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