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初,作为国家改革开放后培养的紧缺政法人才,她因学业优异本有机会留在上海大都市,但为了家乡父老殷切的眼神,她回到了南通。自1992年从华东政法学院毕业,在江苏南通港闸区法院她一干就是14年。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她朴实、爽朗、执着的工作作风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就是港闸法院民一庭速裁组组长、全院“调解能手”、“办案能手”朱启平。

“我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港闸法院虽名为城区法院,但管辖区域大多处于城郊,当地、外来人口混居,疑难复杂案件相对较多,当事人极易上诉、上访、累讼。2006年年初,港闸法院新领导班子成立,决定彻底扭转该院民事审判被动局面。案件“繁简分流”被提到了改革日程。从事民事审判的法官们都知道,办理民事案件相对较为烦琐复杂,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多,即使办理所谓的“易案”,牵扯的工作精力也是很大的。当领导找小朱谈心时,她立刻爽快地答应愿挑起庭里这个“重担”,甘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人劝她,以往庭里能够年结案超“百件”的都是“凤毛麟角”,即使超了“百件”,也是累的“要死要活”,何苦呢?况且都快四十的人,孩子还那么小。即使吃得消,还有半年多一点的时间来得及吗?

然而,超常的审判业绩证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非她莫属。2006年度个人结案209件,无一发改、申诉、上访,调撤率近9成,打破该院个人年结案数最高记录,被誉为港闸法院年结案超200件“第一人”,创造了该院建院以来的“奇迹”。

“想和你说句感谢都那么难”

小朱她成功了,为自己的法官生涯写下了灿烂的一笔!但正象别人担心的那样,非凡成就的背后必然伴随更多的付出。苦!对她来说早已习惯,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效率,她与书记员小黄常常开庭、调解得很晚,午餐大都是在别人吃完后才出现在法院食堂门口,当领导关心她时,她却幽默地说“省得排队了”。为了节约时间,她常常一边主持当事人调解,一边干起制作结案法律文书、装订卷宗、输录审判信息等“活儿”,一心二用。诉讼调解是一门审判艺术,它没有“格式化”的流程,考验的就是法官的判断力、耐力、精度、爱心,说它“察言观色”、“耳听八方”、“眼观六路”等都不为过分。在处理一起赡养案件中,老人的四个子女都被告上了法庭,调解中子女对老人的赡养问题态度相差很大,通过逐一“拉家常”,小朱最后发现纠纷的结症在小儿子身上,“一碗水”如何端平在一个子女众多的家庭实在不易,小朱没有指责作被告的“不孝”,而是庭后到当事人家中走访了解矛盾的深层次原因,最后因家产分割不均拒绝养老的“结”被她解开了,儿子在老人病床前痛悔自己,母子亲情再次融化,纠纷终以撤诉的形式告结。当事人饱含诚挚谢意的电话打到她办公室时,常常回应的是“对不起,朱法官开庭去了,你的谢意我会转达的”这句话,以至于同办公室的书记员小王在法院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演讲时,幽默地说“当事人想和你说句感谢都那么难”。

“多亏了朱法官才讨回血汗钱”

1年只有365天,要想短时间内结掉大量的案件,被动审判是做不到的。面对一大箩待结的案件,小朱就想上了发条的闹钟,与时间赛跑。如何才能将审限缩减到最小?同在法院立案庭的丈夫为她出了个注意,在立案时就通过电话等快捷方式通知当事人调解,初试了一下,果然有成效,有些案件立案当天就被调结掉了,“乘热打了铁”,很受诉讼当事人的好评,啧啧称赞法院办案效率高。20069月的一天,刚上班准备到立案窗口“蹲守”案件的小朱,看到几个农民工打扮人神色十分焦虑,热心交谈后得知是为拖欠工资来起诉的。根据原告提供的号码,很快联系到了欠钱的“老板”,起初老板很嚣张,只有一句话“要钱没有,要命一条”,面对如此蛮横的被告,小朱严词以对,并向其讲明法律后果,慑于法官的威严,该老板当天乖乖地赶到法院,在小朱的调解下,5起拖欠农民工案件当天立案当天结案,拿到调解书的农民工们动情地说“拖了2年了,多亏了朱法官才讨回血汗钱”。该事例还被省高院以信息的形式在全省法院系统转发。她精练快速的办案风格被接触到的当事人夸为“象风一样急、象雷一样响、象太阳一样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