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青年法官根要向深处扎、心要往高处飞, 近年来,宿城区人民法院青年法官所占比例越来越大,35周岁以下青年法官占全院法官比例72.6%,其中85%以上属于典型三门法官,他们从校门直接跨进法院大门又远离家门,从毕业到通过司法考试、法官培训到被任命为见习法官一般平均时间不到3年。宿城区法院在培养青年法官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增强青年干警的归属感,有效提升了青年干警的战斗力。

 

关怀:有了家的感觉

 

法院如家,他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勤劳的双手去耕耘、播种、浇灌、才能收获滴翠的叶、绚丽的花、丰硕的果。这是该院新招录的一位外地干警小杜在归属文化论坛上的发言。

 

该院针对青年干警的心理特点,如何让他们静下心来工作成为一个难题。为此,专门开展归属文化论坛,让青年干警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培养青年干警对法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使命感。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相信只要我们拥有同秦军众志成城、同仇敌忾一样的士气,实现争创全省一流法院、向全国优秀法院迈进的宏伟目标指日可待。以为新任命的助审员道出了顽强拼搏、不甘落后的气概。

 

该院定期召开青年干警座谈会,听取青年干警的意见和建议。院长刘怀每周抽出时间和干警谈心,免除干警的后顾之忧,让干警能够在法院大集体中感受到家的温馨。

 

锻炼:扎根基层接地气

 

到派出法庭工作后,我感到自己接地气了。这是宿城区人民法院洋河人民法庭青年法官周磊说的一句话,表达了他到基层法庭工作的最初和最真切的感受。周磊2008年毕业,随后考入宿城区法院工作。在基层法庭锻炼的一年时间里,周磊的办案数位居全市第一,2012年被省高院表彰为办案标兵

 

新录用的干警学历高、理论水平高,但实践经验少、实务技能少,工作能力有待提升。让新录用人员到基层法庭锻炼,是该院青年法官培养的重要一步。院党组确立了每个干警都要到法庭锻炼的思路。

 

在基层法庭,接触的是最直接的群众纠纷,解决问题用的不仅是书本知识,还需要人文、地理、社会知识以及实践经验。这是助审员韩光升在一次法官沙龙活动上的发言。他深切体会到自己到基层法庭工作后,实践经验有了显著增强,不但理论联系实际有了用武之地,而且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已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从一名学生到一名法官的跨越。

 

锻炼不局限于让青年法官下基层,院党组还为青年法官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众多舞台——“五四青年法官论坛、法官沙龙、演讲比赛、辩论赛等。青年法官通过这些不同的锻炼形式,语言表达、思考总结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朱培文是2006年通过招录到宿城区法院工作的一名干警。20139月,朱培文被宿迁市委政法委表彰为公正廉洁执法先进个人。他说我们的审判工作,也应该在集体主义的指引下,在基层中锻炼、在锻炼中成长

 

帮扶:一对一导师制

 

开庭时候,一定要学会如何驾驭庭审,注意方法方式、防止当事人情绪波动,要学会处理庭审突发事件……”这是审管办主任莫恒在开庭前对刚任命的青年法官说的一席话。

 

青年人的优点是有激情、有干劲,但是缺乏柔韧性。针对青年法官理论知识丰富、审判经验不足的特点,该院推行导师帮扶制,由审判业务精的资深法官与青年法官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导师通过庭前指导、庭审讲评、庭后总结,判前释法、判后答疑等环节的经验传授,帮助青年法官在理论到实践的转换中提升业务能力,使其在审判道路上健康迈进。

 

导师制实行一层带一层,互帮互学的形式。资深法官带任助理审判员未满三年的新任法官,新任法官带刚刚进入法院大门的预备法官,通过观摩庭审、修改裁判文书、答疑等方式,一对一地传授庭审驾驭、裁判文书制作等方面的经验和技巧。导师每月至少旁听一次新任法官主审案件的庭审、每月至少指导一份裁判文书。将定期通报带教情况,年底评选优秀导师,并计入业绩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