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还在窑厂里做搬运工时,苏胜忠就梦想做一名人民法官。25年来,他先后在大垛、唐子、戴窑等三个已相继撤并的农村人民法庭,自诩为一个在基层追崇法治的“青春逐梦人”;调院少年刑事审判庭,时间不长就成为孩子们信赖的“法官大哥哥”;到民三庭办普通民事纠纷,又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家事小娘舅”。可他一直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

                                                     

“处理民事纠纷既要讲法理、道理,也要讲情理。”

 

面对年均300多件的办案任务,他不惜牺牲大量的时间,耐心地倾听当事人的诉说,深入细致地做当事人思想工作,讲清法理、道理和情理,用真情解开缠在当事人心中的""

 

年前,一例家庭析产案件交派到苏胜忠手中审理。张氏老夫妻去世后,留下了一套房产。老大以长子名义不顾原先约定的“442”分配比例擅自将房屋租赁给别人,引来老二、老三不服并诉至法院。面对这样一件“家务事”,他敏锐地感觉到该案不仅仅是一件析产纠纷,更反映出一个人在亲情、伦理道德与财产利益之间如何取舍、利益如何平衡的问题。经过大量调查,苏胜忠得知兄妹三人原本很和睦,问题出在老大的爱人身上,认为自己家付出比另外两人多。

 

为了挽回这段弥足珍贵的亲情,苏胜忠多次约见当事人交谈,不失时机地对当事人进行法律宣传、亲情教育。“想想,如果父母知道走后你们兄妹为了一套房子闹成这样,会有多难受?”“你们弄成这样,对得起父母吗?”一次又一次的苦口婆心,一次又一次的推心置腹,老大终于意识到房屋有价、亲情无价,甚至做起了妻子的思想工作,最终爽爽快快按照原先约定分配房产,与老二、老三握手言和。

   

“做民事法官要坐得下来,听得进去,才能审个明白。”

 

民事审判工作办理的多是家长里短的琐事,不过事情虽小,但却与当事群众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苏胜忠常说:“做民事法官,一定要心无旁骛,不仅要有恒久的耐心,培养倾听的能力,在审理的过程中,还得保持敏锐的洞察力。”

 

2010年,苏胜忠承办了一起遗弃案件。案件的自诉人老刘因身患严重肾病,每周需去医院血透两次,加之其妻长期在外打工,对老刘缺乏一定的关心,长此以往老刘便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他认为自己生存时间也不长了,对生活越来越绝望,渐渐流露出要与妻子及其家人同归于尽的想法。当苏胜忠得知老刘的妻子已提起离婚诉讼时,他立刻意识到这可能会成为引发老刘情绪失控的一个导火索。于是,他连夜赶到老刘的家中,耐心听取双方的意见,对双方进行苦口婆心的规劝,这才及时阻止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然而,由于老刘一直放不下生理与心理上的双重包袱,一直扬言事儿没完,多次对妻子进行威胁。苏胜忠得知情况后,十分慎重,并与多年办理离婚案的老法官来到老刘家中,讲人情、说伦理,摆事实、道法律,双方当事人终于被苏胜忠的耐心和执着感动,老刘消除了厌世情绪,重新燃起了生活希望,刘妻也意识到平时对老刘照顾较少,在离婚时给予了相应的经济补偿。就这样,一起极有可能酿成命案的案件在苏胜忠的努力下,终于圆满结案,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有那么多案件等着办,哪有心思休息啊!”

 

苏胜忠是工作上的“拼命三郎”。多年来,他从未因本人生病或者家务事而影响过工作,将整个心思都放在了案件上,甚至连吃饭时、睡觉前都在考虑案头纠纷如何处理。

 

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他常常感到头昏眼花,有时两、三个小时的庭审下来便大汗淋漓。庭长劝他工作悠着点,该休息的还是要休息,他却说:“我手头有那么多案件,有那么多当事人在等着我处理纠纷,我哪有心思休息啊!”

 

对自己漠不关心,对家庭他也少了一份细心。民三庭案件量大且案情繁琐,平时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家里的事全靠妻子一个人。有次年迈的父亲在家突然发起了高烧,妻子哭着将电话打到单位要他立即回家送父亲去医院,老父亲在电话里嚷嚷着要见儿子。面对无助的家人和繁重的审判任务,他选择了后者。他在电话中对妻子说:“我上午还有两个离婚案件要开庭,我承诺了当事人,我不能失约。而且这两个案件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很有可能激化矛盾。你先带爸爸去医院看看,我一开完庭就赶过去。”为此,他的妻子经常责怪他“无情无义”,但他总是报之一笑。

 

“生活可能是苦的,也可能是甜的,但绝不可能是无味的”。苏胜忠一直认为自己虽然身为一名法官,但同时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多年办案的体会让他能够理解普通群众打官司的不易,因此,他总是想尽己所能地为普通人多办事、办好事,这也正是他生活的追求所在,而生活也用丰厚的褒奖回馈了他: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办案以来,有3年案件调撤率达100%,办理的近百起自诉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仅判决两起,所判案件无一上诉,2012年办案570余件,连续多年被评为院“调解能手”,今年初又被省高院授予“省调解能手”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