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一步提升司法能力、审判质量和司法公信力?20133月下旬以来,全市两级法院集中开展了庭审评查、裁判文书评查和审判案件定案把关评查的"三评查"活动。截至9月底,两级法院共评查裁判文书1073件,庭审评查423件,定案把关评查726件。对全市法院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当好表率"树标杆"

 

前不久的一次庭审中,现场除了法官、律师、当事人,还有几个特殊的旁听者,他们时而抬头关注审判进程,时而低头对照评分细则打分:"开庭前准备工作充分,5分;法官、书记员着装规范,5分;庭审语言严谨,司法形象良好,5分;庭审过程顺利,突发情况处置妥当,15分……"

 

这几位特殊的旁听者,是丹徒区法院院长张蕾和几位党组成员,他们做的事,就是要给审理该案的民一庭法官孙波进行庭审评查。评查结论当庭给出:"庭审着装规范,对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交代明确,举证质证透彻,法庭调查充分,整个庭审驾驭较好,体现出法官的综合素质较好,是一次较为成功的庭审。"

 

这就是市中院茅仲华院长,在推进全市法院系统"三评查"活动时提出的一项重点要求的体现:着重强化院、庭领导的参与度,规定两级法院的院、庭领导必须认真组织并亲自参与评查,开展讲评。

 

与丹徒区法院一样,全市两级法院都已成立了由院领导、相关业务庭和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并且明确了任务,规定院领导每月带头旁听1次庭审,院审委会定期组织庭审观摩,而且,院领导还必须带头开设观摩庭,组织青年法官观摩学习,一对一地带、面对面地帮、手把手地教,帮助他们不断规范庭审程序、理清庭审思路、提升庭审驾驭能力、树立法官的良好形象。

 

而在庭审结束后,各法院还会随即召开集中点评会,组织大家对庭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指出庭审不足,提高庭审能力。

 

创新手段"添亮色"

 

"3月份,市中院先后出台了'三评查'活动实施方案、各审判业务部门的活动计划,对活动作出了全面部署。但具体如何贯彻落实,找准最佳切入点,抓出亮点和特色,进而实现全员全面全程参与的目标,这是各单位、各部门需要思考和把握的问题。"市中院党组成员、分管院领导、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褚冬平如是说。

 

"三评查"活动开展以来,全市两级法院能够按照统一部署,结合实际,自选动作、创新手段,活动开展既稳步推进、有声有色,又实现了评查活动向各审判业务部门和一线法官的全面覆盖。京口区法院坚持做到集中评查与部门自查相结合、评查与审务督察相结合、评查与指导整改相结合、评优与评差相结合、结果运用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的"五个结合",将评查活动不断推向深入。全院干警在评查活动中主动查找不足、补齐"短板",各项业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司法作风明显转变,呈现出庭审更加规范、裁判更加公正、群众更加满意的良好势头。

 

丹徒区法院采取"望、闻、问、切"四诊疗法,对庭审工作进行全面"把脉会诊""",观察审判人员着装是否整齐,举止是否得体;"",进行现场观摩,查看庭审程序、用语是否规范;"",庭后主动向案件当事人征询审判人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程序、实体有无违纪违规;"" 针对庭审各个细节查找问题,切准症结评议打分,以"四诊疗法"查找薄弱环节,为进一步健全制度、规范庭审、提高法官司法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评查活动开展以来,全系统都在开动脑筋,从实际出发,进行了许多大胆而有益的尝试,摸索出许多独具特色的做法和路子,成为提升评查活动成效的'倍增器''催化剂',既丰富和灵活了活动的形式,又营造了浓厚的氛围,同时也为下一步评查活动转入常态化、制度化奠定了基础。"市中院审管办主任朱卫芳深有感触。

 

突出重点"治短板"

 

917日,是润州区法院每周一次的工作例会。各审判业务庭会议桌上,几十份各类法律文书一字排开,正逐一"过堂审问""被告人王某某在引资大道行驶过程中……"一段看似描述精准的文字,却没能逃得过刑庭副庭长余波的眼睛。

 

"我市并没有引资大道这样一个路名,'引资大道'是俗称,而其正式路名应为'官塘桥路'。作为法律文书,表述应精准,规范。"余波说。

 

像这样的瑕疵还不止一例。

 

"跃进桥"写成"姚金桥",这是因为侦查人员对镇江方言及镇江的地名不了解;"镇扬汽渡"简写成"镇江市渡口",这种表述也不准确;判决书中证人名字中的""写成 "",这属于笔误……

 

随着评查活动的逐步深入,裁判文书中的各种瑕疵也一一被点了出来。

 

为确保"三评查"活动真查实改、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防止和克服走过场、图形式等现象,全市各法院坚持区分类别、突出重点,采取部门自查、集中评查和院党组抽查等形式,向问题和薄弱环节聚焦,在整改和提高上发力,做到查摆问题不留情面、整改问题不遗余力。

 

针对部分裁判文书中存在的格式、文字、标点错误和引用法律条文不到位、诉讼费表述不准确、主文表述不严谨等问题,采取"自曝家丑"等形式,将瑕疵文书制成展板在全市法院巡回展出,主动"找差距""揭短板",并在每期审管通报中进行"曝光",明确整改时限。中院各业务庭和基层法院都能够自加压力,迅速整改,组织评查工作组、审判业务带头人分析点评,组织法官讨论交流,提出整改意见,强化了审判人员及书记员的质量意识、精品意识,有效提升了裁判文书的制作质量。

 

面向公众"求实效"

 

"提升司法能力、审判质效和司法公信力,是开展'三评查'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效果到底怎么样,不能光凭自己说了算,还要看社会公众认不认可、买不买账。"市中院政治部主任沈华一语中的。

 

为进一步拓宽评查渠道、提升评查标准,防止出现"自吹自擂""自圆其说"等现象,全市法院结合推进"阳光司法"建设,实施"开门纳谏",全面接受社会公众评查。

 

"请进来"评。两级法院分别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代表旁听评议庭审,当面提出意见建议;以"法院开放日"为契机,邀请社区居民、企业职工、部队官兵和院校学生等走进法院,"零距离"接触法院工作,现场接受咨询和提问;以"院、庭长接待日"为平台,仔细听取、认真梳理来访群众反映的问题,逐一登记造册。

 

"走出去"评。活动开展以来,从院领导带头开始,两级法院分别组织力量深入社区、企业、农村、工地、学校和部队,走进工人、农民、当事人中间,虚心听取、全面收集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建议,摸清存在的薄弱环节,掌握群众的需求期盼,明确下一步的整改方向。走访中,部分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反映,有时法庭辩论时间不足,致使辩论时意见表达不充分、不完整,可能会影响案件的判决,甚至会损害当事人的权益。中院随即下发规定,要求在法庭辩论环节,必须给双方当事人及代理人留有足够的发言时间,充分听取双方意见,保证当事人行使合法权利。

 

"互动式"评。采取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发放《征求意见函》、随案下发《征求意见表》等书面材料的形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议。对群众在网上反映的少数法官庭审过程中态度不好、讲话生硬、与当事人沟通交流不够充分等意见和建议,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并注重内部的问题整改,以文件形式下发通知,要求全体审判人员端正态度,做到讲话客气、和气,杜绝傲气、霸气,并将整改情况及时反馈。结果赢得了网友的理解和好评。

 

完善机制"管长远"

 

"三评查"活动重在评查、贵在整改、难在坚持。怎样才能有效防止和克服"讲起来重要、闲下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一阵风"的现象,不断巩固和深化活动成果,使之成为提高办案质量、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抓手?这是茅仲华院长一直思考的问题。

 

随着集中评查暂告段落,近日,该院出台了《关于巩固和深化"三评查"活动成效的实施意见》,完善了推动活动持续深入开展的相关机制。

 

变集中开展为常抓不懈。加强"三评查"活动常设组织力量,由院长担任组长,副院长担任副组长,庭(处)长担任委员,并专门设立评查办,专司案件质量评查职能;不断优化评查机构成分,把专家型法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人民陪审员吸收进评查办,壮大了评查力量;完善通报机制,对评查进展情况、质量效果进行定期督查通报,保证了活动开展的连贯性、长期性。

 

变零敲碎打为整体规范。对评查中梳理和发现的问题,为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该院注重抓好整体推进、系统规范。从岗位职责监督入手,规定审判人员必须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坚决杜绝"人情案""关系案";聚合各方力量,优化组织对个人能力的放大作用,起到在技能上互补、在行为上互动、在廉洁上互促的作用;深化职务约束内涵,完善业绩考评机制,将业绩考评与岗位实际挂钩,以行风自律考德、以办案质量考能、以结案数量考绩、以卷宗归档情况考勤。

 

变一般评查为长效监督。坚持从实际出发,量身打造适合审判工作特点的绩效考评机制,实现"五个延伸":拓展监督范围,实现从单一错案责任追究向全方位质量监督延伸;深化监督内涵,实现从作风表象监督向审判内涵监督延伸;前移监督关口,实现从案件结果监督向执法过程监督延伸;转变监督重点,实现从行为监督向岗位技能监督延伸;完善监督机制,实现从事后监督向全程跟踪监督延伸。

 

"我们要通过集中评查总结规律,探讨如何进行随机性、经常性、全面性、目的性的评查,把活动转化为经常性的工作机制,坚决消灭瑕疵案,从源头上治理信访案件,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茅仲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