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今年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学习会议上,习总书记明确了司法工作的两点要求,即公平与正义。而在审判实践中,执法者往往只注重个案的公平合理,却忽视了司法对社会正义的价值引领作用。

 

社会正气是由无数正义的力量汇聚而成的,需要每一个社会组织与个人共同努力。近年来,无锡市滨湖区法院牢记司法为民宗旨,狠抓执法办案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三个不"原则,真抓实干,为社会正气汇聚了更多的司法"正能量"

 

不回避:"一切依照法律来办"

 

20127月,滨湖法院陶福年副院长收到一封群众来信,信中说道:张公祠一案在您和诸位法官的多方奔走下,与市房管局、法制办等多部门进行协调,最终确认张公祠房产可归我家族,得此喜讯,我们真的十分激动、兴奋。我们回住处后,给家族人员与邻居进行了传达,大家都说我们碰到了好法官、好院长,这让我们坚信依法维权,确能取得胜利……"

 

张公祠涉拆信访纠纷历时多年,最终在法院得以化解,张氏族人感激之情跃然于纸,赞誉法院"辛劳为民、执法楷模"

 

201010月,张氏族人张耕夫等将当地房管部门起诉至法院,要求返还其张氏一族祠堂的房屋拆迁款。

 

经查明,张氏先祖于解放前曾修建张氏祠堂一处,系张氏族人所共有之房产。解放后,当地房管部门接管了该处房屋,并负责管理至今。2009年,当地拆迁,该房屋作为公房被拆,其拆迁款也归当地房管部门所有。

 

对此,张氏族人认为房屋应属其族人所有,要求当地房管部门返还该笔拆迁款项。

 

该案因涉及张氏一族153名族人,部分族人散居海外,难以取得联系,故法院无法对此进行立案。

 

"张氏一族已信访长达两年,在无处伸冤的情况下,来到法院进行求助,如果因为无法立案就此一推了之,必然让张氏族人寒心,也违背了司法为民之宗旨。"为解决这一纠纷,陶福年副院长果断决策,介入此案的调查之中。

 

通过查阅大量历史档案资料、走访附近村民等方式,该院掌握了充分的证据,最终明确张氏祠堂属私有家祠的所有权性质。

 

在此基础上,滨湖法院又克服困难、顶住压力,向上级部门进行汇报,由市政法委牵头,协调市中院、滨湖区政法委、市房管局等相关行政、信访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商定了解决张氏祠堂问题的方案。

 

今年7月,在滨湖区政法委及法院主持下,当地房管所与张氏族人的5名代表正式签订了《房屋补偿协议书》,40.86万的拆迁补偿款归全体族人所有。

 

为表示对法院的感谢,张公祠派了5名家族代表送来锦旗与感谢信,张耕夫激动地说道:"立案无望,本以为此事已遥遥无期,没想到法院能够仗义执言,为我们主持公道,从你们身上,让我们老百姓看到了法治国家的光辉未来。"

 

不纵容:"施罪必惩 除恶必尽"

 

保障民生、维护公共安全是法院义不容辞的任务。近年来,滨湖法院不断加大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深入调研,总结经验,将司法职能与民生焦点相结合,重拳打击影响民生安全与社会稳定的违法犯罪行为。

 

20135月,无锡某保健品公司因不服工商管理部门对其作出的行政处罚,遂将该部门起诉至法院。

 

经法院查明,该公司售卖的保健品保质日期印刷有误,仅有12个月的保质期被印刷成了24个月,整整延长了一年的保质时间。对此,该保健品公司认为其产品外包装系委托另一家印刷公司代为生产,其本身并不知情,不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保健品公司的这一理由,却并未获得承办法官的认同。

 

法官认为,就食品而言,安全性是其最基本的要求,而作为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

 

显而易见,保健品公司对其产品并未尽到审核义务,而工商管理部门的处罚决定也合理合法,法院从严打食品犯罪的角度出发,维持了工商管理部门的处罚决定。

 

"司法的作用并不局限于对犯罪行为的打击,更重要的是能够体现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并通过各种渠道,将这种司法的'正能量'加以传播,在无形中形成对社会价值的引领,达到弘扬社会正气的目的。"该院党组书记、院长王春年向记者阐述了其对司法内涵的理解。

 

今年以来,该院针对食品安全、生态环境、企业诚信、暴力犯罪等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案件,进一步加大打击查处力度,对违法犯罪行为绝不姑息纵容,并采取审判与宣传并重的模式加以推进,使每一起典型案件同时成为具有教育引导意义的案件,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维护社会正义的队伍之中。

 

不畏难:"把群众利益放首位"

 

"请还我们的血汗钱"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今年9月,某公司70余名职工拉起横幅来到当地镇政府门口,要求公司老板支付拖欠的400余万元工资款。

 

据了解,当地某知名企业因经营不善,连续多年亏损,老板眼看"无力回天",选择携款一逃了之,留下了诺大的一个"烂摊子"。公司200余名职工因拿不到工资款,遂集体到政府部门进行上访讨薪。

 

与此同时,部分债权人得知该企业倒闭情况后,欲强行拖走公司设备、原料等,与公司100余名职工发生对峙,双方矛盾一触即发。

 

事发突然,容不得有过多时间考虑,当地法庭庭长张劲松第一时间组织全庭人员,兵分两路赶赴事发现场,提前介入两起突发事件中进行调解周旋。

 

尽管现场已部署警力,但场面混乱,法官言辞略有不当,即有可能激化职工情绪,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在长达3个小时的协商、谈判中,法官始终从大局出发,站在企业职工立场上加以劝解、说服,并引导大家通过法律途径来化解纠纷、获得薪酬。

 

原本剑拔弩张的氛围,在法官和风细雨般的化解下,得到了缓解,200余名职工同意接受法院提出的化解方案,临时推选出5位职工代表至法庭表达诉求,协商解决问题。

 

张劲松告诉记者,类似这样的讨薪纠纷,今年7月以来,法庭已经处理了3起,债务总额超过1.8亿元,拖欠职工薪资涉及460余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短时间内涌入大量案件,对于仅有8名工作人员的法庭而言,无疑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但他们毫不畏难,齐心协力、有条不紊的做好立案与安抚工作,每天加班加点,抓紧完成企业财产保全、冻结等工作,通过告示、登报等方式及时、准确发布案件信息,公开案件进展情况。

 

下一步,法庭还将协同地方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对职工工资及企业债务统一协调处理,以妥善化解纠纷,保障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

 

法庭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得到了破产企业职工的充分信任,也获得了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评价,在维护地区和谐稳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