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法辉映 曲直可鉴?解读陈燕萍工作法
作者:转载《人民法院报》 发布时间:2010-01-19 浏览次数:1057
陈燕萍办理一般农村案件的流程大致是这样的:
当乡亲们带着烦恼、忐忑的心情来到法庭时,陈燕萍总是以真诚的微笑相迎,请坐,倒茶,“坐下来,有话慢慢说”,然后开始耐心的倾听。她一般不打断乡亲们的话,而是任其宣泄,同时琢磨纠纷的症结。
立案后,陈燕萍会尽快到纠纷发生地,查看现场,向村干部、邻居、当事人双方了解情况。在处理相邻关系、房屋买卖纠纷、承包合同纠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等案件时,更是坚持现场必去、四邻必访。有时就在现场召集原被告进行调解。
在对案情心中有数的情况下,陈燕萍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通过调解化解纠纷。她善于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当事人身份和性格的差异,采取不同的调解对策,在法、理、情之间寻求着最佳结合点。为了解开当事人双方的心结,她总是不惜心血一次又一次进行沟通、劝导,用一片真情去说服、感化,不到万不得已,不轻易判决。
在法庭上,陈燕萍十分注意平衡当事人的举证能力,坚持做到对举证能力较弱的群众予以举证上的指导。对双方提交的证据总是严格审核,凭着细腻的审视和查证,在形式证据的迷雾中辨清案件事实。举证期限届满后,只要不是恶意隐瞒证据的,对于新提出的证据,陈燕萍会耐心组织双方进行质证。当事人调取证据确有困难的,陈燕萍会亲自去调查证据。
在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之后,双方当事人在利益、情感上依然存在严重分歧、不同意调解的情况下,陈燕萍会及时作出判决。陈燕萍坚持向当事人直接送达裁判文书。这时她总是对败诉方说“你可以上诉,但请再听听我的意见”,然后耐心向当事人再一次讲法析理,对当事人提出的意见当场解答。
无论在开庭审理时,在田间地头调解时,在判决书上,陈燕萍都努力把法言法语转化为老百姓通俗易懂、形象贴切的群众语言,尽可能让老百姓听得清、听得懂、听得明。
这就是陈燕萍的工作方法。
这其中并没有什么高深玄妙之处,她只是始终把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贯穿于办案的全过程,用群众认同的态度倾听诉求,用群众认可的方式查清事实,用群众接受的语言诠释法理,用群众信服的方法化解纠纷。一句话,就是把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到具体的审判实践中。
微笑倾听,让司法过程如春风送暖
“法官不是官,不能摆官样。”??陈燕萍语
平时再忙再累,陈燕萍脸上总洋溢着春天般甜美的微笑。她用这真诚的微笑,送给当事人问候和鼓励,驱走当事人的烦恼和不安,唤起当事人的真情与良知。常与她打交道的季律师说,不管当事人有多大的怨气、怒气,总能在陈燕萍的微笑中化解。
采访中,记者亲身领教了这种微笑的力量。2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她一人从容应对几十位记者的轮番“提审”。记者们因为职业的关系,向她提出的问题往往带“刺”,陈燕萍总是微笑着从容应对,有问必答,绝不绕圈子。采访结束时,她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赢得记者们热烈的掌声。
“坐下来,有话慢慢说。” ??陈燕萍语
陈燕萍认为,当事人往往需要一个情感宣泄的过程。作为法官一定要不怕受气,耐住性子,听当事人把话讲完,通过倾听与当事人进行情感交流、建立相互信任,了解当事人的心结,找到化解矛盾的切入点。
一次,当事人朱某来回十几遍反复唠叨自己的诉讼理由,旁边的人都打起了瞌睡,而陈燕萍却是一边静静地倾听他的诉说,一边琢磨矛盾的症结,并不打断他的话匣。
直到朱某觉得已经没话可说时,陈燕萍才向他讲起法律的规定和处理的方案。
没等陈燕萍讲完,朱某出人意料地说:“陈法官,你怎么说怎么好。你是第一个完完整整听我说完理由的人。你尊重我,我也信任你。”
“请相信我。我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陈燕萍语
记者采访过的当事人一致反映:“陈法官说话亲切、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接待中她总是说:“相信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她善解人意,善于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有时几句贴心话,就疏导了当事人的情绪。
做了20年入赘女婿的老李无奈地接受离婚的现实,前妻要求老李连夜搬家。陈燕萍阻止了女方:“就让他再住一个晚上吧,明天到法庭办理交接。”
她像姐妹一样一遍遍叮嘱老李:
“这9万多块补偿款,你要存到银行,不能随便动用。”
“你的腿病,要到正规医疗机构治疗,不能上当受骗。”
“不要在外面租房,先到兄弟家暂住一段时间,抓紧时间找点事做。”
打了几年官司没掉一滴泪的老李,在陈燕萍面前泪如雨下。
温情调解,为案结事了不惜心血
“乡村法庭,每天面对的大多是些家长里短、邻里纠纷。很多案件如果一判了之,对我倒是省心省力,但乡亲们可能因此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成功的调解能消除当事人心理上的对抗,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因此,我总是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实现哪怕百分之一的可能。” ??陈燕萍语
在靖江法院,陈燕萍是公认的调解高手,调解率达75%以上,其中婚姻家庭类案件的调解率更是高达90%,多次被评为院里的“调解状元”。调解优先,是她多年来坚持的办案原则。
2004年8月,陈燕萍接到一个特别的案子:因为槐杨树上的刺毛虫,两家邻居打起了官司。看完诉状,陈燕萍带着书记员到现场调查。原来,严家与邻居仅一墙之隔。邻居家一排十几米高的槐杨树,斜着身子探进了严家。每到夏秋时节,严家院子里到处爬着刺毛虫。
为了这些刺毛虫,村干部做过多次工作,但都没有成功。陈燕萍深知,这种邻里小纠纷,弄不好会变成大麻烦。她想方设法和人在外地的被告联系:“从法律上讲,你们家的大树影响到别人的生活,理应清除。”但被告不以为然,认为是小题大做。
如果为了省心省力,陈燕萍完全可以做出判决:让被告锯掉大树,作出赔偿。但是,被告肯定不服。其结果两家人必将反目成仇。
陈燕萍劝严某在诉求上做一点让步:“两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只要对方锯了树,就不要再计较了。你们再贴点钱作工钱,让对方心理平衡一点。”
来来回回,一次次苦口婆心的劝说。两家终于达成一致,槐杨树被锯掉了。陈燕萍除掉了树上的刺毛虫,也除掉了两家人心上的刺毛虫。
老朱入赘到陈家,一直把陈家的孩子当作亲生骨肉来养育,可长大后,儿子不走正道,犯罪入狱。出狱后,小朱把继父赶出了家门,并扬言要杀掉他。陈某迫于儿子的压力,又跟老朱离了婚。这个案子经过陈燕萍调解,最后结局是全家重新团圆,曾经想对继父动刀子的儿子也变得孝顺起来。
处理这个案子,如果是判决,一两个小时就能落槌敲定。但陈燕萍为此付出的是:到朱家走访4次行程
“调解有许多方法,但离不开一个‘情’字。我总是想方设法找到法理情的最佳结合点。我相信,赡养案件还会有亲情,离婚案件还会有旧情,邻里纠纷还会有乡情,欠款纠纷还会有友情,交通事故还会有同情。只要我们唤起人间真情,所有恩恩怨怨都会烟消云散。” ??陈燕萍语
吴老汉出钱为兄嫂建了三间房,并悉心照顾兄嫂的晚年。没想到兄嫂去世后,嫁出多年的侄女却把他告上法庭,要求确认房屋由自己继承。这辈子第一次收到传票,老人又伤心又生气:“如果判我败诉,我就死在法庭上。”
面对情绪激动的老人,陈燕萍和颜悦色,让座倒茶。见老人还没吃早饭,又给他买来早点。等到老人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陈燕萍又亲切地说:“等到开庭时,我来做调解工作。你们是一家人啊。”
开庭时,双方吵得不可开交。庭审结束后,吴老汉一气之下,雇人将涉讼的三间房屋推倒。
陈燕萍下乡走访邻居,寻找当时施工的工匠,查找建房批复,最终查明讼争房屋确是吴老汉出资修建。陈燕萍又召集双方调解,再次遭到拒绝。
“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我想,这案子无法再调解了,无论哪一方胜诉,对方都会将官司打到底。然而,就在我等待判决书时,陈法官打来电话,说再次组织调解。”被告律师季冬回忆说。
原来,陈燕萍在这期间又走访了老人的大量熟人,得知吴老汉的心结是“被侄女告了,伤了面子。”
心结找到了,办法也就有了。陈燕萍对吴老汉说:“你帮哥哥建房,照顾兄嫂,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自有公论。原告不尊重长辈,群众也会客观地评价她,但官司打下去,无论输赢你都没有面子。长辈包涵小辈,才是有面子的事情。”
听陈燕萍这样一说,老人反倒觉得不好意思了,当即表示,房子已经拆了,自己愿意给侄女一定的经济补偿。
陈燕萍又做侄女的工作:“你要多想想叔父对你父母的照顾。按理,这是你做女儿的责任!判决谁赢谁输,你的父母九泉之下都是不会同意的。”
侄女泪流满面,当庭向吴老汉道歉,撤回了起诉。
调解中,陈燕萍经常借助习惯情理与善良风俗,增强了调解工作的亲和力,提高了群众的认同感。
在一起纠纷中,妯娌互殴,弟媳打了大伯一个耳光。大伯要求弟媳按旧俗“拜六眼鸣爆竹”以祛除晦气,遭到拒绝后,便在弟媳家的必经之路上挖了一个坑。陈燕萍结合当地风俗进行调解,最终,弟媳改用敬茶方式赔礼道歉,兄弟俩联手填平坑沟。
能动司法,还原客观事实追求实质正义
“掩盖的事实不会自己浮现出来,要想方设法把它挖出来。有时适当地使用主动调查权,才能还给当事人以公道。” ??陈燕萍语
莫大嫂亲眼看着花季女儿葬身车轮下,她痛不欲生。揣上立案通知书,陈燕萍走访双方当事人的家庭。看着欲哭无泪的莫大嫂,陈燕萍热泪盈眶。
莫大嫂对有关肇事车辆却一问三不知,陈燕萍只好直接去交警大队查看卷宗,固定了肇事车辆的证据。然而,在确认车主时,意想不到的是,该车竟然冒出了四个“主”。
驾驶员孙某称:车主是王某。
王某称:车辆已转卖给了丁某。
找到丁某后,丁某说:车辆已转让给了五保户张某。
莫大嫂绝望了:如果法庭判定五保户是车主,这个官司打了又有什么用?就连代理律师也开始泄气: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她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指证谁是“车主”。
陈燕萍走访张某,张家的境况比莫家更糟。面对询问,张某像背书一样重复着案情。陈燕萍心里犯起了嘀咕:“这孤寡老人哪里来的钱买车?”她敏锐地追问张某买车付钱时的细节,发现其中的破绽。接着,她又与其他三名“车主”分别谈话,三个“车主”的谈话漏洞百出。
重新开庭,陈燕萍宣读了询问笔录,句句发问击中要害,“车主”们乱了阵脚。最终,王某被迫当庭承认自己是真正的车主。、
陈燕萍多年来为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矩:每个发生在农村的案件,都必须亲自到现场查看。对于相邻关系、建房纠纷、农村承包合同纠纷、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更是坚持现场必去、四邻必访。
“面对缺少法律知识又请不起律师的当事人,应适当地给予举证上的指导。不能简单地以程序上的理由使实质上享有权利的当事人失去权利。否则,就可能增加一位上访群众。” ??陈燕萍语
之后,老人向丁某要钱,丁某避而不见。老人只好走上法庭。
法庭上,老人出示了证据??3万元的借条。老人回忆,借条是
依照证据,丁某非但不欠钱,倒是陈老汉反欠他2万元。
陈桂芳老人直跺脚:“我浑身长嘴也说不清了。”
凭着多年的办案经验,陈燕萍发现其中的蹊跷。但是,法律只相信证据。她不动声色地追问还钱的时间、地点。并强调,如果真的在信用社还钱,可以从录像资料查到,写欠条的时间则可以做笔迹鉴定。
丁某招架不住,最后只好承认说谎。
入乡随俗,用群众语言辨法析理
“为了让乡亲们能听懂法言法语,我还经常琢磨,把常用的民法条文译成大白话,译成当地口语,让乡亲们一听就懂,而且感到更加亲切。”??陈燕萍语
靖江有五六种方言,从盐城调来的陈燕萍初到法庭就因听不懂方言而遇到难堪。一次,有个案子的当事人在庭上陈述案情时说:“被告在外给我放羊,我非常气愤!”
陈燕萍很疑惑:“他给你放羊,要报酬吗?”
原告急了:“怎么,他放我的羊,还要我给他钱!”
陈燕萍:“不要报酬,你干吗还告他?”
原告脸都涨红了,大发脾气:“你这法官,京腔洋调,办啥子案?”
这时,书记员塞给她一张纸条:“放羊(扬),就是造别人的谣言。”陈燕萍这才恍然大悟,当即郑重地向当事人道了歉。
从此以后,陈燕萍不仅注意学习当地方言,还注意了解当地风土民情。她专门读了关于靖江方言和习俗的书籍。她知道,要让乡亲们听懂自己的话,首先必须听懂他们的话。为此,他经常去听民间艺人“讲经“(用靖江方言讲故事的一种民间艺术)。为了让乡亲们能听懂法言法语,她经常琢磨,把常用的民法条文译成大白话,译成当地口语,让乡亲们一听就懂,听着亲切。跟当事人讲法律,对方常常不能一下听懂。她就设法变换不同角度、不同方式来表达,直到当事人完全明白。
一村民到个体老板作坊筛铁屑,被飞出的铁屑打伤左眼,构成8级伤残。根据法律规定,雇员受到伤害,应当由雇主承担责任,除非雇员存在重大故意,雇主才可以免责。
如何让当事人明白“雇佣关系”、“重大故意”这种专业术语,从而释法析理、分清责任?陈燕萍动起了脑筋。
“老郭啊,厂子虽小,但你是老板,张翠英是来为你打工的,你们之间是雇主与雇员的关系。这一点,你承认吗?”陈燕萍首先要让雇主郭云章确认雇佣关系。
“什么雇主与雇员?我们又没签雇佣协议。”郭云章嘟囔了一句。
“老郭,打个比方吧,我今天喊个三轮车夫拉包水泥,我和三轮车夫之间就是法律上的雇佣关系。张翠英筛铁屑,是你让她干的,她在为你工作的过程中发生事故,对吧?”陈燕萍将了郭云章一军。
郭云章辩解:“我雇她不假。我交代她工作时一定要戴防护罩,她不听我的话,才出的事,这个责任应该她负,不能怪我。”
“你摸摸自己胸口想想,难道她会自己弄坏眼睛讹你一笔不成?”陈燕萍正话反说,巧妙地解释了“重大故意”的法律涵义。
老郭最后明白自己的法律责任,作出了赔偿。
“其实,这起案件关键要让当事人理解法律,一旦明白了法律规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陈燕萍说,很多时候,不是老百姓蛮不讲理,而是他们对法律不了解,这种情况下,唯有耐心、细致地用法律说服当事人,才能让当事人信服。
“要融入百姓之中,不但要过语言习俗关,还要摸准他们特有的脾气。村民大都勤劳善良,感情用事,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你不尊重他,他也不买你的账。”??陈燕萍语
有个债务纠纷,被告长期在外打工,有意拖欠还款。一天,原告急呼呼地找到陈燕萍,说被告回家了。陈燕萍立即开着警车前往,来到村口,见当事人家门口热热闹闹,爆竹声声,原来正在办喜事。
陈燕萍一看这情况,立马调转车头,放弃了这次机会。当事人不理解,陈燕萍耐心地说:人要脸树要皮,做事不能太伤人感情。
没料到,第二天一早,被告就主动到陈燕萍办公室,把全部欠款都带来了。他说,昨天我看到你们站在村口,心想肯定要来抓我,这下可丢尽了脸。但你们给我留了天大的面子,我不能不识抬举。
这件事使陈燕萍领悟到,法官要想赢得民心,必须坚持“人性化”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