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
作者:周大韦 周陈华 发布时间:2012-05-08 浏览次数:1005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坐落在千年古镇的安丰法庭今年再次荣获“全省法庭文化建设示范点”的殊荣。文化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在何处?法庭干警用行动和制度回答:群众利益,尤其是以残疾人为代表的群众利益。在这里,弱势群体总能得到最强势、最及时的救助。无论寒暑,他们总能感受到司法的温暖,因为法庭已为他们撑起法治的艳阳天。
绿色通道机制——明辨是非彰显公正
2011年初,安丰法庭受理了一份特殊的保全申请。原来,李某和工友在替主家修缮房屋时不慎从房顶摔倒在地,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几个月下来,仅医药费就花去十几万元,耗尽家财。如得不到后续治疗,其很可能成为植物人,走投无路的受害人家属向法庭伸出援助之手。
事情紧急,特事特办。法庭立即启动了残疾人绿色通道,优先立案、调处,减免部分诉讼费用,同时承办人电话召集包工头陈某和主家当日下午到李某家中调解。现场,陈某主张是雇佣关系,主家辩称是松散型合伙,双方都竭力撇清责任。为明辨是非,法庭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组织开庭。法律关系很快明晰:李某和其他工友受雇于陈某,陈某与主家构成承揽关系。在证据面前,陈某低下了头。
刀趁快,火趁热。法官加大法律释明力度,综合分析法律后果和社会风险,考虑到原告过错,在原告适当让步的情况下,双方终于达成调解协议并当场履行。拿到救急款项的李家人犹久旱逢甘霖,连声道谢。该案也直接促成了安丰法庭残疾人救助站的设立,即:在法庭设立帮助残疾人化解纷争的专门平台,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提供优惠和方便措施,同时与民政、残联等部门联动形成解纷、帮扶合力。
定期回访机制——无私捐款书写真爱
“杨庭长,你们也是吃死工资的人,我们不能再拿您的钱了。”年逾六旬的刘奶奶再也不肯接受干警的捐助。这是法庭回访当事人的场景。刘奶奶的外孙女是个脑瘫儿,是法庭的“间接”当事人。
原来,刘奶奶的女婿本入赘她家,并与其女生育有一女。岂料,女儿是先天性脑瘫儿,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夫妻感情的裂痕也在琐碎的争吵中越来越大。当初女婿离婚心切,答应孩子由其抚养。没想,几年下来,女婿家发生变故,自身生计成难题,便提出变更抚养关系。女方虽同意,但因抚育费问题双方纠缠不下,女婿竟索性将孩子遗弃在法庭。
真是块烫手山芋!但法庭沉着应对。一方面为小女孩购买奶粉、奶瓶、尿不湿等物品,请女干警为其洗澡、喂饭,另一方面多方联系做当事人间的思想工作。最终善行感动了女婿,其答应每月贴补孩子600元抚育费。
近年来,为保证协议履行到位,了解残疾人生活现状,法庭坚持每季度末定期回访,并自发捐款定期资助。2011年至今,法庭敦促和执行义务人23人,并对4位残疾人进行了资助。
就业联络机制——长效救助诠释大德
今年年初,安丰法庭收到了一封来自某缫丝厂的感谢信。这原本是一位单身母亲,自己打工独立照顾女儿上学,但去年的一次交通事故使她的左腿落下终身残疾,从此依靠拐杖生活。屋漏偏逢连夜雨。肇事车辆从未缴纳交强险,肇事者更是孑然一身,赔偿能力有限。几经周折,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共赔偿原告60000元,先行支付35000元,其余款项分5年还清。
法律问题是解决了,但社会难题仍在。每年5000元,对于这对母女的开销可谓杯水车薪,对于肇事者则会雪上加霜。如何破解这个两难困境?法庭立即对双方当事人的情况进行登记,将此类的情况汇总后于月末向辖区政府进行了通报。众人拾柴火焰高。适逢镇集中招工,蒋某很快在某缫丝厂获得一份挑茧的工作,由于表现突出,还被评为“生产能手”。另外,肇事者也得以在一家食品厂就业,年收入三万余元。
面对众多的残疾当事人,法庭深感仅凭一己之力不能治标治本,并与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携手努力形成长效机制。截至目前,该庭已为27名残疾人落实了就业难题,使其自食其力,残有所依。
“止于至善”,这也许就是法庭文化建设的最佳境界。我们相信,这也将引领安丰法庭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