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调解工作在审判工作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笔者深信,每一个案件的成功调解,其心理学基础大抵都有一个“心理认同”的过程。本文试从心理认同角度谈法庭文化对民事调解工作的良性促动。

一、正确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精确透视当事人真实意图

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矛盾纠纷出现新的新点,因土地承包、村务管理、征地拆迁、企业改制重组破产的纠纷增多,其调解难度也随之增大。如何准确把握民间纠纷的成因和特点,开展行之有效的化解工作,在当前的人民调解工作中显得是分必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从矛盾产生的心理学背景进行分析,进而探求解决问题的良好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矛盾纠纷的产生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心理的产物,它的起因、发展受当事人的心理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我们在进行矛盾纠纷的调解中,只要熟练的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与我们自身的业务素质结合起来,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好效果,矛盾纠纷的调解成功率也会大大提高。纠纷一旦形成,往往调解员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纠纷当事人对纠纷的起因及形成过程各执一词,均只讲自己有理的,让调解人员无法正确判断事情的真相。将心理学引入人民调解工作中,我们就可以运用个性心理学去分别研究当事人在整个纠纷中的心态是什么样的,是嫉妒心理引起的纠纷?还是反社会性的心理?或是其它的心理状态?并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状态表现出的行为特征的不同点来正确判断事情的真伪。实际上,各地基层法庭在工作中,均不自觉的运用了心理学来判断纠纷的真相。20069月,江苏滨海法院调解了一起欠款纠纷,一方当事人王某丢失了借据,另一方当事人何某否认欠款,说已经还款,通过调查,发现欠款当事人说话不太自然,法官判断其因知道王某借据丢失而产生侥幸心理,于是通过单独谈话,结合会计学上的统计原理针对性开展工作,终于将此纠纷巧妙调解结束。

  矛盾纠纷在没有成功化解之前,当事人的心态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而变化起伏,法官要及时把握当事人心理上的变化,做好当事人的思想疏导工作,要讲清道理,给他们分析各种情况下的利弊,宣讲各种法律法规,教育他们依法行事,不要做傻事,从而达到控制事态恶化。

二、掌握当事人心理特征,及时把握好当事人的心理变化

查明纠纷的真相后,拟定什么样的调解方案,对能否成功的化解纠纷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人们常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调解方案正是如何找钥匙和锁的钥匙孔的方案。如何在纠纷调解中找到纠纷当事人的心理弱点、突破口以及纠纷当事人的关键人,只有我们拟定的调解方案对准了纠纷当事人的心态和弱点及突破口,调解必然十分顺利。心理学在这方面可以给我们提供帮助,心理学在化解心理障碍时,提供了一些方法,有:行为疗法、团体疗法、环境疗法及治疗性社群疗法。我们可以通过在调查中掌握的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对症下药,采用平等对待当事人,循循善诱当事人,言传身教,正面激励等多种手段,设法触动其心灵,通过他们自身的内在的积极因素,去克服和消除消极因素和不良心理,从而达到我们调解成功的目的。因此,在调解纠纷前要拟定好调解方案,一个恰当的调解场所,严肃、正规、双方均满意的地方;一个公正的调解班子,调解人员公正、正派、有威信,当事人均不反感的人;一个恰当的时间,选定的时间必须是对当事人有了相当的了解,且当事人均能如期到场的时间,这样的调解方案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纠纷调解时,当事人心理状态是最复杂的,也是多变的,有的会越陈述越激动、越愤怒、越怨恨,有的会越讲越横蛮、越自大、越无理,当事人双方会越对立,这时,调解人员应及时掌握当事人的心理状态的变化,适时地将他们暂时分开,平息他们的情绪,进行疏导,然后再到一起,经过多次的分合,发现他们的情绪平静下来,心态平衡了,人也冷静了,这就是最佳的调解时机,必须及时按我们拟定的调解方案进行调解定案,以免事情的反复。

三、巧妙运用技巧,获取当事人最大限度的心理认同

中国传统文化,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就已经形成成熟的观念形态,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已经成为独立的,具有自身特性的文化形态,成为中华民族接连不断,哲理慧根日益萌发的源泉。法律文化如同民族语言一样是一个民族所固有的东西。中国的法律文化流经几千年,成为一种具有惯性的文化背景,孕育、培养、影响着人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后人总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对法律文化或进行质的继承,量的增减;或进行量的增减,质的批判,从中获取教益,建造新的文化模型。

心理认同的方法途径有多种,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分析用法庭文化去感化当事人的心灵,具体如以下论述。

1、潜移默化式的感悟 

与单纯的宣讲法律条文相比,讲故事,启发心灵,效果来的更好、更快,当事人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也更容易在一种浓浓的道德氛围中自觉接受法官的调解意见。基层法庭的法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通俗易懂地传递着民族道德中优秀传统文化因子,可以大大的提高案件调解率,如江苏滨海法院大套法庭自05年开展法庭文化建设以来,全庭累计收案2704件(含旧存),结案2636件,收结案比达97.5%,调撤率达71.4%,就是得益于法庭文化的感化力量。有一个成功的调解案例可以说明其中的奥妙。

2007116,家住滨海县大套乡的单某将女儿单美告到法院,诉称自己年事已高且常年患病,失去了劳动能力又没有其他生活来源。 2007年初生病后,没人陪他去看病;过年过节也没人去看他。为此,单某要求法院依法判令被告单美每年支付自己生活费2000元、取暖费1850元及全部医药费用,并且要求女儿常回家看望自己,逢年过节、过生日时女儿务必要回家。

大套法庭的承办法官对双方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并向单美讲了一个“卧冰求鲤”的历史故事,故事里人物孝顺父母的感人情节教育了被告,法官乘势从中国传统孝道的美德讲起,引导被告主动和原告协商,终于在313双方签订了赡养协议:被告单美自200741每月付给原告单某生活费100元;每年过年、清明节、仲秋节、元旦及单某过生日时,单美要回去看望父亲;单某的医疗费由单美承担,单某生活不能自理时,由单美照顾护理。  

这只是大套法庭很多涉老案件中普通的故事,从这些案件的成功调解当中,大套法庭的法官们感到,文化氛围中那浓浓的亲情,可以最大限度的让当事人在心理上面感受到一种压力,一种不得不接受的自我谴责,从而能够认同故事里人物的善举,进而趋同地给自己一条正确解决问题的路径,调解往往获得很彻底的成功。

2、用关爱去化解敌对情绪

在处理杨老太和楼上邻居许某相邻权案件的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剑拔弩张,势不两立,空气里仿佛充满了火药味。原告杨老太因为楼上住的许某家中水管爆裂漏水,造成她住房受渍,坚决要求法庭明断给予财产损失赔偿4300元及精神赔偿2000元。但许某坚持说这水管破裂不是自己故意弄坏的,坚决不同意赔偿。事情本身原来并不复杂,可是两家的纠纷已经拖下来一年多,矛盾很深。基层法庭所面对的,很多都是这样充满敌对情绪的案件,如何用爱心去化解敌对情绪,是法官运用心理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大套法庭的法官所做的可以作为示范,首先是麻利地给案件的当事人让座并端上了两杯热茶,接下来再耐心的做许某的工作,讲清因过失或其他原因造成他人财产损失因当赔偿的道理,一面考虑许某是下岗职工,独自一人抚养孩子,经济不够宽裕,请求杨老太的亲属一道协助做工作,尽快化解邻里纠纷。喝着法官给递过来的开水,两家人的情绪逐渐平静,在法官长达3个小时的耐心说服劝导下,最终双方达成和解。这样的一个心理转变的过程,正是心理认同的过程。

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对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运用心理学可以推断人的内在心理活动与人的表现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尽量消除不利因素,创设有利情境,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积极行为,这与我们所开展的人民调解工作具有相辅相承的作用,既可以运用心理学研究纠纷当事人在整个纠纷起因、发展中的心理活动进程,也可以通过对整个纠纷的形成和发展中当事人各方心理活动规律的研究,针对性的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调解。

正确认识到心理认同的作用,将心理学的研究引进民事调解工作中,大力开展法庭文化建设,把法庭文化的功能定位在放大诉讼效能上,通过提升法官的综合素质,变单纯的依靠法律来聚合能量为依靠法律文化和道德文化来聚合能量;变单纯的依靠法院的强制力来释放审判能量为依靠文化的亲和力与穿透力来释放审判能量的新理念,让文化的亲和力、穿透力缓释强制力,实现殊途同归,对化解矛盾、平息纷争必将起到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