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7291015分,江苏省沭阳县法院立案大厅。

对话人:孙其华,立案庭副庭长,负责信访接待。赵登荣,法警大队副大队长。

赵:“老孙,你还是上医院检查一下吧,病可不能留在身上啊。”

孙:“没事,老赵,我就是有点头痛。今天来访群众这么多,还是等等再说吧。”

下午240分。对话人:孙其华。陈士军:立案庭老庭长。

陈:“老孙,你的气色不大好,赶紧到医院瞧瞧吧。”

孙:“明天就要到北京接访了,我手里还有很多事没处理完。再过一会儿吧。”

下午440分。对话人:孙其华;钱增楚,立案庭信访接待员。

孙:“老钱啊,我这一走,可能又得一两个月。家里这摊子事,就交给你啦。记住,接待当事人千万要细心、耐心、热心,不管当事人有多大火气,千万不要和他们发生争吵啊。”

钱:“你就放心地去吧,我也是个老同志了。”

下午5时, 院领导安排专车送孙其华前往医院诊治。途中,因病情加重,不幸以身殉职。他和同事钱增楚说的“两个千万”成了留给世间最后的遗言。

孙其华,中共党员,1982年从部队转业到沭阳县人民法院。这位在法院工作26年,在信访战线上一干就是十年的老兵,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信访工作岗位,终年54岁。

“孙大哥对俺们从来都象亲人一样,从没跟当事人红过脸,当事人也从来没有不满意的地方。”

陈士军是沭阳法院立案庭老庭长,他和孙其华既是同事,也是相知多年的老朋友。谈到孙其华的遽然离世,陈士军声音哽咽。他指着孙其华生前坐过的那张桌子:“老孙每天早上六点多钟就来了,打好开水,准备好杯子。因为这时候有的来访群众已经等在立案大厅外面了。”笔者问及老孙每天的工作量,陈士军说:“每天至少要有上百名群众来访,有的来诉讼打官司,有的来咨询法律问题,还有的就是找个熟人问个道,但老孙从来没有嫌烦过,即使当事人情绪波动很大,他也非常耐心地解释安慰,直到当事人满意地离开。”

今年5月的一天下午,两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分别来到沭阳法院立案大厅。孙其华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两部电话,两位老人一个耳朵有点背,一个情绪很不好,因此他们拿起话筒,声音都很大。这时候情绪不好的老人生气了,指着那个耳朵背的老人说,你没见我打电话吗,干吗那么大声?那个耳朵背的老人也不甘示弱,说难道我的事情不重要吗?你为什么不能等我打完了再打?两位老人摔下电话吵了起来。

这时候,孙其华笑眯眯地站了起来,分别拉着两位老人的手说:“两位老哥都不要生气,你没有错,你也没有错。错的是我,是我不该把两部电话放的这么近,害得你们老哥俩吵架。这样吧,你们俩一个用电话打,一个用我的手机打。”

这样一来,两位老人倒不好意思了,他们对望了一眼,又同时转向孙其华,扑哧一下笑了。他们谁也没有用孙其华的手机,就桌子上的电话互相谦让起来。

采访中,笔者感触到:孙其华能够妥善处理好每一起来访群众的矛盾,并不是他特别“有本事”,而是因为他对群众有着亲人般的感情。

2006年腊月的一个早晨,孙其华正在接待信访群众,忽听门外台阶上扑通一声,起身一看,原来有个衣着破旧的男子晕倒了,头部鲜血直流。他赶紧找来纱布为此人包扎好伤口,又拦下一辆三轮车,将其送往医院进一步救治。伤者醒来后,孙其华为他端来了一大碗热腾腾的馄炖。经了解,伤者叫赵登良,家境非常贫困。妻子在一次车祸中丧生,肇事者因无钱赔偿,法院判赔了几间老房子。赵登良天刚亮就赶到法院准备申请拍卖该房屋,因起得太早,未吃早饭,又加衣着单薄,赵登良又冷又饿,竟栽下了台阶。

孙其华对赵登良的遭遇深为同情,单独向院领导作了汇报。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孙其华多方找人协调,将几间老房子变卖了二万元现金,解了赵登良的燃眉之急。

200896,记者费了很多周折找到赵登良家。赵登良拿出两张自己受伤时拍的照片,指着照片上的自己:“我头上的纱布是孙大哥帮我包扎的,孙大哥对俺们从来都象亲人一样。他从没跟当事人红过脸,当事人也从来没有不满意的地方。可是现在,俺再也看不到他了。”

即使是精神有些“不正常”的智障者来访,孙其华仍然付之以诚心、热心。家住偏远农村的古老汉早年丧妻,好不容易把独生儿子拉扯大,成了家,儿子媳妇却不愿赡养他,还经常对他非打即骂。古老汉因此精神忧郁,整天神神叨叨的。一天他找到沭阳法院,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孙其华,并请孙其华帮自己写个诉状,说要告倒两个“小狗日的”。孙其华笑着拍了拍古老汉的肩膀,说:“这个事情就交给我了。”下班后,他骑上自行车,载着古老汉找到古的儿子媳妇,给他们讲了很多做人子的道理。又严肃地告诫他们,如果不尽赡养义务造成一定后果,必然会遭到法律的治裁。

就这样,古老汉的生活有着落了,他也认上了孙其华这个“老朋友”,经常搭车到县城,找孙其华絮叨絮叨。而孙其华也从来没有嫌弃过他,总要给他倒上一杯热开水,和他拉拉家常,逐渐解开了古老汉心里的疙瘩。孙其华病故后,古老汉来到孙其华的办公桌前,坐在那儿止不住地流泪:“好人啊,好人,你怎么这么快就走了呢?”以后古老汉再也没有来过法院。

“孙其华不是法律科班生,但他未被任何信访案件难倒过,他办事认真,也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

曾经有一个自称“老革命”的七旬老汉,因解放初期与一个有夫之妇乱搞男女关系,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刑满释放后,这位老汉背着被包数十年四处上访,诉说“冤情”,很多单位都把他当成“难缠户”。孙其华接访这位老汉后,留下他的电话号码,说一星期之内肯定给他答复。

孙其华费尽周折,查找到尘封数十年的案卷。通过对案卷分析,并找到当年审理该案的离退休老同志了解情况,知道了案件的原委和判决依据。他又细致研读了当时我国有关刑法规定和党的政策,认为法院对老汉适用的刑罚在当时具有普遍性,是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他约来这位老汉,从各个角度耐心解释,终于做通了老汉的思想工作,使其彻底息诉罢访。

“孙其华不是法律科班生,但他未被任何信访案件难倒过,他办事认真,也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这是孙其华的同事对他的一致评价。作为一个80年代初的转业军人,孙其华对于审判业务可以说是个门外汉。他没有进过大学讲堂,但他千方百计挤出业余时间自修,先后拿到了法律专科、本科文凭。他更注重审判实务的学习,只要一有空闲,就阅读《人民法院报》、《中国审判》等报刊,边读还边对重点篇目圈划、摘抄。孙其华去世后,同事和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找出了每摞捆成50公分高的四大摞书刊,几乎每页都有圈、划的痕迹,有的地方还写上自己的观点。此外,还有五本审判经验剪贴和七本记得密密匝匝的学习笔记。孙其华的这些遗物,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人民法官高尚的精神追求。凭着这种钻的精神,他在较短时间内成为法院审判、执行、信访等各方面工作的强手。特别在信访接待岗位上,孙其华从来没有被难到过,同事和当事人称他为“问不倒的孙其华”。

前些年,沭阳县扎下镇扎口村是一个“官民矛盾”较为突出的经济薄弱村。该村干部未经民主议定,将近百亩土地承包给他人栽树,激起了群众强烈不满,218名村民集体上访,到法院状告村委会,并组织策划赴京上访。当法院派人前去调查情况时,少数村民不但不配合,反而将警车玻璃砸坏。孙其华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他主动向院领导请求处理这一棘手案件,查阅了大量相关案例,制定了周密祥致的调解工作方案。

孙其华和另一名同事换上便装,骑上自行车,在崎岖的田间小路上走了两个多小时,找到了扎口村几位村民代表,了解到村委会未经法定程序擅自发包土地的经过。几天后,孙其华和同事再次来到扎口村,找到了村组干部,向他们透彻地讲析了有关村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法律规定,指出了村委会擅自发包土地行为的违法性,说得村组干部们频频点头。又过了两天,孙其华和同事第三次骑车来到扎口村,参加了该村的村民代表大会。会上,村干部向村民们道了歉,并主动撤销了侵犯群众权益的发包合同,依照民主程序重新对该块土地进行了发包,赢得了群众热烈的掌声。

孙其华三下扎口庄,不但平息了即将升级的上访事件,还给当地干部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律知识课,维护了当地的团结与稳定。

“做人,永远是那么朴实、平和、清廉,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法官的良好节操。”

徐俊臣是保安公司分在沭阳法院值勤的保安,与孙其华同在立案大厅工作。时间长了,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去年春节前的一天,孙其华把小徐叫到办公室,拿出500元钱递到他的手里。说:“快过节了,这是院领导的一点心意。”小徐有些不相信(保安的工资福利都是公司发的),钱收下后,又侧面问了其他保安和院里的会计,得知院里并没有发这笔钱,坚持要把钱还给孙其华。孙其华动情地说:“老弟啊,你家里困难哥又不是不知道,就算哥借给你的,行不?”

有一段时间,小徐老是心事重重的样子,孙其华就关心地问他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小徐把两口子关系不和、爱人闹离婚的事告诉了孙其华。孙其华为此专门买了东西到小徐家去了一趟,以老大哥的身份把小徐的爱人劝回了头。丢掉思想包袱的小徐工作干劲更大了,不久一位当事人上访,刚进立案大厅的门,就被小徐看出了不对劲儿,从他的棉衣里检查出一瓶剧毒农药。原来这位当事人为了达到不离婚的目的,想以死向承办法官“表态”。由于小徐工作认真负责,避免了一起重大事故的发生。

对那个要死的当事人,孙其华经了解得知,该男子是一位农民。因平时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又沾染赌博恶习,妻子同他吵闹不见悔改,一怒之下到法院起诉要求离婚。

了解事实真相后,孙其华将夫妻二人召集到一起,对该男子说:“你连死都不怕,还怕过不好日子吗?”在孙其华的耐心归劝下,丈夫当面向妻子认了错,表示了悔改的决心,妻子见丈夫是真心认错,也撤了诉,夫妻一同回家去了,再也没有闹离婚。

很多人只知道北京的美丽和繁华,却不知到北京接访是件“苦差事”,由于孙其华行事认真谨慎,县政府每次都把他作为进京接访的必选之人。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和近三年两会期间,孙其华接访的地段都在中南海、福寿街一带,他以自己“当过兵的”为“借口”,坚持多值班,值夜班。他先后去首都7次,最长的一次待了两个多月,却一回没到景点转悠过。在孙其华留下的照片资料中,我们总算找到一张他在天安门前与同事们的合影。

走进孙其华家简陋窄小的院落,给人最明显的感受不是简朴,而是清贫。房间内没有一件新式家具,甚至连沙发也没有,电视机是十四寸黑白的,吃饭的桌子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用的小方桌。也有醒目的,那是墙上挂的“清风、莲洁”等字画,卧室的床上,还整整齐齐地叠放着孙其华保存完好的、当兵时穿的衣物。

孙其华把廉政纪律视为铁纪,从不越雷池半步。他曾对爱人王玉兰说:“万一有当事人找上门来送礼,别说送的东西不能拿,就连门都不要让进。”正是心中有了“金科玉律”,孙其华做人始终坦坦荡荡,清廉如水。

孙其华的爱人早年下岗,最近才办理了退休手续,这位和丈夫相濡以沫近30年的城镇老职工,言谈中无法淡忘丧夫的伤痛。唯一欣慰的是,儿子成材了,现在江苏省高院工作,这是孙其华夫妇毕生心血浇灌的结果。

“做人,永远是那么朴实、平和、清廉,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法官的良好节操。”这是中共沭阳县委一位主要领导对孙其华的评价。

泼洒真情为百姓,美名长留在人间。孙其华因公殉职的噩耗传出后,人们都很震惊,追悼会那天,熟悉的、相识的、未曾谋面的领导、同事、亲朋、好友、乡亲、百姓??1000多人冒着瓢泼大雨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赶来,含着悲痛的泪水向这位人民的好法官致敬,为他送行……沭阳召开孙其华事迹报告大会那天,闻讯的群众纷纷赶来,坐位不够,礼堂的走道上、门口都挤满了人,听着孙其华生前的事迹,大家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孙其华以自己满腔的热情和无私的爱,把好事做满了他生命的旅程。

孙其华走了,带着对立案信访工作的无限眷恋,带着对群众厚重如山的爱。

孙其华走了,他那良好的品德和崇高的精神正激励着世人。

孙其华走了,他那“生为事业,死为众生”的誓言正演变成千千万万个人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