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滨湖,是太湖之畔的一颗明珠,素以秀美的旅游风光闻名遐迩。如今,信息传感、服务外包、医药谷、华莱坞……一系列具有强烈冲击力的新名词频频见诸报端,渲染着滨湖以转型升级为引领的经济名片。

 

元旦前夕,笔者来到中国佛教文化旅游新胜地灵山,走访了全国人大代表、灵山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吴国平。谈及司法应对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作为一名企业家,吴国平兴味盎然。随着他娓娓道来的鲜活事例,笔者充分感受到了滨湖法院在开展依法保障、提供优质服务中付出的艰辛努力。

 

诉前协调保障企业建设用地

 

在滨湖经济跨越发展的蓝图上,物联网、工业设计、软件服务外包、影视文化、生物医药、网络经济、通讯技术等七大新兴产业成为龙头。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突破资源、技术、环境瓶颈,成为实现滨湖经济转型的主攻方向。

 

吴国平摊开案头的园区图册,饶有兴致地介绍起滨湖产业园的规划调整。在“创新型城区”建设进程中,滨湖原有工业设计园提升为创意研发区,江南大学周边组建了科教产业园,华庄建设了科教中心,蠡湖街道企业园被打造为蠡湖科技创业园。黄金湾、勤新工业园等传统老工业园也将进行改造升级。

 

“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工厂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土地资源,这是高新产业落户的前提。随着园区重心的调整,征地拆迁纠纷不可避免会显现出来。法院积极引入诉前协调机制化解拆迁争议,保障了企业建设用地,打响了吸引新兴产业‘筑巢’的第一仗。”吴国平的赞许溢于言表。

 

据了解,为保障“企业得实惠,产业得发展”,滨湖法院对涉企拆迁案件采取稳妥方针,开辟“无震荡”诉前协调。对于正在进行立案审查、尚未立案的拆迁案件,专门做好台帐,并由专人进行初期情况的摸底排查。同时,及时向有关单位通报情况,最大限度寻求行政机关的支持和配合,把握诉前协调时机,形成信息联通、矛盾联调、优势互补的整体合力。

 

近日,一起因违规用地引发的拆迁争议得到圆满化解。某净化设备有限公司是530项目扶持企业,两年前与国土资源局达成土地转让协议并支付了转让费,却一直未能取得土地。公司从德国引进生产线的计划几度被搁置,随着原材料、设备价格的上涨,原有注资也存在贬值风险。鉴于对园区建设的特殊意义,法院研究制定了详细稳妥的协调方案,多次进行诉前协调,并通知当地街道为第三人,最终促成双方在诉前达成了和解协议。

 

在妥善化解纠纷的基础上,滨湖法院还为重大项目量身定制了一套服务机制。提前介入,主动送法,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做好项目法律风险防控工作。对大型项目征地拆迁予以规范指导。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主动走访,建议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在统筹利用历史闲置土地的基础上积极盘活低效用地,分类集中开发,提高土地容积率,积极为企业“备足地,盘活地,用好地。”据统计,2010年该院为9家企业诉前化解了用地争议,有效缓解了企业建设与土地供给之间的矛盾。

 

知产保护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希望法院多给我们讲讲专利保护的知识。”

 

“企业人才流动性太强,我们怎么留住辛辛苦苦经过高级培训的人才呢?”

 

“我在530企业研讨会上,真正听到了企业家们的心声,他们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是如此迫切而强烈。吴国平意味深长地说。

 

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战略下,高能耗、低效益的粗放型企业黯然退场,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开足了马力。日前,以精密机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标志的高科技产业,产出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55%以上。

 

“高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和技术,作为辖区司法保障的生力军,滨湖法院加大对特色产业的司法扶持力度,积极延伸审判职能,找到了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联结点。”吴国平对法院知产保护工作显得了如指掌。

 

法院成立知识产权庭一年来,通过对涉企案件的审理,建立宏观经济形势案件定期分析通报制度,加强对大案要案的跟踪管理、分析调研,对影响企业发展的普遍性问题、企业管理薄弱环节、法律认识误区等编发司法建议,从法律层面帮助企业加强服务外包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全面优化知识产权法制环境。据统计,法院全年审结涉高新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案件31件,为胜诉企业挽回商标权、著作权、不正当竞争侵权损失标的总额达164.4万元。

 

为提高服务层次,法院还率先在无锡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无锡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区内分别设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联系点”。上半年,法院发挥联系点平台作用,分类编撰诉讼指南,形成《侵犯著作权纠纷频发现象分析和司法对策》等调研报告,对滨湖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新人才跳槽引发的竞业纠纷是当前的社会热点,您了解法院这方面的工作么?”笔者抛砖引玉的询问让吴国平再次打开了话匣子。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园区一家汽车配件设计企业,花巨资派遣7名研发人员至美国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技术培训。但因缺乏对知产保护的重视,加之公司管理体系不严密,一名研发人员跳槽时,利用职务之便拷走了公司自主研发的大量数据信息。公司以侵犯商业秘密到公安机关报案,但公安机关无法查实立案。最后,还是法院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支了个金点子,提醒企业依据竞业禁止的条款维权,挽回了近百万元损失。

 

规范交易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司法救济为企业维权送去了及时雨,法律预防则为企业抗击风险注入了免疫细胞。“以前许多公司老总跟我反映,签订合同总是两眼一抹黑,自从有了法院《防范经营风险八项注意》,签订合同前对照一下,心里就亮堂了。”吴国平谈起法院为企业抗击金融风险发放司法预警建议的服务举措赞不绝口。

 

面对群众和企业对司法的需求,滨湖法院实现了由单纯“坐堂问案”向主动服务的转变。为了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法官向企业发放联系卡,明确了联系人,保证了辖区企业诉讼绿色通道及时畅通。今年以来,法院派出140余名法官,走访辖区不同性质的10余家企业,通过案件回访、座谈调研、法律咨询、巡回开庭等形式,帮助企业防范金融风险。

恒基石化配件厂是胡埭一家老字号企业,为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公司老总在设备升级换代上注入了巨资。但因金融危机中海外订单大幅缩水,企业资金链断裂,生产经营全线瘫痪,曾经的纳税大户陷入了接二连三的合同纠纷中。针对50余件涉案标的高达600多万元的债务诉讼,法院谨慎评估企业生产能力后,果断采取放水养鱼策略。一方面上门为企业补课,规范合同文本,堵塞经营漏洞,另一方面积极寻找新的投资方盘活了企业。50余名技术人员到岗一个月,企业就重新焕发了生机,足额支付130余万元工资和小企业债务。年度盘点时不仅清偿了全部债务,还上缴税收200余万元。

 

“是把一个盘子打碎了每人分一个角,还是让盘子保持完整并增值、最大限度地创造效益?这是一种司法智慧。”吴国平认为,法院谨慎采取司法强制措施,想方设法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资产配置,最大限度降低企业转型中的经济负担,是践行能动司法的生动实践。

 

据统计,今年以来,法院举办法律讲座16场次,发出各类司法建议函15件,妥善化解了53起与经济转型升级有关的金融纠纷、合同纠纷、房地产纠纷、股权纠纷、外贸纠纷以及企业破产、重组改制等商事案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716万元。一大批感知司法温暖的企业渡过了难关,获得了强筋壮骨的新发展。

 

化解争议力促劳企利益双赢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企业岗位需求增加,劳动力资源流动性增强,滨湖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该院审结劳动争议案件424件,同比上升15.85%。劳动争议案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案件类型之一。

 

“劳资关系是企业和谐的基础,法院建立劳动争议巡回法庭,调、裁、审对接,构建起大调处机制,是为老百姓办实事,也与三项重点工作密切相关,是推进社会管理的创新之举。”在企业打拼多年的吴国平对此感触颇深。

 

他从一个记忆犹新的事例继续侃侃而谈。“徐某是韩国落户园区的一家半导体公司员工。近日从该企业辞职后,诉至法院向公司索赔夜间延时加班工资2.2万元。法院审理后发现,该公司配备了休息场所,员工夜间加班长期处于等待和休息状态,劳动强度明显低于白班正常工作强度,完全认定为工作时间明显不合理。遂依据省高院、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指导意见》相关规定,对夜间劳动时间予以了合理折算,最终判令公司支付夜间延时加班工资9800元。在保护员工合法权益的同时,大大减轻了公司负担,韩方老总还亲自登门感谢法院秉公执法。”

 

得知滨湖法院自5月成立劳动争议巡回审判法庭至今,共巡回审判112次,合计审结案件275件,吴国平竖起了大拇指啧啧称赞。

 

据介绍,法院劳动争议庭每周定期在区劳动仲裁院巡回审判,实行就地快立、快审、快结的“三快”审判方式,开设“绿色通道”,重点运用调解方式,及时化解劳动争议。

同时,法院以此为纽带,积极加强与区总工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劳动仲裁委的联系,针对新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及案件处理中的热点和难点,定期以案例研讨、法规解读的方式分析疑难案件,最大限度统一裁审尺度。

 

“如何实现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间的利益平衡,在促进就业、企业生存、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之间实现互利双赢,滨湖法院交出了令群众满意的答卷。”吴国平欣慰地说。他认为,法院始终以“服务大局,为民司法”为前提,把各项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去谋划和思考,实现了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采访结束之际,吴国平在《滨湖法院2010年度人大报告》上郑重签下了寄语:经济建设的快车飞速向前,法院服务经济的方式也要不断推陈出新。希望法院进一步创新司法,拓展服务保障职能,司法事业在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中必将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