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探路者”的服务员和参谋
作者:娄银生 钱晓龙 徐洁梅 发布时间:2010-03-01 浏览次数:1932
江苏镇江新区与全国各地其他“新区”一样,正承担起新一轮改革“探路者”的重任。春节后,记者到镇江新区采访,置身这片生机勃勃的田野,身旁的镇江市副市长、新区党工委书记李小平感慨良多:“实践表明,中央提出政法机关‘三项重点工作’非常正确。法院参与社会治理,引导公共政策形成,善处社会纠纷矛盾大有作为。”
风险评估保障“万顷良田”工程
创新社会管理,要求人民法院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引导公共政策的形成。李小平认为,当前各种社会矛盾与纠纷不断发生,立法机关不可能随时立法,行政机关在一些时候也无法处理,这就需要人民法院依据法律的精神确定一些处理原则、处理方式,如果获得社会的认同,就形成一种公共政策。由开发区到新区,镇江新区百业待兴。在这个阶段的每个单项改革都“牵一发而动全身”,既绕不过去,又充满风险。新区法院积极能动司法,赢得了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与充分信任。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因此作出规定,对全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决策和各部门出台的重大措施前,都要请法院进行风险评估和提供司法建议。
镇江新区下辖丁卯、大港两个街道和丁岗镇、大路镇、姚桥镇3个农业镇,农村人口占80%以上,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2009年7月,镇江新区党工委决定的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立项获得了省国土资源厅正式批复,成为全省“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地区。据介绍,“万顷良田”工程实施后将呈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林成行”城乡一体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新模式。该工程总面积达5.59万亩,涉及3个镇84个自然村2.2万余人的征地、拆迁、农田整治及安置小区建设。对该项目进行法律风险评估,确保和谐建设,新区党政领导自然想到了法院。院党组各成员首先带领法官走访了辖区内涉及“万顷良田”的50多个村民委员会和近百个村民小组,对农村耕地、农业发展、农民生活等情况以及矛盾纠纷特点等进行了充分调研,提出预防、化解不同类型矛盾与纠纷的行政对策和法律方法,新区党工委全部采纳,出台了“万顷良田”建设的规划方案。其次,预计“万顷良田”建设中征地、拆迁、信访等矛盾必然大量增加,新区法院全力协调土地、规划、公安、银行、信访等部门形成预防与化解纠纷的合力,切实解决好那些还未上升到社会矛盾层面的群众利益诉求,坚持“耕地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不增加、农民利益不受损、国土规章不违背”的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165个联系点采集民需民意
创新社会管理,其核心就是要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形成包括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建立民意沟通联系点,作为镇江新区法院创新社会管理的另一重点。去年4月以来,他们在辖区3个乡镇和2个街道、100多家企业设立了165个民意沟通联系点。要求全体法官到联系点接待群众、走访基层干部、企业主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每周不得少于1次。通过联系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必须在3日内作出书面处理意见并上报法院专门办公室;对情况紧急和社会影响大的,要立即处理。据统计,法官先后走访镇、村、企业、学校、工厂等联系点近700人次,以问卷形式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和基层群众意见2000余人次,700余条民意通过各种方式汇集到新区及法院。其中,涉及农村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假种子、假化肥,农村陋俗等问题的300余条;涉及企业改制、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问题231条;涉及拆迁方面的问题224条;涉及法院的意见和建议53条。这些信息、意见和建议,党委、政府以及法院得以及时准确地把握了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确保党委政府各项决策以及司法工作能够顺应民求、体现民意。
44个审判点引导民主自治
如今的镇江新区,从东到西,由南至北,几乎每块土壤都在动。走在这块土地上,感受到的是莫大的变化与活力。但这种由“破旧”到“立新”进程中的各种矛盾与纠纷与日俱增。
在设立民意沟通联系点的基础上,镇江新区法院通过在农村和重点企业所在地设立4个固定法庭和40多个流动审判点,积极引导村(居)民与企业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防范,实现民主自治,自我化解纠纷。该院推出假日立案、协商开庭、诉讼引导、诉调对接、宣传教育等多项工作措施。深入开展送法“六进”活动,组织法官进机关讲规范、进乡村讲和睦、进社区讲平安、进企业讲诚信、进学校讲守法、进工地讲维权,旁听群众万余人。新区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陈发祥向记者介绍了通过巡回审判解决的一起典型案件。陈发祥说,那几天大港镇张某诉村委会的农村承包纠纷案就成为村里村外农民们眼巴巴关注的案件。主审法官与两名熟悉民风乡情的人民陪审员组成了巡回审判庭。在现场庭审中,原告张某与村委会最终达成谅解,原告撤诉,旁听了全案的村民们颇受教育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