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河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有这样一间办公室,在办公室里忙碌的并非法院的工作人员,而是看上去有些年龄但十分和蔼可亲的三个老大姐。法院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她们分别是区政法委和区司法局的退休干部,于去年初,受邀成为清河法院诉前调解委员会中的一员。

 

工作中,没人要求她们统一着装,也就减少了法庭上那种过于严肃的气氛;见到每一位来人,她们总是笑脸相迎,轻声慢语,让人如沐春风。一年多来,该委员会成功调解案件4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6.13%

 

 

到法院打官司,要经过立案、受理、送达、答辩、开庭、鉴定、调解、判决等法律规定的各种程序,一件案子,少则几十天,多则几个月,甚至几年都很难有结果。而诉前调解,就无须受制于这些程序的束缚,随时接案,随时调解,只要双方当事人到场,很多案件几分钟就能搞定。

 

就拿今年春节前的一件案件来说吧。

 

距离农历除夕只有几天时间了,一群情绪激动的农民工风风火火地涌进了清河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欲通过诉讼渠道向某公司讨回辛苦了一年的血汗钱。

 

诉讼服务中心的导诉员将他们引导到了诉前调解委员会。

 

接待他们的是诉前调解员陈锦兰。陈锦兰认真倾听了他们的诉求之后,当即将电话打到了解市开发区管委会,向他们通报了17位农民工的情况,并希望开发区管委会出面帮助协调,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予以解决。放下电话,她又拨通了被告人某公司的电话,向他们讲清利害关系,分析可能出现的社会影响及法律后果,并请该公司立即派员到法院协商解决此事。

 

半小时后,该公司的委托代表便来到了法院。在诉前调解室,在陈锦兰的见证下,公司为每位农民工制定了详细的还款计划,并先期支付部分工资,让他们安心回家过年,余款将在除夕前分别打到各人的工资卡上。

 

春节后,17位农民工向陈锦兰打来报喜电话:他们已在除夕前收到了公司所欠的工资余额。

 

   

进入法律程序,法官做工作只能在法律范围内进行,而且活泼不足,严肃有余,很难奏效。但人民调解员则不受这些规规矩矩约束,方法可以更活些,当然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来。

 

兄妹6人集体状告他们最小的弟弟,原因是弟弟在父母去世后独占了父母遗产,要求立即返还由七兄妹共有。

 

调解委员郁晓琴接待了双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

 

经谈话了解,郁晓琴委员感到这是一件非常棘手的案子:被告说,六原告虽然各自经济状况不错,父母活着的时候他们从未尽过孝道,生病住院时也很难见到他们的身影,都是自己一直陪伴父母到老。原告称,虽然被告长期与父母同吃同住,但被告既无固定单位,也无半点技艺,一年到头分文收入皆无,是个典型的“啃老族”,他算尽的哪门子孝!还有,父母遗产究竟有多少,包括哪些财产,原、被告也是各持己见,第三人就更加地说不清了。要想成功调解,其难度可想而知。

 

经过深思,郁晓琴决定从原被告双方的代理律师入手。郁晓琴退休前在区司法局工作了几十年,市内的律师对她这个司法界老大姐还是十分尊敬的。她将自己的想法一一与几个律师进行了沟通,希望他们多做息诉工作。然后,她又以亲情为主题,分别与7兄妹进行了感情交流。经过2个月的不懈努力,双方终于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和,表示再不为财产而丧失亲情了。

 

28,兄妹7人一起到清河法院,向诉前调解委员会送来了一面锦旗,表达他们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感激和敬意。

 

 

 诉前调解,涉及最多的莫过于离婚案件了。“劝好不劝散”,是清河法院诉前调解委员会三位大姐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一年来,经她们调解的离婚案件,重归于好的达八成以上。

 

不久前,一对小夫妻,结婚还不满一年,就哭骂着闹到法院非要离婚不可。导诉员将他俩人带进调解室时,双方情绪非常激动,坚决不同意调解,只要法院判决离婚。

调解员王丽华见此情形,立马将两人分开进行分别做工作。

 

经过仔细询问,原来引起矛盾的导火索是:女方要求男方上交工资卡,而男方觉得这样没面子,坚决不同意。

 

三位调解员大姐将小夫妻俩重又叫到一起,向他们畅谈了各自的婚姻经历,让他俩知道,互谅互让才是美满幸福婚姻的基础。

 

最终,老公把工资卡交给了老婆,而老婆却破啼为笑,向老公道了歉,表示一定跟老公好好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