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4名失足少年受到挽救

 

    434人,这是2009年常州市少年法庭经审理判决的少年犯人数。

 

   “在少年司法审判中要树立一种理念: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江苏省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姜洪鲁如是说。

 

   2009年,常州市两级法院共审理各类未成年人案件1004件,其中刑事案件353件、民事案件651件。少年庭法官用正义、爱心、智慧和责任诠释了一件件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矫治犯罪、司法育人救人的精彩故事。

 

   未成年人芮某原系常州某专修学院的一名学生,因犯聚众斗殴罪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常州中院二审时对芮某的成长轨迹进行了调查,认为该案的定性并无不当,但这种因少年少女交往不当而导致的聚众斗殴行为,与横行乡里的聚众斗殴,还是有本质区别。且芮某真诚悔罪,已经主动赔偿了伤者损失。经过综合考虑,二审改判芮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去年1230日,常州中院少年庭全体人员赴芮某居住地的派出所、司法所回访帮教芮某。在座谈会上,气氛温馨融洽,芮某非常珍惜与法官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详细汇报了在缓刑考察期间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再次对以前所犯罪行表示深深的悔意,决心好好反省,认真改造,努力学习一技之长,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针对未成年被告人被判处非监禁刑后失学失管的问题,该市少年法庭起草10条建设性意见,经市委政法委牵头,联合市教育局、劳动局、司法局、团市委、机关工委,制定出台了《常州市共同处置被判处非监禁刑未成年人失学失管问题的实施办法》。江苏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综治办主任张新民作出批示:“常州市的做法,好”。

 

615项少年权益获得保护

 

  615项,这是2009年常州市少年法庭经依法妥善审理而保护的少年权益数量。

 

   在某保险公司与刘某、杨某等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中,未成年人刘某因车祸多次治疗且需进一步后续康复,但协商不成,人身损害赔偿事宜久拖未决。少年庭受理该案后,承办法官经过4轮耐心细致地调解,终于形成一揽子调解方案,各方均表示满意。被上诉人杨某更是及时从银行取现,当场履行了5万余元。

 

   在某保险公司与未成年人李某保险合同纠纷一案中,承办法官积极主动进行法律释明,引导当事人正确对待保险合同中的权利与义务,最后该案以全额赔款的方式调解结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通过法官寄语、法官答疑的方式,促进当事人对法院判决的理解和接受。在刘先生与朱女士抚育费纠纷一案中,上诉人刘先生称自己不是婚生子的亲生父亲,并以此为由拒不承担抚育费,但又无法举证证明自己的主张。二审宣判后,刘先生情绪激动提出再审申请,承办法官立即向其送达法官寄语,从情、理、法的角度分析其败诉的原因,抚慰负面情绪。最终,刘先生被法官“一切为了孩子”的执著所感动,明确表示接受法院判决,放弃再审申请,不再上诉信访。

 

   近年来,涉及未成年人权益的民事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抚养费、医疗、校园伤害等纠纷不断进入诉讼程序。少年庭法官们积极探索让孩子健康成长、家庭和睦、校园平安、社会和谐的有效办法,努力引导当事人理性对待诉讼,切实以“耐心、细心、热心、诚心”化解怨气,及时保护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受抚养权、受教育权和受探视权等权益。

 

12位心理专家与法官同行

 

   常州中院少年庭与市心理卫生协会率先创设少年法庭心理辅导中心,之后聘请了12位心理咨询师。田老师是其中的一位,2009年田老师参加了13次少年案件庭审,先后为11名少年犯做了庭审心理辅导和判后心理辅导,为1名少年犯作了社区矫正期间的回访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师在庭审中用心理辅导技巧,与失足未成年人以心换心进行深度交流,帮助分析违法犯罪的根源动因,促使其真诚悔罪、重新做人;另一方面,法官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科学制定庭审帮教方案,有效促使失足未成年人改正错误。

 

   初中生王某涉嫌抢劫罪被判刑,在第一次心理辅导时,田老师对他进行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试,结果显示其有轻度的敌对情绪,心情烦躁,缺乏耐心,容易激动,会因一件小事而争论,脾气暴发时不可控制。一个多小时的心理辅导虽然有些效果,但田老师总觉得王某犯罪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存在。在第二次心理辅导时,田老师出题测验王某,要求他在纸上画“一棵树”,王某画好后,田老师对他说,他的心灵密码就在这幅“成长树”里,大约在9岁和14岁左右发生了两件事,给他留下心理创伤,并且影响至今。

 

  王某沉思良久后终于打开心扉。他8岁时,爸爸有了外遇,妈妈为此喝农药,他感觉周围的人都指指点点的,变得很自卑;12岁时,爸爸在广州打工,因犯罪被判刑三年,全家人都担惊受怕,他觉得没面子,更封闭了。这两件事一直压抑在心里,影响着他和爸爸的关系,这次头脑一热犯罪就是因为与爸爸起冲突离家出走后发生的。

 

   田老师引导王某逐渐纠正了错误观念,恢复了健康心理。王某悔恨地说:“我觉得欠家里太多,很后悔一时冲动犯了罪。我以后一定控制自己的情绪,与爸爸好好相处,多帮家里做点事。”